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人们常说“道德文章”,将道德与文章并称,强调为人对立文的影响,追求人品与文品的统一。然而,凡世间之物,难有绝对的统一。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为人正直、道德高尚的人其文采不一定卓越。因此,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纵观历史长河,许多名人大家其作品与人品是高度统一的。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他以“立”、“守”、“得”来形容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与日、法诸国学者也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而另一位学者则是陈寅恪先生。“论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如此评价陈寅恪先生。先生在盛名之下,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卓越非凡的娇子,但是有圣人亦有庸人,并非所有的文人墨客都能做到身正则文正,文正则心正的统一,德行高尚却做不出千古文章,品行败坏也能有高谈阔论。周立人先生的文笔俱佳,却有着充当侵略者爪牙汉奸的耻辱印记。
文品与人品既可和谐统一,又可全然矛盾。看一个人的写作才能和写作的内容是否健康,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人品道德,从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看出他的修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真理。世上不乏言行高度统一,性情高洁清正,所出作品震撼人心的高人。但也有无数的庸碌之辈,仅仅想方设法在文章中混淆大众的视野,以冠冕堂皇的文词遮蔽贫瘠的内心,却从未想过真正做到独善其身,更别提兼济天下,正可谓是“金玉其表,败絮其内”。
所以,许多人口中“文品即人品”的说法,并未充分考虑到文品与人品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作品的卓越与否,就片面的判定他的人品是好是坏;同样,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德行不甚如人意,就将其作品视为洪水猛兽,一竿子打死。若一定要将人品与文品进行排序,应先有德行,再有佳作,毕竟我们要学会做人,方能有文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