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RG理论
ERG理论是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成长需要(Growth)。ERG理论并不只是简单地把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层次化简为三大类,该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张的低层次需要的。
生存需要,指个体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或个体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些需要大体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全部“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需要”相对应。
关系需要,指个体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和部分“尊严需要”相对应。
成长需要,指个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这类需要可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部分“尊严需要”和全部“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优势,可以通过某些资源或技能,较低的生产成本来生产出某些产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某个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低时,就称该国家或地区拥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活动,然后通过贸易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贸易互惠等目标。这种自由贸易机制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合作和经济繁荣。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 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 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 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 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四、表演理论
表演理论 ( Performance Theory ),或称“美国表演学派”( AmericanPerformance-school),是当代美国民俗学界乃至世界民俗学领域最富影响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语言学理论等的影响下,随着民俗学首身从单纯关注文本到注重境的方法论的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80至90 年代上半期,其影响臻至顶峰。今天复制全文不仅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已广泛影响到民俗学以外的诸多学科领域,如人类学.言学、文学批评、宗教研究、音乐、戏剧、话语研究、区域研究、讲演与大众传媒等等。
表演理论的学者队伍庞大,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海默斯( Dell Hymes ) 理查·鲍曼( Richard Bauman人罗杰·亚伯拉罕( Roger Abrahams)和丹·本-阿莫斯( DanBen-Amos)等,其中又以鲍曼影响最大,他比较系统地阐释表演理论的论文《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 VerbalArt as Performance ),成为至今被引用最多的表演理论著述。
关于“表演”的含义和本质特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按照鲍曼在他的许多著述中所做的表述,表演,就是“一种说话的模式”,“一种交流(communication )的方式“
与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 Text)为中心、关注抽象的、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的视角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笑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具体来讲,表演理论特别关注从以下视角探讨民俗文化 :(1)特定语境( situated context )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 2)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共同参与、而且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 ;(3)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4)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emergentquality of performance ),强调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 5)表演的民族志考察,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描述和分析的中心如此等等。因此,总体上说来,与以往关注“作为事象的民俗”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与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与以往关注传播与传承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与以往关注集体性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关注个人;与以往致力于寻求普遍性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 situated practice )
表演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是对整个民俗学研究规则的重新理解,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
5、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6、公共领域
公共价值以公共理性为主观条件,也意味着公共价值是公共理性运行的结果。而公共理性的运行实质上是众多主体展开公共推理或公共辩谈的过程,因此,公共理性的运思必然有一个容纳和承载的空间。这个空间即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人所谓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
“公共领域”(英语publicsphere)一词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的一本名著(Habermas,1962/1989;哈贝马斯,1999a)中被概念化了。从此它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
7、赋权理论
所谓赋权就是提高员工相关工作裁量权,如此可提高生产力。·此一倡导系起源于人力资源理论,认为现代的员工教育已普遍提升,且心智亦较成熟,故不应再低估或抑员工的能力,应加以善用。
8、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强化或惩罚对个人行为习得的影响,后基于行为主义的局限性,融入榜样与资源等环境因素、信念与自我知觉等个人因素,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体特征、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交互决定的,三种因素的动态交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认知。A.个人因素包括:信念、期望、自我效能、归因、自我调节B行为因素包括:动机、学习(进展)C环境因素包括:榜样、指导、反馈
社会认知理论对于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促进人们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9、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近代一种主要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学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主要整合自特拉维斯·赫西的社会联系理论及华伦·C·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一(其他两者是差异交往论和紧张理论)。
10、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转自冲出论文重围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