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观点」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

2025/3/24 14:16:56  阅读:47 发布者:

◉ 博士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贵在所谓“创新”,即提供新知识、新思想。写论文、做研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当然,如果证明就是新的话),而是为了发现什么才去做的。

一、研究的问题

1.问题的缘起

“研究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问题的缘起”或“研究的缘起”,是对要研究的问题的说明。

2.研究此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开始一个“好”的研究,因为紧接着应该说明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或回顾:进一步厘清研究的问题

◉ 在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历史做系统、深入的评述,以进一步厘清自己的研究问题,也确认自己的创新贡献。

◉ 文献评述应该是以评述为核心,而不是以介绍为核心。评述的中心是研究的得失,而不是单纯的研究介绍。在一个好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自己的研究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明晰,研究的规划也应该呼之欲出。

三、研究设计

1.理论视角

研究设计第一要做的是基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历史,明确自己的研究因循、使用、运用的基本理论视角。基本理论视角的选择要与想研究的问题相关。

2.核心概念

确定核心概念作为核心分析工具。一个理论系统可能包含多个重要概念,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确定一定的核心概念,以保证研究的一体性。

3.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是指在特定理论视角下,围绕核心概念分析研究问题的框架。

4.“假设”

“假设”的意思是,确定了分析的基本方面、维度后,对研究的内容的具体的想法。

5.研究资料

资料首先是能否获得,其次是能否支持、支撑所设计的研究工作。

6.“技术路线”

如果研究工作不同部分之间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相互作用关系,一定的技术路线的设计也是必要的。

四、研究能力或素质

◉ 如何提升思想、观点、看法的内容和逻辑,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先天认识形式”,意思是总有一些先天的因素起作用,指的就是系统的理论和文献阅读。

第二,“感觉”。如何达到对问题、逻辑、思想、观点和看法有感觉,两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是多看,二是多行。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过程也许也有意义,就是“反省”“反思”。这里的反省、反思不是指向自身,而是指向所看所行,不断地归纳、整理、思考,对提升感觉非常重要。

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

所谓“研究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导向。记得过去人们常说,提出和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就是为完成研究奠定了一半的基础。2018年有感于学生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参考了其他一些老师和研究者的论述,我给我的博士生们写了一个《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为了省事,略作修改收录于此,以表达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基本要求:论文贵在所谓“创新”,即提供新知识、新思想。写论文、做研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当然,如果证明就是新的话),而是为了发现什么才去做的。因此:

第一,作者有责任说明自己的看法是创新,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大程度上,或者根本就无此说,而不能自己说新就是新。

第二,作者有责任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也就是说,有依据、有论证。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就是有实证资料。当然,如果从分工和权威的角度看,也许有的人只提想法、看法就够了,其他人去做证明,因为这些人足够聪明、智慧,他们的想法、看法成为几代人需要遵循的指导和去证明的目标。但这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需要特殊的才能,因而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你说一个想法或看法,你就需要自己去证明它,除非别人对你特别感兴趣,愿意代你做证明的工作。

第三,有责任说明白、说清楚,能让其他人看懂,最好还能让其他人享受阅读的乐趣,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思维的逻辑,这里强调思维的逻辑是强调我们写论文最好是能将对象内在的逻辑和分析的逻辑统一起来,概念清晰,思想有逻辑,分析有逻辑,让读者跟着你的思想和分析阅读,即通常所说的“读着顺”;其次,句子要短,要有点阅读的“节奏感”,语言要尽可能清楚易懂。尽可能不要让读者去猜测你的想法。

一、研究的问题

1.问题的缘起

“研究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问题的缘起”或“研究的缘起”,是对要研究的问题的说明。都说研究问题的确立重要,一点儿不假。千万不要听信脑子里一张白纸去做研究的建议,那不仅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之所以想要去做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就因为你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大堆说法(理论)。

能够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的,我以为可以有如下情况:(1)新的、完全没有得到过解释的现象(问题),知识的空白。最牛的“问题”!如果你想要研究的问题、现象从来没有人研究过,那真是最牛的!(2)“老”的,但是没有得到很好或正确解释的现象,或者在现有的理论上争论不休、得不到确切解释、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被证明是错误的解释。(3)老的,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解释的问题。

2.研究此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开始一个“好”的研究,因为紧接着你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这个问题吗?它的潜台词是:没有被研究,或没有被很好研究的问题多了,可以说比比皆是,为什么你非要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其他未被研究的问题(现象)也很少有人问津?因此,你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我在前面说过的两个人分别吃苹果和梨的例子就是说明的这个问题。

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得到说明:(1)有助于发展人们(人类)对这类问题的知识。例如,研究农村治理有助于对社会治理的知识发展做出贡献,由此深化或拓展了社会治理机制和成效的边界条件。(2)有助于发展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知识。例如,研究农村治理有助于认识、解释农村治理的内在规律或运行机制,也许我们过去不完全知道,没有正确地知道,甚至有可能完全不知道,而现在农村治理是一个大问题。(3)有助于改变研究对象,有政策意义。例如,改革或改变农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对知识本身有所贡献。至少在前两个层次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得到说明,此问题才“值得”研究。

二、文献综述或回顾:进一步厘清研究的问题

在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历史做系统、深入的评述,以进一步厘清自己的研究问题,也确认自己的创新贡献。

烦琐一点儿说,文献评述也可以有三个层次:(1)第一,该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状况的评述,分析基本的理论视角。例如,社会治理层次。(2)中层理论和研究状况的评述,分析相关的理论视角。例如,社会组织治理层次。(3)以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为核心,分析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状况,明确在自己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例如,妇女组织层次

三、研究设计

常说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研究成功的一半,这有些夸张,我将其算作三分之一。研究设计占三分之一,研究实践占另外三分之一。

1.理论视角

研究设计第一要做的是基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历史,明确自己的研究因循、使用、运用的基本理论视角。例如,如果要研究收入不平等,是从层级的视角还是阶级的视角进行?通常基本理论视角是很难“公约”的,说一句不讲理的话,如果能够公约,早就有人做了。这些理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因此,基本理论视角的选择要与想研究的问题相关。

当然,如前所述,理论也是有层次的,例如中层理论。但依然是很难“公约”的。例如,即使是阶级理论,也还存在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理论之分。如果你不甘心仅使用或因循一种理论而喜欢使用多种理论,或因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也许在空间和时间上适当“隔离”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范式,是解决解释相互对立难题的选择之一,但会使你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更好的选择也许是“从一而终”,放弃相互作用丰富性的诱惑。

2.核心概念

确定核心概念作为核心分析工具。一个理论系统可能包含多个重要概念,也许需要根据你的研究问题的需要确定一定的核心概念,以保证研究的一体性。例如,剥削还是支配?例如,阶级基础、阶级意识、阶级斗争还是阶级结构?整个论文围绕、使用哪些核心概念?

经常的问题是没有理论视角或有一大堆理论视角,没有核心概念而有一大堆概念,这表现出对所使用理论的认识、理解不足,因而使用起来常常不适合、不匹配、不确切,逻辑不对,整个分析跳来跳去,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读起来费解。

3.分析框架

是指在特定理论视角下,围绕核心概念分析研究问题的框架。通俗地说,就是阐释你要研究的对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你可以通过哪几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对象的整体。

一般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具有分析性,简单说,就是可以通过分解的概念、指标揭示对象的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说了半天研究对象的问题,但无法得到证明。例如,说体制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无法说清楚巨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巨大改变是什么程度的改变等。

核心概念的分析性表现在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围绕核心概念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这里所说的分析框架,在某种程度上(请注意,仅仅是某种程度上,例如在形式上)和例如赵鼎新的“本体性命题”,或者特纳所说的“敏感性图式”(sensitizing schemes)有相通之处。尽管他们对其内在的联系要求不一,但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就是要有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清晰界定的概念分类框架作为分析的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你的分析才是有根有据、体系化的,至少看起来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没有章法,常常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矛盾。

4.“假设”

之所以给假设打上引号,是因为在这里“假设”不过是一个符号性的概念。意思是,当你确定了分析的基本方面、维度后,你对研究的内容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如果不想全然在黑暗中摸索的话。说猜测、预判、假设、估计等其实在都是等价的词,因为所有创造知识的工作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在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至少是在知道前人研究有哪些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知道摸着的是石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假设”往往构成创新前人知识的基础。

5.研究资料

资料首先是能否获得,其次是能否支持、支撑所设计的研究工作。

6.“技术路线”

之所以也打上引号,是因为更多的是理工科的研究设计中必然要包括这一部分内容,社会科学则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你的研究工作不同部分之间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相互作用关系,一定的技术路线的设计也是必要的。

完成了研究设计,整个论文基本上完成了三分之二。最后的三分之一是操作或实践。

如果将学术论文比作一栋大厦,理论框架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地基稳不稳决定了这座大厦能够盖多高。但是在运用理论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变量的选择应该与理论紧密结合。匿名评审中常见的意见便是模型变量在理论中的理论位置(Theoretical Position)是什么。研究模型不是变量的拼凑,而是应该认真思考理论的内容,将其与管理问题相结合,并选择对应的变量。

2)假设提出应该与理论紧密结合。审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就是理论与假设提出两层皮,开头在序言或者假设提出的时候提出使用什么理论,之后就再也不提了。理论框架与假设提出的分离,是的假设在论述过程之中的基础不稳,容易陷入论述逻辑不清晰的陷阱。

3)理论贡献的提出应该与理论紧密结合。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除了应用理论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清晰完整的解释,同时也是在应用过程之中对管理理论进行了拓展。

在选择好基础理论(Overarching Theory)以后,接下来便是正确的运用理论,却解释 你要研究的问题。在理论应用的过程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概念的混用。特别是在领导力研究领域,当前包容型领导、谦逊型领导、服务型领导以及自我牺牲型领导众多领导力的概念都存在重叠与交叉的部分,在应用概念时,应注意所用概念正确的含义与边界,而应避免概念的误用。

2)避免概念解读过程之中的过度引申。对概念的过度引申应该是当前论文写作过程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很多研究者初期研究时容易过度解读某一概念,在对照其量表的测量题项根本无法与其论述内容进行对应。在进行概念解读的过程之中,应严格比照相应的学术论文与该概念的测量题项,避免超出概念本身的边界。

例如我在审稿过程之中,曾经遇到过一篇文章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为了三种类型,其中有一种其认为最优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论述过程中,将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家庭支持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容与之进行了混杂,在对照其量表的测量题项根本无法与其论述内容进行对应。

在选择完理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与解释,并提出对应的理论模型之后,便是采集资料与数据,对研究问题进行验证。在采集数据与资料之前,便是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进行研究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设计需要与研究问题相对应。比如解释变量的日常波动需要应用daily ESM;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应用实验设计、交叉之后分析或者DSEM;进行探索式研究解释新的机制可以采用定性访谈,采用案例研究或者扎根理论等。

2)研究资料的来源需要与研究问题相对应。样本选择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比如研究工作家庭冲突的问题,通常需要选择已婚有孩子的员工,而忽视了这一点,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

选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是学术论文能否发表的关键之一,在这里特别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1)对于案例文章,通常是对定性资料(如访谈资料、企业网站、新闻报道以及相关书籍)进行分析。案例文章可以适当的加入问卷调查,充实研究。但是当案例文章的主要观点都通过3-5份定量问卷的内容进行支撑,则成了分析方法与研究设计的错误。

2)对于定量文章,则首先需要关注论文是否存在跨层次的问题。

当前研究中经常使用领导-员工配对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且通常存在一个领导需要评价几个下属的创造力与绩效的情况。对此种数据,大多数的研究直接采用了单层的数据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对于此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需要检验被领导评价的变量是否存在嵌套效应,如果存在,则需要控制嵌套效应,通常的做法是在Mplus中选择“TYPE = COMPLEX”模块进行分析。

另外,定量论文的控制变量需要认真筛选,而这是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的。比如对于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通常需要控制婚姻状况与孩子数量。

转自国联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