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年本科毕业季最后冲刺阶段,本科毕业生有了毕业论文初稿。无论对于谁,现在是给毕业论文捉虫的最佳时机,这是消除遗憾的最后机会。有的虫虽小,但长期蛰伏在体内,可能造成永久伤害。
01
检查小错误
02
补上指路牌——过渡词、导航段落
03
通过查重并不等同于满足了学术规范
04
致谢
05
检查检查再检查
06
谨慎使用AI:工具有用,但不能取代思考
在上课阶段,一些学生会主动给老师的教材或课件查错,他们在发给老师的查错邮件中,可能使用“捉虫”一词来代表查错和指出其它问题。
01
检查小错误
错别字、语法错误与修饰不当是最常见的基础性问题。使用带有拼写检查功能的文本编辑器或借助校对工具,邀请师弟师妹协助通读论文,也能有效发现并纠正此类错误。
此外,文献编号、图表编号与公式编号的交叉引用也容易出现错位或遗漏,建议在排版完成后逐一核对,确保引用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部分常见错误更多,例如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期刊卷号与页码等信息容易出错。建议将每条参考文献粘贴至搜索引擎或权威数据库中进行核对,以确保其完整性与准确性。
数据、单位和符号同样是容易出错的部分,尤其是数据,必须确保无误。如对具体数值不够确定,建议使用“约等于”等表述方式,避免误导读者。
02
补上指路牌——过渡词、导航段落
在城市街道和公路上,常设有各种路标,用于提示前方的距离、等待、直行、减速、弯道、左转、右转、掉头、分叉路口或道路终点等信息。有了这些指引标志,驾驶者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我们的学位论文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作文,它不仅包含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解决策略,还包含数据、图形、表格、推理过程和逻辑结构等内容。读者在阅读这样的论文时,如同司机穿行于复杂的城市道路,也需要清晰的“指路牌”来辅助理解,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接下来要读什么、理解什么。
过渡词与导航段落,正是论文中的“指路牌”。
恰当的过渡词和导航段落,能够提示读者接下来的内容意图,例如是否是补充说明、类比对照、时间或空间的交代、目的或因果的陈述、顺序的展开、举例说明、总结强调等。它们帮助读者在逻辑链条中保持清晰的认知路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渡词也不能滥用。就像城市道路上如果密密麻麻地布满路牌,反而会造成干扰和困惑,文章中过多不必要的连接词也会让读者感到累赘,影响阅读体验。
常见过渡词与导航段落举例
补充: 进一步,而且,并,另外,此外,甚至,又如,同样地,除此之外,另一方面。
类比: 与此类似,同样地有,同理。
对照: 然而,仍然,另一方面,相反,反过来,反之,反而,虽然如此,即使如此,虽然,相比之下,同时,尽管如此,否则。
时间:与此同时,当时,之前,稍早之前,当前,目前,随后,稍后,然后,接下来,最后,将来,未来。
位置:毗邻,在其上,在其下,在其前面,在其后面,在其左边,在其右边。
目的:为了,考虑到,为,由于。
因果:因此,相应地,于是,结果是,由于这个原因,正因为如此,原来。
顺序:首先,其次,接着,再,最后,第一,第二,...,最后。
例证:例如,举例而言,比如,比方说,现在用...来说明。
总结:总之,综上所述,正如我们所说的,换句话说。
强调:诚然,实际上,确实,显然,当然,无论如何,显而易见,无疑,虽然如此,非常重要的是。
导航段落句型举例:以上我们介绍了...,下面我们分析...。现在分四个部分来介绍...。以上就是...,这些结论将在本文第...章(节)用到。我们在本文...已经介绍了...,下面使用这些...来完成。
03
通过查重并不等同于满足了学术规范
你可以将任何一段包含原创思想的内容(即他人的独创性观点)进行改写、重组甚至刻意变换表述形式,从而试图通过查重系统的检测。例如,如果你在论文中声称相对论是自己的发现,只需改变爱因斯坦公式中的符号或排列顺序,查重系统可能就无法识别。然而,尽管技术上通过了查重,本质上仍是剽窃他人成果。
因此,“通过查重”并不等同于“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的核心在于尊重知识产权,诚实呈现自己的工作,凡是有意规避查重以掩盖抄袭行为,都是严重的学术不端。
相比之下,错别字、语言不通顺、缺乏过渡词,甚至某些专业层面的不足,一般不会影响学位授予。但如果存在抄袭、伪造或篡改他人成果的行为,无论方式多么隐蔽,一旦被发现——无论是被评阅专家识别,还是被后来的师弟师妹指出——都可能面临撤销学位的严重后果。学术不端是不可容忍的“学术之虫”,一旦存在,就会破坏整个研究共同体的信任基础。
除了在主观上坚决杜绝主动抄袭、造假、数据伪造等行为,还应特别注意避免“无意抄袭”。有些学生在整理资料、引用文献时可能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容易构成被动抄袭。
为避免这种情况,建议使用工具如 EasyBib 提供的“抄袭自查流程图”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所有引用均清晰、规范地标注来源。
EASYBIB自查流程
如果使用了别人的工作(方法、结果、结论、观点等),那么一定要引用。
如果使用了自己的一项之前的工作,那么也需要引用自己的工作(本科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逐字使用了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那么需要采用引述(quotation)的方式引用。
如果将别人的一段话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那么至少需要用常规方法引用(citation)。
如果使用了别人的图像或其它形式的非文字形式的作品,也需要引用。
即使你没有上述抄袭现象,也需要将引用的别人的信息与自己的写作与分析相结合,而不能只复制别人的信息。
所有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出现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之中(有的出版物允许部分引用以脚注或尾注形式出现)。
如果你确实需要使用别人的一段原话,那么普通引用还不够。此时,你应该采用引述的方式来复制这段话。
引述方式
如果所复制的话较短,加引号;如果比较长(比如说超出4行),那么应将这段话用不同字体或两端缩进等方式突出。无论什么情况,都需要标注文献来源,且务必指出这段话在原文中的页码(范围)。
但不能随意引述。引述有其严格的目的。见引述——抄来别人的一段话
04
致谢
“致谢”看似是一项自然的写作环节,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既重要又颇为敏感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学位论文中的格式性要求,更是表达感恩与尊重的重要方式。
在许多国外高校的学位论文中,致谢往往位于封面之后的第一页,地位十分突出。虽然我们的致谢部分通常排在参考文献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
首先,应重点撰写对导师的致谢内容。以清华大学某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其致谢部分对导师的感谢可谓细致入微,内容包括:
导师提供研究机遇的意义;
导师在学术指导中的特色与作用;
导师所提供的外部资源及其价值;
导师构建的内部平台和团队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与支持。
这样的致谢让内容饱含真情,也彰显出对指导之恩的独特表达。
除了导师之外,还有其他应致谢的对象,例如实验室团队、项目合作伙伴、提供资源支持的机构,乃至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亲友等。具体对象与表达建议,可参考《 学位论文致谢:问题、建议、样板》
那种“反正都毕业了,致谢写了别人也未必会看到”的想法,是极其不可取的。致谢不仅体现个人的品格与修养,也是一种对支持者的基本尊重。
当然,致谢的表达也应把握分寸。不宜在致谢中具体写明“某某帮我改正了一个错别字”之类的细节性帮助,这类表述容易显得格局偏小。对于此类日常协助,可以笼统表达为“感谢在论文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朋友们”即可;除非对方提供了极具深度或关键性的帮助,才适合在致谢中予以点名感谢。
05
检查检查再检查
请逐项检查以下关键内容,确保论文质量达标并符合学术规范:
摘要部分
是否明确涵盖了五个核心要素:研究问题、研究动机、研究方法、主要结果、结论要点。
摘要是供独立阅读的文本,不得依赖正文内容才能理解。
是否存在读者难以理解的符号或未定义的术语,应避免使用专业缩写或符号而不作说明。
引言部分
是否清晰交代了研究问题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是否对文中出现的关键术语和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定与说明。
文献引用
是否仅在引言中引用了文献?请注意,核心章节中也应引用相关研究成果,以支撑论点并体现研究深度。
图表规范
图表是否清晰、美观,排版规范。
图表中的单位、标注、图例是否符合专业要求。
图表的题注、引用格式与正文描述是否准确、规范。
术语与缩写
是否存在未定义的缩写或专业术语?请确保首次出现时加以完整说明。
结论与展望
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否与摘要内容相区分?结论应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展望,而不是简单重复摘要内容。
参考文献与引用规范
是否存在参考文献遗漏?
是否使用了网络图片或他人资料却未标注来源?
所有文献和资料的引用格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GB/T 7714)?
电子版备份
是否为论文电子版做好了多重备份?建议保存在云端、U盘及非主力电脑中,以防突发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影响毕业进程。
答辩准备
是否提前足够时间准备并完善了答辩PPT?答辩不仅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环节,也体现了你对整项工作的整体把控力。
06
谨慎使用AI:工具有用,但不能取代思考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如 Deepseek, ChatGPT、Copilot等)的普及,越来越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来辅助完成部分工作,例如:查找资料、整理结构、润色语言、生成段落等。这些工具在提升效率、提供思路方面确实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使用得当,它们可以成为高效学习和写作的有益助手。
然而,必须强调:AI 是工具,而不是写作的替代者,更不是学术责任的承担者。使用 AI 辅助写作时,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过度依赖
AI 可以帮助起草内容,但不能代替你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过度依赖 AI 生成文本,容易导致文章缺乏逻辑主线,结构松散,论点不清。
警惕学术不端
直接复制 AI 生成的文本而不进行修改或未标注引用来源,可能构成学术不诚信。尤其是当 AI 模型生成的内容来自已有文献、网络资料时,未经核查就使用,可能会涉及抄袭或剽窃风险。
防止文体不一致
AI 生成的内容常常语气统一、逻辑平稳,但若与学生自己写作的段落混合使用,容易出现语言风格、论证方式前后不连贯的现象。这会被评阅老师一眼识破,反而影响论文整体的专业性。
认真核查事实与数据
当前的 AI 工具有时会“编造”不存在的文献、数据或结论(即所谓“幻觉”现象)。切忌无核查地采信 AI 给出的任何内容,特别是在引文、案例、研究成果等方面,必须通过权威数据库或原始文献进行交叉验证。
保留你的思考痕迹
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体现的是你在本科阶段积累的知识能力和科研思维。即使借助 AI,也应将重点放在辅助构思、打磨语言、提出问题、拓展思路上,而非将其作为“代写工具”。
总结来说,AI 可以成为你写作路上的得力助手,但不能代替你成为论文的真正作者。写论文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次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学培养机构当然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以严谨的态度、真实的表达、诚实的劳动完成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
转自学位与写作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