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13年,23岁的我走出了大学校门,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灵台县,通过“三支一扶”考试被分配到了上良镇人民政府,成为了一名乡镇驻村干部。当我信心饱满、满怀热情,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番的时候,才发现我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和农村工作,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更不要说让从来没有农耕生活经验的我带领着群众去栽植果树、覆膜双垄玉米。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满腔热情被关在了一扇紧闭的大门之外。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不只来源于校门内外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初入职场的懵懂,还有举目无亲的孤独和无助。为了尽快融入这片热土,我平时进村入户的时候,利用闲暇之余帮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教大姑娘小媳妇们网购,帮果农在网上购买化肥农药,而他们也乐于和我话家常、诉困难。慢慢的,我看到了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个热情的眼神,还有一扇扇为我敞开的心门。从此在上良镇三村张村,多了一个为大家办低保、讲健康知识、查农业技术、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小姑娘,村里的老人甚至常常指着我说:“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女儿该有多好!”。
然而我这个“女儿”却是不肖,在上良镇工作的五年,也是我内心极度矛盾和挣扎的五年,一年当中回家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有时甚至长达几个月不能回家探望逐渐年迈而又独居的母亲,每当我因此而感到愧疚和动摇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乡亲们热情的笑容和信任的眼神,使我坚持到了今天。
几年来,巍巍耸立的古灵台培育了我心系人民的忧乐情怀,浩浩荡荡的达溪河赋予了我开放包容的豁达胸襟,深遂厚重的荆山激励了我砥砺前行的求索步伐,勤劳智慧的上良人民涵养了我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我和同志们在团结协作中收获成功,在携手奋进中结下友谊。今年,是我来到上良的第五个年头,当年那个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的女孩,渐渐到了“奔三”的年纪,而我的角色也由女儿变成了母亲。每当我周六回到家,看到我那刚满一岁的女儿满眼欢喜、手舞足蹈的时候;每当我周日离开家时,孩子紧紧抓着我的手,用稚嫩而含糊不清的语气喊:“妈妈、妈妈”的时候,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酸涩。
可是,每当我经过什千公路、杨北公路沿线,看着当年我和村民们亲手栽植、拉枝、刻芽的果园已具规模,看着地里的玉米硕果累累,看着果农丰收时欢心的笑容;当我打开微信,看到我在灵台县第一届果品展销会上讲解的短片被网友们热情转发和点赞,上良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浮现眼前,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卷,是那么清晰、那么鲜活,又那么令我感动,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和成就感。
在全镇,像我这样的基层女性驻村干部还有几十个,虽然我们的年龄经历完全不同,我们的梦想大相径庭,但是,我们都是女儿,我们都是母亲,我们都有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巾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