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医学论文的讨论部分是文章的核心或灵魂部分,承载了对研究结果的评论、对初始假设的论证以及对研究领域其他文献的比较。以下是一些写好SCI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建议:
一、明确结构
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建议使用的结构包括: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他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重新说明主要发现: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
说明研究长短处: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
联系以前的工作: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他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己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讨论研究的意义: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
二、注重逻辑
论文从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这个“特殊性”开始分析,逐渐讨论到引起这个现象的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或者佐证,也可以从实验结果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到观点并进行评述。这个过程要体现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三、处理数据
数据的处理尽量采用图、表、文综合的表达方式。避免罗列数据,要体现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图、表、文相互重复说明同一组数据。只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图或表中具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除了描述数据或者图中的趋势之外,尽可能地使用统计的方法,在去除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避免出现用特殊的数据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错误。
四、减少假设
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实验结果的原因,作者应该通过假设的方法去分析。但是不能够通过“可能是”提出假设就结束,而是应该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求证。提出假设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设计实验验证才是寻找实践上的可能性。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符合则说明假设的正确,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五、结合结果
讨论过程中要将正面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研究当中,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错误的方法、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通过对比正反的实验结果,可以使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使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六、恰当引用
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要避免大量引用国外文献来证明自己的阅读量,甚至大量引用二次文献。同时,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某些数学辅助手段的论文,除非论文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假设的内容,否则应避免过于详细地进行数学推演。如果有必要详述整个过程,可以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供读者参阅。
七、指明局限
讨论过程中应指明作者研究的潜在局限和缺点。指明局限性不仅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更能增加论文的客观性。
八、注意语言
用最朴素和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最简朴的语言往往最有力量,而冗长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只适合于表达浅薄甚至含糊不清的思想。
此外,撰写SCI医学论文讨论部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类似前言的研究概况,但讨论部分中的概况更详细,同时要注意不可与前言重复。
文章结果的一些解释,尤其是新的结果,通过解释将文章串起来。可以分几个小段,它们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一定要保证各个部分的逻辑性。
针对文章的核心新意进行讨论,分析与前人结果的异同(主要讨论关键点),让自己的SCI医学论文创新点更好地呈现出来。
小结一下结果(结论),或指出哪些需要将来或下一步研究,注意应简洁明了,不要阐述过度。
总的来说,写好SCI医学论文的讨论部分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还需要作者注重细节、善于引用和论证,并能够准确指出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转自发表论文医学SCI核心职称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