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启梦行
-------传媒记真情
从长春出发经历三天两夜,跨过吉林四川等9个省市长达60小时的旅程,阳光支教团的成员终于于2015年1月12日到达了明天小学,阳光支教团是中国爱心网旗下的民间公益组织,由吉林动画学院传媒分院动漫分院等七个分院爱心学生自发组成。作为阳光支教团的一员且自身所学的专业为广播电视编导,故我在此次支教凉山活动中承担了支教全程记录者的一个角色。通过第三视角更为客观的角度来全面记录这一个阶段的生活学习画面。
小车缓慢的停在了明天小学院内,支教老师们迅速下车后简易的收拾了自己的行李,随之便在学校刚建成的厨房里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传达了所在地区彝族的民族习惯及生活禁忌等,会议布置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和教学任务。
明天小学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民胜乡的核桃村。这里海拔1500米左右,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也不方便,学校的教育教学各方面很是落后,师资方面六个年级仅有六位老师,其中还有部分是代课教师,课程设置上也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硬件方面学生上课的教室仅有桌子和板凳,这些也都是各方捐赠来的资源。有些教室还没有通上电,更不用说什么精密仪器了。支教的老师们的到来无疑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我们摄制组也随机的抽取了一天进行了跟踪拍摄。
早上八点起床的孩子们陆续的来到学校,不需要老师的吩咐,懂事的彝族学生便主动的打扫校园,打扫结束后稍作休息就可以听到一声哨响,这便是上课了。核桃村明天小学没有大城市城市学校那样的电脑自动提示上课下课,他们采取的是最古老的方式,门卫大叔的哨声 即为上下课的铃声。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主讲老师是来自传媒分院的大学自愿者孙瑞雪,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之前准备好的作文基础训练方法技巧,台下的同学很认真的记了下来。三年级上文化课的同时,隔壁四年级张晴老师正在带领着同学们确立最初的梦想,凡事只有敢梦敢想敢做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我想当宇航员,我想当科学家,还有一个孩子的梦想让现场的孩子们一震,我想当一名护林员,守护学校门前这几座大山。学好本领好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不是很让人心喜么。室内课开展得有条不紊。在室外小广场上课的师生们毫不落后,广场的一侧是曙光老师的体育课,他带着学生们练完基础踏步后便教太极拳,同学们全神关注老师的表演,小广场的另一侧是文管专业的刘玉轩老师带着一年级同学在学习手语舞,学生虽小,但是态度认真,不一会便学得有模有样。
非但课堂上同学们勤勤恳恳,课间孩子们也没有闲下来,他们渴望求职的热情很是令人震撼。编导专业的张哲老师拿着中国地图刚走进五年级教室内便引来很多同学,他们把地图平铺在黑板上,三三两两一起寻找老师学校的所在地吉林长春,一起寻找自己的家乡四川凉山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一起找长江黄河。
在教室外面的孩子们拿着支教团老师们带来的图书爱不释手。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阅读,看得很是投入。对于平日只能看语文数学等工具书的孩子们这无疑是一种满足。以至于他们放弃了课间的玩耍时间,这些课外书籍都是吉林动画学院爱心学生捐赠并委托我们支教团带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则与大学生哥哥姐姐们晚期了游戏,丢手绢,手绢丢到谁,谁就表演一个节目,唱歌跳舞等等,师生们相处的很是融洽,从孩子微笑的面容中可以看得出来孩子们满意与快乐,老师们来自全国各地,与大凉山的孩子们虽然有年龄的隔阂,地域的差异,名族文化的不同,但这一切所谓的壁垒都被被天真的孩子们打破了。
中午孩子们没有放学回家,因为很多同学们离家都很远,所以来回很是不方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凉山州政府的补贴下,中午每一个在校学生可以领取一盒牛奶和一个鸡蛋这便是孩子们的午餐了,我们都知道这段时间都是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一点显然不能孩子们的营养需求,没办法有些学生就早上从家里用塑料口袋装一碗左右的白米饭没有一点菜放在书包里中午吃饭。有些家境更为落后的孩子们米饭也都没有,中午吃完了学校发的那一份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同学吃饭,相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孩子们的午餐无疑是个伤痛,当我们摄影组工作人员架起机器准备记录的时候孩子们反差也很大,有些躲开有些则天真的跑到镜头面前做起了鬼脸,各种各样变换着造型,看着他们很是开心的笑,我们的心里却是一阵阵的酸楚,这一切只因在身在山区,道路不那么发达,如果有便捷的交通着不仅仅能增加对外的联系且不说孩子们能够尽快往返学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至少孩子们能够准时迟到家里热乎乎的午饭。
下午放学后,我跟随着王峰等几名同学一齐出发亲自去看看孩子们的家有多远,出门时一条水泥路,这也是通向山下唯一一条可以通车的路,真可谓九曲十八弯而且坡度还是很大,再往山下走了两公里左右以后孩子们便离开了水泥路,转身走向了另一座大山的方向,我知道他们要爬山了,据其中的一名同学王峰讲到,他们回家还需要翻过两座大山,回到家得近两个小时,每天上学放学这群孩子都要走这么远的路,由于带着机器架子等工具无法一起翻山,我与孩子便在山脚下作别,告别后孩子们继续前行,懂事的孩子们在半山腰再次说了再见后方才继续前行,直到在镜头中消失。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发来明天小学之前,支教团队就明确规定了,每天晚上放学后都要进行课程汇报,同时为了更好的汲取可行的教学经验,便于更好的给同学们上课,当天晚上也如期的召开了会议。老师们相互交流经验,很是认真。书法老师刘玉轩给其他的支教老师们推荐了比较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他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真心想学我们,就得让孩子们相信我们,因此在书法课刚上课开始,我就让三个同学上黑板写他们的名字,然后我再写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比较谁写的字好看,这会台下的同学就很是惊叹,也真的就想学好书法,写好字了。”除此之外每天支教老师们都坚持提前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准时写下孩子们的成长记录。
画面中光着脚丫拿着眼镜四处张望的小男孩叫沙马作哈,今年四年级,他之所以走进了我们的视角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一大早他就来到了学校,寒冷的冬季让他冻的直哆嗦。支教团队负责人发现后便带到了我们的住处,短小的裤子使得脚上没穿袜子很快被老师们发现。支教老师找来了自己的袜子给他穿上。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命运很是坎坷,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人世,母亲也因各种原因改嫁离开了这个家庭。沙马作哈便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和她一起生活的还有小叔家的妹妹,祸不单行小叔的媳妇也不幸离开,得知这一消息后,支教团便组织了几位志愿者进行了走访,在去得路上小沙马天真的拿起了我们的架子模拟起一个小记者的角色:“这里是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核桃村,我们现在要去的是沙马作哈家,走那么远的山路请问你们有什么感想?”虽然走了一个多小时,但还算顺利小沙马家一直是沿着水泥路前行,来到了沙马作哈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差很多。两间不大的泥土屋子,半边倾斜,感觉时刻会倒下,进屋内还能看到很多的明显的亮光,这是个晴天,可以想到如若是雨天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做饭用的锅碗等都放在地上。角落里用砖头建议搭起的简易火坑,就是做饭的地方了。沙马作哈的奶奶让我们一行人就在那里吃饭,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又怎么能够让我们去麻烦人家呢。
像这样命运坎坷的学生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列出来,闲暇之余往山里走走,我们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兴建房子,本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可是再走近一看搬砖的竟是几岁的孩子,一块块的砖很是沉重,寒冬里孩子累直冒汗,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们没有去打乱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要不是家里实在难以供应,缺少劳动力,他的父母也不会让几岁的孩子放弃学业而在家里。继续往村里走走,还有很多很多本该上学年龄的孩子在搬砖拾柴放牛放羊,我们暂且不说读书有没有用,但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教育平等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想这些孩子中或许有些孩子不想上学,但跟多的孩子是真的想学习却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而不得不中断学业。
短暂的15天支教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临离学校支教团组织了一次汇报演出,这也就有了节目刚开头那声音的来源……支教团在汇报演出中为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奖励,汇演结束后还组织了为学生捐赠文具,为老乡捐赠衣物的活动,一份份物资从长春运至凉山包含着动画学子汇报祖国奉献人民的热情,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明天小学,阳光支教团负责人朱强说……
汇演结束后懂事的明天小学学生们自发的唱起了彝族歌曲<<不要怕>>唱得那么心酸那么感人,离开的时候,明天小学门前的山泉依旧从山上流下向东奔去终将汇聚长江,汇入大海,我们多么希望孩子们的明天也能如此成人成长融入社会,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
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支教时间很是短暂,想带给他们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家都争相去奉献那一份爱心,我们传媒人能做的不多,一张全家福,一个短镜头,也正如我们做这个小片的最初想法,我们并不是想强调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只希望通过镜头反应真实的山里状况,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通过这个短片了解到大凉山,了解到西部落后山区,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更多人的梦想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凉山苍木青,阳光启梦行,帮助别人也正快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