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审稿人的论文会不会更有利于论文投稿?
2024/7/26 15:12:31 阅读:62 发布者:
对作者而言,论文投稿的过程无疑是漫长且煎熬的,随时想查看邮箱或投稿系统,了解投稿进度如何。有时我们也总想做点什么,来增加论文中稿概率。比如,如果引用了审稿人的论文,他是否会在审稿时对我们的论文增加好感度,从而提升论文成功投稿的可能性。
其实对于这一现象,早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最终结论是什么呢?
In a cohort of 999 reviews, 8% cited works of the review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review quality score between those with citations and those without. Approximately one quarter of all reviews recommended additions of a citation to the manuscript, but the reviewer's own work was recommended in only 3%.
研究证明,是否引用审稿人的论文,审稿质量得分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只有3%的审稿建议引用审稿人自己的论文。
这一结果不言而喻,表明引用审稿人的论文对于投稿成功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原因也是有迹可循的。
01
开放式的同行评审
为了追求更加严谨和公平的论文评审过程,大部分期刊已采用了开放式的同行评审模式,该模式要求向大众公开审稿人和作者身份、审稿意见、回复信和评审结果。这一决定的实施,意味着同行评审的全过程将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如果论文因非质量原因而成功投稿,久而久之,必定会被察觉。最终只会损害审稿人的名誉,在学界好不容易建立的地位瞬间崩塌,得不偿失。
虽然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够被大众熟知,希望其引用率可以高一些,但以学术不端为代价,去帮扶那些质量不达标的论文,轻则会丢失审稿人的身份,重则可能失去职位。
然而,如果论文质量达标,那么是否引用自己的论文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虽然有时引用可能会增加论文被接受的概率,但毕竟只有3%的同行评审希望引用自己的文章。
02
同行评审的随机性
除了逐步开放式的同行评审规则外,其随机性也是确保公正性的关键一环。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均无法预知对方身份,全靠期刊随机分配,虽然很多期刊不是双盲,但也算公平。鉴于双方信息的不透明性,该领域内众多学者均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同行评审者,因此,精确预测某位特定学者会评审自己论文的可能性非常小。
更明智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扎实地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后有逻辑地梳理行文脉络,引用真正需要的文献。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运气爆表,恰好引用了审稿人的文章,且他恰好是3%倾向于推荐引用自己文章的审稿人之一,但记住,也只是建议,并非必要条件。绝大部分的同行评审专家第一眼看的是论文标题和摘要,注重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什么,而非论文引用了谁的文章,不要本末倒置了。
03
多位专家共同评审
目前大部分期刊,特别是顶刊,都不会单凭一名审稿人的意见就决定论文的发表与否。通常会邀请两名及其以上的审稿人,综合这些审稿意见,来决定论文是否有可能被接受。
即便有审稿人因作者引用了其文章而倾向于接受,若论文本身质量存疑,导致另一位审稿人提出大量修改建议,期刊往往会引入第三位审稿人进行再次评估,以求公正全面。
在此机制下,是否引用审稿人论文对论文发表的影响显著降低。最终决定论文命运的关键,在于其学术质量是否过硬、创新程度是否足够等核心要素。
总之,引用审稿人论文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对论文发表有微弱的积极作用,但在目前的同行评审制度下,这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终决定论文能否被接受,关键在于其本身的学术质量及与期刊范围的契合度,而非依赖于任何旁门左道。希望科研er们可以将心思用于提升论文质量上来,争取早日发表论文!
转自埃米global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