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稿SCI论文来说,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意见是好事,总比直接拒稿强。只要给修改机会,编辑都是倾向于要的,一般来说小修=accept、大修=likely accept
但审稿人的意见,有些真的太难应对了,动不动就是让补实验,大修调整,有的甚至是给出三四十条甚至更多意见,看到就头大。
更折磨人的是,好不容易修改好了给审稿人发过去,然后就"杳无音信"了,这放在平常等就等了,要是马上毕业就要用,内心简直是崩溃。催吧,怕审稿人嫌烦直接拒稿;不催吧,是真着急用啊…
那今天给大家提供的干货,主要就是应对返修和催稿这2大方向的内容。如何返修才能让审稿人不再纠缠,如何催稿可以尽快得到回复也不至于失礼,下面开始详细解答一下:
1,关于返修问题
大原则:逐条回应,态度端正,论证全面
1.1 审稿人提出几条意见就一对一回复几条,必要时挑出一些内容,做一个前后的修正对比;让审稿人感受到你真诚的态度,专业度,而不是在糊弄他。
他给你3页审稿意见,你回复30页内容,全面系统地回复每一条消息,再严苛的审稿人也能被你打动了。
1.2 论文修改完成后,需要提供以下文件给到审稿人和编辑
→关于论文修改的说明,也就是你一一回应审稿人的内容,单独放在一个文件中,一般开头时是一些客套话,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我已经逐条做出答复……,希望稿件能够在期刊上发表。
一些补充
或表格单独拎出来放置;同时还有已经修改过的稿件原文,也要提交一份;对于审稿人质疑比较大的版块也可以做单独的回复;
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意见量的大小,选择回复信件时是多个审稿人意见放在一个文档或是每个审稿人意见单独放置。
(1)大修该如何调整:大修的信号一般有3个:
一是审稿意见特别多,量特别大
→我看到过别人30多条审稿意见;这种情况极其考验耐心,但是依然要想办法应对,既然审稿人能提出这么多,那我们也能修改这么多,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心里这一关自己先要迈过去。
二是对实验方案的调整或者增加实验等对整个版块做干预
→这部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比如审稿人需要你补做其它实验佐证结论的完整性,如果你的实验条件还不错,在审稿人给到的意见回复时限内可以完成,那就照做,用数据说服审稿人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而且这部分的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那就需要你找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佐证自己的想法和文章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不作回应,或者直接说自己没有问题,这种应刚的行为不可取。
三是对创新性和方法学提出质疑
→这部分如果审稿人没有给到明确的拒稿信号,那自己就要在创新性和可行性论证上下功夫回应他,将文章整个的亮点和精华部分单拎出来,同时关键数据摆出来,也可以额外做一些说明文章逻辑的示意图展示出来,这样审稿人能够体会到你的专业性和满满诚意,再加上图文并茂的论证,打动他很容易。
(3)小修要注意什么
小修的信号也很明显,一般是对语言问题和格式问题进行调整,意见量很小,也很好修正,往往只进行少量的修改。有些期刊甚至会直接说明,只需完成小修后即可发表:
而且一般不再送交原审稿人,只需要编辑进行检查,就可以做出发表的决定。但正因为如此,作者更要端正态度,谨慎应对,下一步就是发表环节,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态度问题掉链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关于催稿问题
大原则:1个月为界,保持礼貌,简单直接,对催稿问题不要过于担心,审稿人没那么玻璃心
催稿信不宜太长,说明目的即可,语言相对委婉一些:“我不知道现在联系您是否合适,但是稿件距离上次意见已经有5周了,请问是否方便在我们的稿件上花费些时间,非常期待同行评议的结果”
一般是在两个阶段催稿,一是首次投稿完成后,二是返修后等待的过程中;这个时间段的把控,也需要自己提前搜集期刊相关的信息:有些期刊官网上是有明确说明的,有些则需要去查询关于期刊的投稿经验,看看大家经历过的投稿时长,自己心里要有数。
如果实在拿不准,那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着急程度,比如就还有2个月毕业,那1-2周催促一次也是有必要的。
3、总结:痛苦返修+逐条积极回应=Accept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能进入返修阶段,更多的是要积极面对,尤其是审稿意见相对客观时,不要轻易放弃修改,转投它稿;意见量大意味着稿件确实存在问题,能收获这么多审稿意见,其实是幸运的。
就像知乎上有人分享的那样,11次拒稿都没有放弃过,更何况你已经手握返修意见了呢;要知道每个返修意见都是让文章变得更好的信号,情况只会越来越好的。祝愿每个正在投稿的人,文章都能顺利接收!
转自Paper助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