怎么做才能避免论文被撤稿?
2025/4/9 15:50:39 阅读:50 发布者:
论文发表会出现多种情况,撤稿是其中一种。最近几年,由于学术不端而导致的撤稿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大规模的撤稿事件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为何被撤稿?撤稿后稿件还能用吗?就这些疑问,给大家做出解答。
一、什么是撤稿
撤稿是指已被期刊录用的文章被撤下来。通常撤稿分为两种情况:①发表前,作者主动要求撤稿,称为“withdraw”;②发表后被编辑部撤稿,称为“retraction”。
上述两种情况在撤稿时间上不同,其对作者及期刊的影响也不同。前者只要作者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撤稿,就无伤大雅,且不会对作者造成负面影响。后者不仅对作者声誉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整个学术生涯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可能期刊也会因此蒙上污点。
一般来说,由期刊决定文章是否被撤稿,但作者发现文章中出现了错误,或发现研究无效、存疑等,也可跟期刊编辑沟通撤稿。这些可能是作者无意识地犯错,但也可能造成学术不端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要明白撤稿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去避免撤稿,接着给大家分析。
二、撤稿原因
根据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的指南,撤稿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者自身原因撤稿
作者因自身可能不愿在此期刊上发表,从而选择撤稿。因自身原因撤稿的因素有很多,具体的需作者自己向编辑部说明,通过一定的流程,提交撤稿申请,造成的损失需要自行承担。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因作者个人原因导致撤稿两次,编辑部会在两年内,拒收署名此作者的稿件,这就相当于期刊将作者拉入了黑名单。
2、编辑部撤稿
如被编辑部撤稿,就比较麻烦。文章没有大问题,一般编辑是不会撤稿的。被编辑部撤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学术不端行为
如捏造、伪造实验结果或数据、论文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等,都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这种情况可能不只是被撤稿,还会追究作者相关责任,甚至会被期刊拉入黑名单中。所以急需发表论文的作者,一定要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出现。
②差错
差错一般指作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出现失误或不能复现数据结果,抑或有明确证据表明论文结果不可靠时,就会面临撤稿。
③其他原因
论文有着重大利益冲突,违反审阅规则,以及侵犯版权或其它法律问题等原因。涉及这些问题,也会被期刊编辑撤稿。
三、如何避免撤稿
避免论文撤稿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不剽窃、造假及篡改他人文章等等。
当然,有些错误并非作者主观意愿造成,如把一篇文章作为研究基础,结果发现此篇文章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靠的,进而开展的工作都属于无效。这种基于不真实数据上的研究很容易引发后续的重要错误。所以,研究及论文撰写中,要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反复校对,并进行细致甄别。
四、及时了解撤稿信息
在引用文献或撰写综述时,了解哪些论文已被撤稿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论文撤稿后被引用的情况大量存在,尤其是有些论文撤稿前已被大量引用过,在撤稿后,很多作者并不知,还是会去引用。引用已被撤稿论文,会使自己的整个研究处于错误中。
所以我们要及时去发现论文是否被撤稿,发现撤稿并不难。如下图所示,检索论文时,会明确标明这篇论文是否被撤稿。
避免引用到被撤稿的文章,建议各位作者在引用文献前,仔细检查每篇被引用的文献,尤其是在文章发表前,以防文章被撤稿。
转自至新Bio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