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写论文“蹭热点”的五种选题思路

2024/9/14 14:59:17  阅读:8 发布者:

“蹭热点”在论文写作上,想必会让很多作者又爱又恨。他们“爱”追求学科范围内的热点词,会自然而然地将“热点”与“创新”挂钩,希望在还没有很多人研究的前提下得出创新性观点,从而期冀获得编辑青睐。但同时也就有了“恨”,即青睐谈不上,反而经常被退稿。我们经常建议,小人物尤其是科研基础较弱的论文作者最好不要盲目追求“热点”,因为在大人物也在追求“热点”的情况下,小人物自身的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存在局限,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与大人物相“抗衡”,最终盲目追求热点的结果便是白白做了无用功。但若是仍不“甘心”,又或是其他客观原因迫使自己不得不追求“热点”,也未尝不可。但不能仍是采用大人物的选题逻辑来与其“硬碰硬”,而是需要掌握小人物“蹭热点”的选题规律,从而达到让编辑眼前一亮,而非弃之一旁的效果。下面则结合核心期刊中的范文选题,总结小人物“蹭热点”的五种选题思路,以期为作者们提供相关参考。

一、热点词的“下沉”:聚焦“实践情境”

作者们在“蹭热点”时,要注意让热点词“下沉”,即更加聚焦,可以抓住与热点词有关的“实践情境”,避免让选题“大而空”。“实践情境”一方面是与热点词在现实实践中的现实表象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又能够体现出在应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出研究者将“实践情境”理论化的求知欲望。

例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学术志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2期)一文。从该文选题来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则是近年的热点词。而该文作者并非直接研究诸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育策略/路径”等较为宽泛宏大的选题,而是聚焦在“学术志向发展”上。而“学术志向发展”则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进一步“下沉”之后所聚焦的“现实情境”的体现,亦即,虽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确实培养了数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优秀人才,但其中真正选择从事基础学科学术职业的比例并不乐观。且“拔尖学生”的学术志向衰减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这一“实践情境”之下,作者想要对影响该实践情境的因素以及作用机制开展研究。

再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社会化应用的脆弱性风险及其韧性治理研究——以ChatGPT为例》(《电子政务》,2023年第9期)一文。该文中所体现的热点词则是“人工智能”以及“ChatGPT”。该文所聚焦的是“以ChatGPT为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化应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是不可抵挡之势,而在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社会效率优先、复杂多样以及充斥着不可预测性的特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各类脆弱性风险,因此该文作者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实践情境,来展开进一步探索。

二、热点词“接地气”:匹配适切性研究范式

“蹭热点”时,不要一味地针对热点词本身,进行对策建议的探寻,这种探索一方面仍存在选题的“大而空”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因选题与自身身份不匹配,而造成观点“假大空”的情况。因此,为了让围绕热点词的选题“接地气”,可以选择与研究问题适配度高的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清晰程度来选择不同的研究范式,若研究问题不清晰,则可做思辨研究,来探求“是什么”;若研究问题较为清晰,则适合做量化研究方法,可以此来探求“为什么”,而质性研究则界于二者之间。

例如,《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参与对拔尖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数据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该文的热点词仍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首先该文将主题词进一步下沉到“拔尖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上。其次,该文的研究问题较为清晰,即“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对拔尖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所以该文想进一步了解的是其中的影响机制与逻辑,从而选择了使用了 OLS 回归、 广义精确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等量化研究方法。

再如《素养导向的小学人工智能“教什么”——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素养导向的小学人工智能“教什么”——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12期)。该文所体现的热点词仍是“人工智能”,但该文进一步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联,聚焦到了“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内容”。从研究问题的清晰度层面而言,此选题中的问题清晰度介于非常不清晰与很清晰之间,更适合于质性研究,因此该文选择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建构,来对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进行观点的提炼。

三、塑造“张力”:以学科“距离”创造陌生感

无学科是我们在论文写作上一直强调的写作立场,不要局限在自己所在学科内,反而会造成写作视野的局限性,因此,与其他学科重要词汇进行“通力合作”,通过学科“距离”来造就一种“张力”,即产生了选题上的陌生感,也就使得热点词具备跨学科的“张力”,从而使得选题更为新颖。

例如《论人工智能写作中的人物形象建构及其意义——以陈楸帆人机交互式科幻小说为言说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1期)。该文所关注的热点词仍是“人工智能”。而说到“人工智能”,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但此文所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的过程,探究的是理性“技术”与感性“文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学科“距离”从而能够吸引读者想要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写作下的人物形象究竟是何特点,有何文化意义。这一“蹭热点”的选题通过学科“张力”来引人入胜。

再如《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5期)一文。该文围绕热点词“人工智能”的“张力”来自于“技术”与“情感”的碰撞。尤其是教育领域内,情感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的存在。而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时却难以达到高情感的平衡来适应育人需求,因此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也可通过学科“距离”来塑造选题“蹭热点”的陌生感。

四、纵向回溯:与历史或经典对话

选题“蹭热点”也可以通过与历史或经典的对话,来产生一种时间距离,从而实现选题的陌生感。若是一定要针对“热点词”展开研究,而又毫无思路的情况下,遵从从过去到现在的选题密码不失为一种便捷选题路径,可以从历史事实、经典理论或学说中寻找与当代热点词的“交汇”,能够体现出围绕热点词思考的系统性与体系性。

例如《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四维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一文。该文关注的是热点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领导人也在近几年对该热点词有过重要论述。而该文作者并未直接就“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直接探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回溯历史,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从纵向回溯重要领导人的贡献中获取较为重要的历史经验,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再如《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该文关注的热点词是“人口老龄化”。该文并未直接就“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路径”进行观点的“表达”,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发现人口运动规律和人口发展本质,找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答案和有效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作者从经典理论中找到“应对策略”,提高了“蹭热点”选题的理论高度和学术价值。

五、视野拓宽:站在“世界”立场上博采众长

“蹭热点”的另一个既能符合小人物的写作身份、又能带来陌生感的便捷选题路径则是站在“世界”立场上博采众长。也就是说,围绕热点词,可以看看别的国家是否有相似的概念,再看看他们的经验如何,是否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借鉴或者吸取教训,从而通过这一空间距离来实现小人物在“蹭热点”上的突破。

例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学什么,怎么教——来自“美国K-12人工智能教育行动”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10期)一文。该文仍探索的是“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议题,由于我国中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上存在较多困难和疑问,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属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所以该文作者便将视野放眼于国际,从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行动中提取了有益于中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诸多启示。再如《谁更可能成功?中国、美国和芬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2期)一文。“核心素养”一直是近年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也是素质教育较为注重的关键点。作者有感于中国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政治愿景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放眼于全球基础教育领域,来探索美国、芬兰这两个国家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策略上的经验,在中外比较中,明确我国优势与不足。

综上,作者们若是想要追求社会或学科热点,可以从以上五种选题思路出发来思考自己的选题,可以让热点“下沉”,寻找相应的实践情境以带来问题意识;也可通过匹配适切性的研究范式来使“蹭热点”的选题更加接地气;还可通过跨学科塑造学科距离、纵向回溯塑造时间距离、拓宽国际视野创造空间距离来使得选题具备“张力”,从而使得“蹭热点”的选题更具备陌生感,给读者以及审稿编辑带来阅读兴趣。

自支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