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献综述“述评结合”的五个策略

2025/3/24 15:07:51  阅读:52 发布者:

写论文,绕不开文献综述。很多人虽然知道文献综述既要“述”也要“评”,但实际并不清楚如何才能做到“述评结合”。文献综述述评结合,是论文写作的一大难点。在核心期刊论文中,述评结合的文献综述主要有五种写作方式,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学术贡献分层式述评

学术贡献分层式述评,是指以“学术贡献”为主线进行文献梳理,且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按“学术贡献大小”对文献进行分层呈现,最后对上述文献的学术贡献程度做出评价。这是因为文献综述的最终目的,是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而要达到这样的写作效果,就需要选取跟自己论文联系最紧密的那些文献。这就涉及“学术贡献”,即特定文献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做了什么推进性工作,为他人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哪些学术支持。

以《有意义的绿色创新:基于战略三脚架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年第6期)为例。该文引言部分第一段,作者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之后,正式梳理文献。作者说“传统创新研究范式大多关注注创新如何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即集中在创新和经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认为“这部分研究虽然加深了对于创新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认知,但忽视了企业创新的意义”。这是该文就已有研究“学术贡献”做出的第一层评价。即传统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但也存在理论不足。之后,作者又说“基于此背景,曲冠楠、陈劲等学者提出了有意义的创新范式”,并认为“该范式强调创新不仅要有经济意义,更要注重其社会属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该范式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创新的意义视角,更扩展了我国当前碳减排和共同富裕目标下企业的创新意义”。这是该文对已有研究“学术贡献”做出的第二层评价。

由于该文研究的是“绿色创新”,所以到了第二段,作者开始梳理“绿色创新”方面的文献,并在前述“有意义的创新”的基础之上,推导得出“绿色创新具有成为有意义创新的潜力,绿色创新是否符合有意义的创新标准主要由其可持续属性决定”。这是第二段梳理的文献所对应的“学术贡献”,也是该文引言部分对已有研究“学术贡献”做出的第三层评价。与此同时,作者认为“以往研究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了绿色创新的可持续性涉及较少”,且“该研究问题对于在意义属性方面深化绿色创新研究同时在前因方面扩展有意义创新的理论框架都大有裨益”,从而得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二、案例情境式述评

案例情境式述评,是指文献梳理环节有意突出文献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并就这些文献在上述情境中所得出的观点的解释力,做出相应评价。在同一问题大类下,不同的文献可能根据自身需要,选取更为聚焦的研究对象或具体的数据开展研究,由此形成各有差异的研究情境。围绕这些实际“情境”梳理文献,其实就是在同一问题大类下分类梳理不同的侧面。对上述不同情境所得到的研究观点做出评价,就是对“情境”维度下梳理的文献展开文献批评。多样化的不同文献,因“情境”而在文献梳理环节相遇,也因“情境”而在文献批评环节继续接受同样的“拷问”。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为例。该文引言部分第一段提到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作者列举了两个文献并提两点疑问。其中,第二点疑问是“为什么以上两篇论文所得到的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都不是生命周期假说所预测的倒U型”。针对该问题,作者在第四段梳理了相关研究。比如,Rosenzweig and Zhang利用双胞胎数据研究共同居住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发现“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其个人储蓄率显著高于独立居住的年轻人;和成年后代住在一起的父母,其储蓄率和独立居住的父母相比没有显著差别”。李蕾和吴斌珍利用2002-2009年的UHS数据研究了共同居住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认为“低储蓄率的年轻人和低储蓄率的老年人,往往会和有房的、收入较高的中年人住在一起,从而拉低中年家庭的储蓄率”。

这两个文献分别使用了“双胞胎数据”和“一般性的共同居住家庭数据”,它们分别构成不同的研究情境,但这两个情境都是“家庭储蓄率低”这一问题大类下的不同侧面。到了第五段,作者就上述不同情境下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认为上述两项研究“所强调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对此现象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至此,该文文献综述借助“情境”以让既有文献得以分类呈现,也通过“情境”让不同文献在同一维度上得到最终评价。

三、理论与实证结合式述评

理论与实证结合式述评,是指不仅梳理文献时要同时体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而且在文献批评环节,也要对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做出评价。文献梳理只有同时体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才可能相对全面地呈现已有研究,增强文献综述的说服力;只有围绕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做文献批评,才可能对文献梳理环节已经呈现的那些文献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

以《肥胖会传染吗?》(《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2期》)为例。该文“文献回顾与分析”部分,首先指出“全世界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平均体重和肥胖率的惊人增长”这一现象,并认为“对其原因的探讨仍难以共识”,这是总的文献批评。后文所梳理的原因如“卡路里变便宜了”“饮食机会成本等的降低”“科技的发达让我们更懒了”等,从字面上看属于理论研究。

再往后,把肥胖归因为“遗传因素”和“传染假说”的那些文献,则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前者通过对遗传性肥胖的大量数据估算,提出肥胖率增加的遗传变异学解释,但“这些研究人员承认,遗传因素不太可能解释肥胖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加的现象”。这个对“遗传因素”这个实证研究所做的文献批评。后者通过挖掘弗明汉心脏研究的数据,认为“人们喜欢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体重”,即持“肥胖传染”立场。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很多文献并不包括一个足够广泛的环境效应来解释肥胖流行的一系列假设原因;没有考虑关联效应的影响;对社会网络选择范围较为狭窄。通过以上操作,该文的文献梳理同时体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同时又在文献批评环节就上述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做出整体评价。

四、比较式述评

比较式述评,就是将相关的各类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突出其异同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不同文献的特性,更合理地对文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做出评价,也更能有效地基于已有文献的优势和不足,推导自己的研究问题。

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该文研究的是“房价泡沫测度”。既然是测度,那么就少不了综述“测度方法”。作者认为“现有文献关于房价泡沫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其中,模型法又分为宏观因素还原法、收益利率还原法。梳理每一种测度方法时,作者都先交代该测度方法的含义,并给出使用该方法进行房价泡沫测度的代表性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做出比较式评价。

比如,梳理完指标法的代表性文献,作者紧接着说“尽管指标法计算简便易行,但指标统计口径和临界值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较强。考虑到指标法的缺陷,部分学者采用第二类方法——统计检验法测度房价泡沫,即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判断是否存在房价泡沫”。这句话既是对“指标法”相关文献的评价,又通过方法比较引出第二类方法,并间接提及后者所具有的方法优势。同样,第三类方法及其相关文献的出场,也采取了类似的写法。即“尽管统计检验法比指标法更客观,但……发现使用不同检验方法,其结果并不一致。此外,统计检验法与指标法均无法计算住宅基础价值,对泡沫水平的测度未严格遵循房价泡沫的定义。因此,部分学者采用第三类方法,即模型法测度房价泡沫”。这句话同时指出了前两类方法的局限,并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第三类方法的相对优势。

五、多学科综合式述评

多学科综合式述评,就是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纳入文献梳理视野中,并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综合式评价。文献综述不区分学科专业,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应悉数吸纳,这一点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常识”不一样。但实际上,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科都可以对此展开研究,并产生自己学科的研究成果,不存在某个问题只能由某个学科研究。更进一步说,正因为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在自身学科专业内做出一定探究,才使得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对应学科自身的研究特色才更加鲜明。

以《风险的体制性衰减: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为例。该文研究的是“风险的概念框架”。说起“风险”,我们很难说“风险”属于哪个具体学科。所以在该文第一部分,作者围绕众多学科梳理了“风险”的相关研究。比如“传统风险定义和分析强调风险及其后果的可量化”,并列举了科学-工程领域针对自然危险源和技术危险源的测度。之后,作者又提到保罗·斯洛维奇(Paul Slovic)的观点,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风险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前者关注的是健康与环境领域的风险确认、量化,后者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围绕沟通过程、风险消减、决策而展开。之后,作者又说“风险宏观叙事与微观量化分析之间还存在着强调将风险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即风险的社会建构理论。这说明,该文的文献梳理从科学-工程领域转向了社会科学领域。

到了第二段,作者提出“关于风险及危机事件与社会背景互动与建构过程的理解层面,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影响与应用最为广泛”。之所以提到这一分析框架,是因为“无论是心理学视角的风险感知研究还是社会—文化视角的风险研究,它们都固守在各自领域而缺乏对风险的整体、动态认识”。这段话,既表明文献梳理已经推进到社会科学里的具体学科,同时也概括了心理学、社会-文化等学科视角的局限性。到了第三段,作者又开始对第二段还备受推崇的“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展开批判。认为这一框架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其分析局限性也被进一步“放大”,且“在组织层面缺乏对结构性因素的关注且仅有少量的文献聚焦,而组织放大与衰减风险的作用机理仍缺乏足够分析”。通过对多个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最终推导得出该文自己的研究问题——组织层面要素对于风险扭曲的基本过程与机理。

六、小结

以上就是文献综述述评结合的五种写作方式。这五种写作方式如果归结起来,其实是一点。即明确文献梳理的相关维度,使文献条理呈现,同时让文献梳理的分类维度也成为文献批评的对应维度。只有这样,“述”与“评”才能前后对应,从而更好地结合。

转自不发表就出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