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不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年前,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演了一出极不严肃的闹剧。当年1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矗立起了一座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这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热议,其中反对者居多。当年4月20日夜晚,孔子在这里“站”了100天后,悄悄地走了。此事也便不了了之。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试探”?是谁在试探?是在试探谁?又是在试探什么?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再度重视,于是又有了一种说法叫作“世界需要孔子拯救”。在“几度春秋”和“曾经辉煌”后,孔子学说迎来了一个空前的“高规格待遇”。
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人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后来孔子学说也一度成为某些王朝整个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它却没能挽救中原朝廷亡于游牧民族之手,也没有使近代中国摆脱屈辱的命运,而这些个“游牧民族”或“八国联军”,他们绝不知道也不信奉孔子学说。当然,这不能证明孔子学说没用,但它可以证明孔子学说不是全能。在全地球都更加开放的今天,让孔子学说来挽救世道人心、拯救世界危难,这实在不是孔子及其学说所能承受之重,也不是其应该担当之责。
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特别是一种已经“过时”了的学说,绝不会也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那通俗易懂的“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这“一句要用好几句”来训诂,而且还不知道是否符合其原意的孔子学说了。事实上,那些所谓研究、宣扬、信奉孔子学说的“志士仁人”,他们费心劳力挖掘出“精华”来,只会“施惠于人”,自己却“舍不得用”。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自己很少甚至一点也不会依照孔子的教导去为人处世。
孔子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当前都对中国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及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不断发掘和利用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文化遗产,但绝不能不合时宜的对其“夸大性能,趁机涨价”。
现在的国学热,有一些行动确实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但也有很多“演出”只是把它看做一种商机,更有些现象确实是走歪了,好像要人们再回归到读经的那个年代去。甚至有人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只有具有坚实、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未免确实有点“夸大其词”或“勉为其难”了。
外国没有孔子学说,有些国家很落后,但也有很多国家很强大。中国也绝不是因为有了孔子学说的支撑或助推才崛起和强大的,有些时候还恰恰相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第八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今天的社会,跟古代人读经的时代不一样了;社会的今天,人们所需要的不是经典语言的记忆或者背诵,而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怎么样去践行的问题。一切优秀传统文化,若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不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不能有助于实现中华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那就失去了学习和继承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