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探究问题,同样的,在SCI写作中,为了更好的写作SCI文章,我们需要解决四个问题:SCI写什么?SCI怎么写?如何选择SCI期刊?如何回复编辑来信?面对这些问题,你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吗?
第一,SCI写什么?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确定自己的研究点,这不仅是一个体力活,而且也是一个技术活。首先,你得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文献,才可以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其次,在此基础上,你才能确定选择合适的研究点。可是,盲目的阅读文献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能达到的效果并不像预期那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阅读大量的文献呢?
1、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有些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
2、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解析: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着、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着;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找对信息源很重要。
4、有时候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这样方能真正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又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第二,SCI怎么写?
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做出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要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怎么合理地组织论文的结构?怎样用简洁、简单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问题表达出来,让同行看着舒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SCI呢?
1. 要熟悉你的专业,你的实验方法,要尊重结果,实事求是面对结果,下笔之前多看看文献,尤其国外近期文献。我相信只要是正确试验得来的真实结果都是可以解释的,是可以发表的。
2. 对于初写者,“抄写”不可避免,妙在“抄写”的技巧。同类性质的研究文章,撰写格式大同小异,所以,格式可以“照抄”。常用句型可灵活“抄”用。有些描述性、结论性的句子在读懂的情况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抄写”和总结。谓之“妙抄”。切记:千万不可照抄未读懂的原句。
3. 尽量使用你熟悉的词汇。不要故意使用华丽、少用或罕见词汇。这是我澳洲老板教我的—他曾无数次将我的“applied, employed, utilized, adapted”等等改成“used”。
第三,如何选择SCI期刊?
选择期刊这和选择 "媳妇" 有点类似,选高的别人又看不上自己,选低的自己又不愿意。那如何选择合适的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平常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研究方向的期刊,然后将自己的工作与该期刊已经发表的工作进行对比,如果达到了标准就可以。
首先,在本领域内的、预期影响因子范围内的期刊中,从期刊名初步筛选可能合适自己文章内容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的介绍,阅读其“目标和范围”(aim and scope),以确定稿件是否符合。接下来再看看期刊近几年内影响因子的走势,以其保持上升或稳定为佳。
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是该期刊是否曾在过去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国作者的文章。学术期刊终归是商业杂志,出版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世界各地的期刊,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自己的偏好。并不是说没有发表过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就一定不能投稿,但是相较而言,在其它各方面差不多的情况下,曾经发表过大量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一般会对中国作者更友好,期刊编辑也更熟悉和中国作者的交流方式。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期刊的审稿周期(turnaround time),指的是从期刊收到投稿到编辑发出第一封关于决定的回复的时间(接受,需修改,或者拒稿)。很多期刊会在网页介绍中列出审稿周期,这是给作者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承诺。在前面的一篇博文里我曾提到过,如果作者在已经过了审稿周期之后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可以给编辑写信进行咨询。
第四,如何回复编辑来信?
好不容易将论文写出来,并且将SCI论文投到期刊中,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审稿意见。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得想着如何对付审稿人所提的意见?不管怎样对审稿人提的问题都不能够回避,只能逐条逐条的解释,千万不能够抱侥幸的心理,因为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你稿件的命运。
⑴完整全面。对于审稿人对你SCI文章提出的每一条意见或者建议,都要一一作出回应,无论说得对还是不对,千万不要遗漏了审稿人的问题或建议。这样会让审稿人觉得他的意见被你重视了,你的态度是认真诚恳的,另外一方面,万一遗漏的那个问题对你的SCI论文修改确实有很大帮助呢。
⑵礼貌谦虚。从回复信的开头到结尾,都要让审稿人觉得你的态度是礼貌的、谦虚的。这么做会大大提高你的SCI论文的录取率。
⑶有理有据。在回答审稿人的问题时,要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说服审稿人。
转自头条sci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