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形式的审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之道,无外乎质文两谐。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除了应该有质的充实新颖外,还需要有文的得体与规范。
学术论文虽然不同于文学作品,但并非全然不重文,只不过其对文的要求,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而已。
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带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应用性等特点。与此相应,其文字表达也应该带有准确性、抽象性、简洁性、层次性等特点。此外,不同的社科学术期刊,还有着不同的学术论文的相关格式规范。
凡此等等,都是编辑在完成稿件内容审定后,需要进一步仔细审读的。在此,我们将其统称为文稿形式的审定。
学术论文的形式,包含文字表述与论文格式两部分,其总体要求是得体而规范。得体主要是针对论文文字表述而言的,规范则主要针对论文格式而言。这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定文稿形式时的两大着眼点。
一篇优秀的社科学术论文,其文字表述应该是专业而不卖弄,准确而不含混,简洁而不冗长,层次分明而毫不混乱。专业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但学术论文专业性的彰显,不在于概念与术语的堆砌,而在于专业的思考角度与思辨方法。
学术论文如果不能谨守这一点,就会很容易导向故作高深与卖弄。这就要求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能够不为浮华的概念与术语所迷惑,直视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思考向度与思辨方法,以准确判断其文字表述是否得体。
学术论文文字的准确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指概念表述的准确而不含混,也指判断的准确而不夸饰,还指文献引用的精确而无错误。概念表述是否准确,可以从专业角度去衡量;判断是否准确,可以从论述层面结合前后语境去衡量;至于文献引用是否精确,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综合鉴别。
现在部分研究者或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或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或者在引用文献时较为随便,不仔细核对所引文献是否精准无误,或者在引用文献时随意抄录他人所引文献,甚至只是在网络上直接抄录所需文献。后一种情形导致的文献错误问题最大。他人所引文献如果本来就存在错误,再次转引势必导致谬误流传。
至于网络文献,则需要对其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古籍文献,不可径直以网络文献为准,而应该以纸质文献为准。古籍类网络文献存在大量的错误,既包括错字漏字,也包括标点断句。
学术论文在引用古籍文献时,万不可养成抄录网络文献的不良习惯。但在实际中,部分作者为方便起见,不愿意花费必要的精力检阅纸质文献,而是去直接抄录网络文献,这势必导致引用错误,文献标注错误。
对于此类错误,编辑只能凭藉自身的相关积累,在仔细阅读稿件时细心甄别。比如说,如果发现某一句在释读时文理不通,则其引文大体存在问题。这时编辑如果能找到作者所引相关文献,就可以仔细核对其所引文献是否有误。
一般而言,如果一篇稿件在引用文献时存在一处较为明显的错误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其全文所引文献存在较多的问题。当然,要想彻底杜绝稿件引文的错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请作者提供其所引文献的所有纸质版著作的原始照片,以供编辑仔细核对,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作者因嫌这种方法较为繁琐,不大愿意配合。因此,这一类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前期只能靠编辑自身的学术储备去发现,后期则只能靠作者的校对去发现。
学术论文文字表述是否简练,编辑在审稿时,则可以很快发现。这既可以从稿件的标题去判定,也可以从具体行文中看出来。一般而言,社科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十分精炼,字数不宜超过20字,应该是由中心语构成的不完整句。
反之,一篇社科学术论文如果标题冗长,而且大多是结构完整的句子,那么,作者的文字大多是不简练的。同理,汉语多以短句子为主,虽然说因为专业性的原因,再加上受到欧化句式的影响,社科学术论文的句式变得较为复杂,且长句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的面貌已经完全改观。因此,如果社科学术论文多以不必要的长句子为主,则论文的文字大体是不够简练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往往习惯于在引用文献后将所引文献翻译成白话文,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也是文字不够简练的标志。学术论文有预设的阅读对象。其所预设的阅读对象,就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读者,因此,论文在引用相关文献时,是没有必要再将其翻译成白话的。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是行文的必须,社科类学术论文行文也不例外。当然,社科学术论文文字的不简练,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层面,还体现在同一内容的反复言说上,这一点编辑在仔细阅读文稿时是不难发现的。
学术论文的文字表述是否层次分明,既可以从上下文句意中判定,也可以从上下段文意中判定,还可以从整体文章结构中判定。好的学术论文,其文字表述应该首尾呼应,文气自如,上下通达,结构自然,一体圆融。虽然在实际中,能够达到这一行文标准的学术论文非常罕见,但编辑在审稿时,应该尽量以这些标准为最高指南。
这就是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以上述所言为审稿的基本法则,就可以较快地判定稿件的文字表述是否得体。
不同类型的社科学术期刊对论文的格式,都会有不同的规定,这包括作者单位的标示、作者信息的标明、摘要的字数与写法、参考文献与注释的标注等等。这些规范,编辑都是谙熟于心的,审稿时就能够一眼见出稿件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规范。
编辑在审稿时,一旦发现稿件格式不符合期刊规范的,可以暂不处理,等到三审通过拟定用稿后,再通知作者修改,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稿件的文字表述与论文格式如果得体而规范,编辑就可以认定稿件的形式符合刊物需求,如果稿件在某些地方存在不足,则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返回作者修改,并结合上述稿件内容的审定,对稿件给出相应的审稿意见,并决定其后续如何处理,至此才算顺利地完成了一篇稿件的编辑审稿流程。
总而言之,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对编辑的素养要求较为全面,既需要编辑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理想,又需要编辑有较为精深的相关专业涵养,还需要编辑有吹毛求疵的审慎态度,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意志,以及高度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工作,正是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展开并完成的。
从另一层面而言,编辑审稿是学术期刊所有工作的基础,只有把编辑审稿做实做精,才能为后续专家二审以及主编终审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此后的编辑校对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基。换句话说,编辑审稿到位了,专家二审与主编三审就会顺利得多,而此后的编辑校对也会事半功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编辑审稿的重要性得到了彰显。
转自学术进修课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