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讲座回顾 | 王杰文:《超越“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纪要

2022/6/22 16:23:26  阅读:328 发布者:

2022年6月10日晚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实践研究系列讲座第一场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文教授,讲座题目为《超越“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



1

开场介绍


讲座伊始,本期讲座主持人、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对王杰文教授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成就作简要介绍。王杰文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民俗学理论研究,在口头传统与口述史、文化表演与日常生活实践、艺术与社会理论等领域也均有造诣,颇具影响。目前已出版《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中国社火》《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北欧民间文化研究(1972-2010)》《表演研究:口头艺术的诗学与社会学》《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与批评》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2

讲座内容

图片


图片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王杰文教授首先对“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的源流和现状展开系统介绍,继而就表演理论的“超越”空间,提出他在“实践民俗学”方向上的思考和延申。


第一部分:“口头艺术”表演研究的理论溯源


首先,王杰文教授通过回顾学科史,溯源中外民间文学研究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语言人类学、布拉格学派、古典学、修辞学和文学学派民俗学的代表学者对口头艺术研究的贡献和发展,阐明口头艺术(verbal art)与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oral literature)这两个术语概念的区别,并多次重申,在研究和理解口头艺术表演理论、研究方法和观念的时候,要着重理解二者之间不仅是简单的术语取代过程,充分理解其背后深层的知识背景,避免将表演理论研究简单化。

其次,王杰文教授介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实践论转向背景下,戴尔·海姆斯的“讲述(交流)的民族志”理论所展示出的革命性意义,强调了他在语言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范围内的杰出地位和思想贡献。继而,理查德·鲍曼进一步把“口头艺术”作为表演展开研究。在其著作《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中,performance一词既表示“表演”,也强调“实践”,因此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既观察艺术的行为(artistic action),也关注艺术的事件(artistic event)。王杰文教授借助生动案例,解释了特殊符码、比喻性语言、形式性风格化技巧、特殊的辅助语言特征、求助于传统、放弃表演等理论术语,指明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实则本质上是一种情境化的人际交流。

最后,王杰文教授提到学界对理查德·鲍曼的一些质疑声。主要质疑内容在于指出“非表演”“社会”或“宏大的历史背景”这三个角度如何与表演研究联系在一起。出于回应,理查德·鲍曼提出“文本化(entextualization)”“语境化(de-/re-contextualization)”“类型的互文性(Genre lntertextuality)”等关键概念,从表演(实践)、文化(传统)、历史、权力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使“表演研究”进一步向社会实践研究的发展路径上行进,关注人们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第二部分:“口头艺术”表演研究的“超越”探索


进入讲座的后半段,王杰文教授进一步发展了源自西方的表演理论,将其融入到自己近几年关注的实践民俗学研究中,探索“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在新时期的理论“超越”空间。首先,面向流行文化、全球散居、互联网技术等社会大变迁的背景,积极探索表演理论如何在学科间互鉴的话题,尤其是跨学科发展了的表演理论之于民俗学本身学科的反哺和发展。此外,关于“as performance”而不是“is performance”的辨析还需要更深入的讨论。

其后,王杰文教授将表演研究引入实践哲学层面的深层次思考,详细比对being和doing的差异,从哲学根基上明确表演研究不仅仅是经验性的研究,更展示出一种建构主义的实践论思想,认为一切社会现实都是通过“行为”建构出来的。在表演学者看来,任何人们所谓的“自然”都是一系列的“表演”,即习得、排练、改编与呈现的过程。并且,表演理论强调实践,意味着它的重心不在本身存在和给定的东西(being)上,而是放在强调实践的概念(doing/becoming),认为一切表演的终极目标是“转变(transformation)”。这就将表演研究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层面,深入到世界观层面的意义,研究者可以通过表演研究反思田野作业,人们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表演”创造、产生、改变、庆祝或者终结某种精神状态、社会地位或者角色身份等。此外,就“求真和务实”的辩证关系,王杰文教授强调一味“求真”会把民俗学者变成一个知识专家,对民众毫无关心,只是在生产关于民众的知识,这是值得警醒的问题。

最后,就表演和实践两个概念的强关联性,王杰文教授提出将田野作业、民族志写作乃至整个民俗学都带入实践论的范畴中讨论的设想,回应鲍曼提出“通过表演研究关心民众如何艺术地开展生活实践”的目标,简要陈述了面向未来的“实践民俗学”研究预想。


3

专家对谈

图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作为本系列论坛的总召集人,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对于今日讲座邀请王杰文教授的召集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理论探讨的意义进行了重申。表演理论在多学科中的多维探讨空间,给予民俗学、社会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学科交流、对话的可能性,也对各个学科的理论建构起到进一步促进作用。

对谈中,方李莉教授结合王杰文教授讲座中提到鲍曼等学者的“口头表演理论”或特纳提及的“社会剧场”理论,以及自己多年来深入田野对景德镇、黔西北长角苗人、西北手工艺人等对象展开调查的经验,指出表演理论观照下各类权力关系的博弈、情境中人际关系的表达以及实践论倾向等,在田野中随处可见,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动。此外,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表演理论的讨论空间也存在差异和流动,其“将文化再生产视为一种建构”的观点,如今也成为当代中国实践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史梳理和学科理论关键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4

互动环节

图片


提问一:请教王老师,怎么理解表演的场域?(央金&央宗的妈妈)

王杰文教授:通常大家从布迪厄提出“field”这个单词来理解“场域”的概念,实际上在口头艺术的研究中,更多强调的是“语境”这个概念。

作为研究者,如果秉持一个外在的、局外人视角下的语境观去观察研究对象,可能无法穷尽语境性的因素,并且,对于表演者来说可能根本不构成语境的一个因素。因此,从表演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强调的语境是从表演者自己的表演过程当中形成的,这个因素能够影响到表演过程才算是处在其语境内,是一种内在且自内而外的语境观。


提问二:请教王老师,剧场社会化与讲座中提到的表演理论有关联吗?请您阐述—下。(中传戏剧)

王杰文教授:当然是有关系的,这也是表演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跟美国先锋派的表演艺术尝试有关,包括一些剧作尝试打破第四堵墙,让艺术戏剧的边界和社会的边界模糊、消解,甚至直接在街上表演等。从戏剧学家、先锋戏剧家的探索来说,他们是在探索戏剧和社会,或者说艺术的剧场和社会的剧场之间的边界问题。


提问三:实践民俗学研究与表演理论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主持人季中扬教授)

王杰文教授:在国际民俗学界,除了口头艺术的表演研究分支,还有几种比较有特色的表演研究学派,包括文化表演派、社会表演派、语言哲学派等,各派理论家都在重新定义和发掘表演这个概念中的内在含义,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实践论思考。由此反观理查德·鲍曼或戴尔·海姆斯等早期一代学者在传统口头艺术表演研究中的主张,会稍显保守。因此,我在转向实践民俗学研究过程中,同样尝试关注民众如何艺术化的开展生活实践,并且希望从较保守的层面转向较开放的一面,更强调其创造和理想的一面。目前尚有很多环节需要论证,在此仅作为我的初步预想,简单阐述。


系列讲座介绍


该系列讲座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课题组首席专家方李莉作为本系列论坛的总召集人,计划持续邀请至少50位国内外学界知名权威学者和专家,就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展开精彩的分享和讨论。通过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再研究”,结合本土问题,在与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比较中,提炼、总结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

欢迎诸位同仁持续关注,共同讨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