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王振复《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共八卷)
2024/1/27 13:38:16 阅读:57 发布者:
《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共八卷)
王振复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凡八卷,收录了作者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通过易巫之学及其人类学的研讨,揭示与中国原始审美意识相系、归于原始巫性文化这一根因根性;其二,关于中国美学史的撰著,作者从文化哲学进入,研讨中国美学的意识、观念、思想及其命题、范畴的文脉历史的本相与规律;其三,作为中国美学特殊部分的中国佛教美学的研究,作者重在探究佛教美学逐渐中国化本土化之佛、道、儒三学趋于圆融的内在机制与断代史形态;其四,作为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的“物”之美学研究,作者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门类、构件及其空间造型、时间意识、技术结构、时空意象、历史文脉与审美特征等重要课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上四点充分说明作者在美学研究上所努力的方向和创造。所收书目中,《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周易〉的美学智慧》为美学界第一部《周易》美学著作,获日本笹川良一青年基金所颁“优秀著作奖”、中国安阳国际易学大会所颁中外古今易学百部“优秀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所颁“优秀著作奖”;《中国巫文化人类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作者简介
王振复,1945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易学、巫文化学与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与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韩国启明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建筑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出版专著《〈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2023)、《周易精读》(2007,2016)、《〈周易〉通识》(2023)、《中国巫文化人类学》(2020)、《中国巫性美学》(2021)、《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2023)、《中国美学史新著》(2009)、《中国早期佛教美学史》(2018)、《建筑美学》(1987,1993)、《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1989,1993)、《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2000,2006)、《建筑中国:半片砖瓦与十里楼台》(2021)等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承担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研究项目3项,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与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中国美学范畴史》(三卷本,主编兼第一卷作者之一)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外译项目,《大易之美》在韩国出版韩文本。
目 录
第一卷
前言
《〈周易〉的美学智慧》
第二卷
《〈周易〉精读》
《大易之美》
第三卷
《中国巫文化人类学》
《秦汉美学范畴的酝酿》
第四卷
《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第五卷
《中国早期佛教美学史》
《中国美学范畴史·导言》
第六卷
《建筑美学》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
《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
第七卷(论文)
《周易》文化与巫性美学
中国建筑文化与美学
第八卷(论文及其他)
中国美学史
中国佛教美学
序、自述、学界评说
著论总目
编写说明
一、本文集凡八卷,内容包括中国易学、巫文化学及其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四大部分。
二、 本文集所收学术论著,从王振复教授所撰全部著作与论文约900万字中选出,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23年,具有学术原创性或探讨性的学术成果。
三、本文集并未选录作者近年出版的部分著作,如《中国巫性美学》《周易通识》等;也未选录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的著作,如韩文版《大易之美》等。
四、编辑过程中,为尊重原出版物面貌及作者的语言风格,作最小程度的技术处理。
五、本文集的编选与出版,前后历时四年。
自 序
本文集凡八卷。所选学术论著,大致分为四类:(一)易学、巫文化学及其美学;(二)中国美学史;(三)中国佛教美学;(四)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依此编为前后两部分:第一至六卷为学术著作;第七至八卷为学术论文及序、自述、学界评说、全部著述目录与编后记等。全书400余万字,从本人所撰40多部学术著作与近200篇论文约900万字中选出。作者的学术研习与教学实践,大凡归类于上述四个人文学术方向。为学之本,在于易学、巫学与文化人类学。于易之象数、义理之学及其联系的阅读与研习,所耗精力、时间尤多。几可与此并列的,是中国美学史著、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的研习与撰作。四个学术方向的共同研究主题,大致可统属于中国美学,集中于中国美学关于审美意识的原型研究。
作者的中国美学研究,努力走上一条与一般中国美学研究并不太一样的学术之途。其一,通过易巫之学及其人类学的研讨,揭示与中国原始审美意识相系、归于原始巫性文化这一根因根性;其二,关于中国美学史的撰写,从文化哲学进入,研讨中国美学的意识、观念、思想及其命题、范畴的文脉历史的本相与规律;其三,作为中国美学特殊部分的中国佛教美学的研究,重在探究佛教美学逐渐中国化本土化之佛、道、儒三学趋于圆融的内在机制与断代史形态;其四,作为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的“物”之美学研究,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门类、构件及其空间造型、时间意识、技术结构、时空意象、历史文脉与审美特征等重要课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上述四个学术领域相对广泛,所研究的共同主题大致为中国美学,而各有侧重。其中关于中国巫文化与巫性美学、《周易》美学和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等,或许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作者所坚持的主要而基本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在于努力熟读众多中外文化相关典籍(主要为历代易学著作、佛典与西方文化人类学著作)的前提下,采用西方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方法,而坚持“本土性研究”的学术立场,这可称为“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即中国巫文化人类学及其美学。
作者颇为漫长的学术研究,一般先从哲学尔后从人类学的文化哲学进入,将中国巫、易文化与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与美学,作为思性兼诗性的哲学或文化哲学的学术课题加以把握,努力从事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本土性研究”,以期达成巫学与易之象数学、义理学的内在相应。从伴随以原始神话、图腾的原始巫性角度,探讨中华原始审美意识的根因根性及其悠远、广泛与深邃的历史、现实与人文影响。其努力大抵可概括为:以巫、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进行关于中国美学的原型研究,追求理念与实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学术境界。
来源:未曾读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