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论文的最后结果?那自然便是拒稿、发表、修改这三种情况。为什么只有三种情况却总让人看不透呢?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幻想着事情有着好的结果,但事实上却总事与愿违。
拒稿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随着文章投稿期刊的难度越大,文章被拒稿的可能性也越大。要知道拒稿的论文在经过其他审稿人审理时,也会得到类似的审稿意见。还不如在接到拒稿信后就开始修改,尽早解决问题。再者,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不尽合理,可以适当申辩。因此,多数拒稿论文,可从以下几种方式选择解决之道:
01
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样本量不足等
这类文章可以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后,再将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应的期刊。期刊编辑会考虑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换个期刊后审稿人或许不会找出数据或分析层面的不足。这种几率非常小,毕竟论文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2
重要性或创新点缺乏
那么,作者就要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并认真修改,转投到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期刊尝试。不同期刊对论文的创新点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发要求,进而缩短收稿周期。
3
审稿人审稿时不够公正所致的拒稿
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并非源于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有些时候期刊的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作者这个领域的专家。即便他们的审稿意见看似不够专业,我们也要礼貌地申辩。如果作者对否定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这就是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在回复中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到新的一轮审稿程度。
4
从自身找原因,仔细修改
多数作者的拒稿多源于文章构架的不够合理,进而造成文章意义不够突出。拒稿后,着重进行文章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讨论部分,很多作者的讨论是对结果的再陈述,但实际上写讨论也要与购物一样,讲究货比三家。只有将自身所得数据与既往结果进行比较,才能突出本研究的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作者,多看些相关的文献,挖掘其他研究与本研究的衔接之处。
除了拒稿之外,更让人不省心的结果便是修改了。修改,按修改内容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大修跟小修两个主要的方向。那么对于大修跟小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
小修:
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2
大修:
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我们在对论文进行修改的时候都可以从以下的内容入手:
首先要审查文章的结构
检查文章的大体结构有无逻辑性的错误。论文的整体结构对论文的整体表达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一篇结构缜密的文章需要在首尾呼应上面、段落之间的顺序与逻辑上面清晰、完整。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结构层次的清楚度、思路的清晰度;结构层次的清晰度的检查主要是看大小标题之间的逻辑是否合理,思路的清晰性主要是看论文的行文是否根据一定的行文顺序,例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结构是否完整性;一篇论文基本上会包括绪论、目录、摘要、正文、答谢等部分。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去留意我们在这方面的结构是否完整,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性是否契合。
论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支持论据,否则论据的存在就会显得多余,并且论点也很难有说服力。
SCI论文的一般结构: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其次是对论文的材料进行再次的整合与修改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材料进行整合,使其能够简练准确地支持论文的观点。对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否则就会造成论文的冗长。对于证据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寻找充分的证明材料。对于引用的数据和名言之类的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再次是对语法、文字等错误进行校正
一定要对整篇论文进行通读,看文章是否通顺,以发现以及校正论文的语法错误。发现有矛盾和疑问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校正。还有一些标点符号等的使用是否规范。
最后
在自己进行多次反复SCI论文修改后,再难发现错误的时候,最好将论文让其他专业人士再看一遍,这样容易发现自身发现不了的错误。
转自头条sci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