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期刊投稿过程中,同行评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一篇论文是否能够发表。审稿意见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大修”和“小修”是较为常见的两类返修意见,以下是关于这两种审稿意见的详细介绍:
一、大修(Major Revision)
1. 什么是大修?
大修意味着审稿人对论文的整体质量或某些核心部分提出了较多或较严重的修改意见。通常涉及以下方面:
研究设计的重大缺陷
数据分析或方法学问题
结果解释不充分或结论不严谨
文献综述不全面或过时
论文结构或逻辑不清晰
大修涉及更实质性的修改,作者需要在文稿发表之前认真对待每一条修改意见,并在回复中详细说明如何进行了修改以及为何进行这样的修改。返修后的论文将再次交给审稿人重新审查,以确定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并且没有新的修改意见。
2、如何应对大修?
认真阅读审稿意见:逐条理解审稿人的建议,明确修改方向。
制定修改计划:列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分配时间和资源。
补充实验或数据:如果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或重新分析数据,需认真执行。
重写部分内容:根据审稿意见,重新撰写有问题的部分(如讨论、方法等)。
撰写回复信:逐条回复审稿意见,解释修改内容并提供证据。
二、小修(Minor Revision)
1. 什么是小修?
小修通常意味着论文整体质量较高,但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改进。常见问题包括:
语言表达不清晰或语法错误
图表格式不规范
文献引用不准确或遗漏
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澄清或补充
收到小修意见通常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论文已经接近发表。作者只需按照审稿意见进行逐一修改,并逐条解释与说明即可。
2、如何应对小修?
快速修改:小修通常时间较短,需尽快完成修改。
逐条处理:按照审稿意见逐条修改,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检查语言和格式:特别注意语法、拼写、图表格式等问题。
撰写回复信:简要说明修改内容,感谢审稿人的建议。
三、如何撰写回复信?
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回复信都是与审稿人沟通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撰写回复信的基本结构:
开头感谢:
感谢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和对论文的认真审阅。
例如:“We sincerely appreciate the reviewers’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hich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our manuscript.”
逐条回复:
对每一条审稿意见进行回复,说明修改内容。
例如:“Comment 1: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needs to be improved.
Response: We have revise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s suggested, and the details are described in Section 2.2.”
修改标记:
在修改稿中用高亮或批注标记修改内容,方便审稿人查阅。
结尾致谢:
再次感谢审稿人,并表达希望论文能被接受的愿望。
例如:“We hope that the revised manuscript meets the journal’s standards and look forward to your positive response.”
总的来说,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作者都应该认真对待审稿意见,并按照要求进行修改。这将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并增加论文被接受发表的机会。
转自至新Bio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