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硕士论文选题的总结
2024/7/31 17:26:33 阅读:50 发布者:
关于硕士选题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选题是走上研究生生活的第一步,这一步想要走的稳、走的好,那么一定要对如何选题有所了解,对于刚刚开始准备选题的我们,常常会走进误区,那么这些误区是什么呢?
1. 盲目“求大”、“求新”
刚开始选题的时候,想的就是课题研究的课题要足够的大,如果这样的话就恰恰走进了误区里了,大的课题往往会有许多方向,不仅需要搜集很多材料,而且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不大,因为课题太大了,到最后可能就只会泛泛而谈了,研究了半天什么都研究不出来。关于“求新”,先要了解这个“新”的含义,去追求领域的新,或者是研究一些自己发现的学术空白,前一种一个全新的领域是需要有许多前期的准备的,在选择之前想一想自己如今具备这个能力去探索吗?真的有这个基础去支持你做这个吗?而且中国能人不少,这个领域确定是新的吗?这就值得我们仔细去考虑了。对于第二种,自己找到的学术空白一定要明白,你不一定是第一个发现的,大家都不去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没找出来就冒然的去选,风险太大了。
2. 选题过于平庸,不具备创新性,前沿性
一般这种问题就是可能会出现重复,往往这个课题已经被其他许多人研究过了,无论是观点还是技术或者是实验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是这个课题已经不具备关注度了。对于学科领域的建设没有任何的帮助,这种选题如果用来写论文的话可能到最后都不知到自己在写些什么,或者用不同的观点拼接,最后整出一个“四不像”的论文来。
3. 选题过于自我
选题如果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那么在以后的研究还是写论文都会感到很舒服,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课题除了你自己感兴趣,没有任何人对你的这个研究感兴趣,这往往意味着你的这个选题可能是这个领域的边角,那种可有可无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毫无重要性,这种就需要自己多与其他人交流交流了。
那么应该如何选题呢?对于这个,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1. 选题要具体,研究的小越好
对于硕士而言,研究的课题要有深度,而不是广度,一个越具体的选题能帮组自己更深入的去研究它,研究出来的东西往往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更深入的话往往会研究出更有关注度的东西。
2. 选题具备创新性,进行多学科的交叉
也许现在许多的课题都被人研究过了,那么我们的创新不是在一个新的领域,而是对于方法的创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这就是创新。还有就是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用不同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对于我们这个学科来说,物理学、经济学的这些学科交叉是很常见的,许多创新就是要想他人之不想。
3. 选题要有操作可行性和实现可行性
工科的选题,许多往往需要实验来验证的,在当前环境下,选题是否满足的操作条件,在硕士阶段,本学科非常前沿的实验室往往去不了的,那么就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来完成课题。还有就是选题是否具备短期实习的可能性,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但我们目前只是在起步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才可以解决那些重要的问题。
4. 选题要适合
选题在自己的课题组有良好的积累的话,那就会有很大的助力,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导师、前辈对于这个问题很熟悉,实验室也有大量的仪器和各种数据,能帮助你更快进入角色去的成果。所以在选题的时候多和导师交流会取得一定收获的。
关于选题,清华大学刘洋教授曾经提到的《选题十大标准》我觉得对于选题很有帮助。
重要性:是否是学科中重要的问题?
创新性:是否为学科创造新的知识?
前沿性:是否有可能引领未来潮流?
探索性:是否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
基础性:是否对相关方向产生影响?
复杂性:是否具备三年探索的体量?
系统性:是否可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可行性:是否具备短期实现可行性?
承接性:是否具备良好的前期积累?
适合性: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选完题时可以用这十大标准来衡量自己的选题,当达到这些标准时,选题往往就没什么问题。
转自在职硕士论文辅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