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新的世界需要新的史学

    类别:散文 作者:小煜儿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4/28 11:54:53 网友阅读:1333次 网友推荐:2次  字号:   

    新的世界需要新的史学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感

    美国作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因为其所独具的文化百科式的记述风格,几十年来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读者,作为一个中国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所谓历史,大概只有在中学里的历史课,而学过中学历史课的人,大抵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中学的历史被赋予了浓厚的思想正统性和民族优先性。这并不意外,因为我们首先应该是中国的人,其次才应该外延,去关注别国的历史,借鉴吸收,形成历史经验。但是全球通史却有一个相反的思维。我们首先是这个互相联动的地球的一分子,然后才是处于这个蔚蓝星球某个国度上的人。

    在21世纪的新版本中,作者首先给予了人们一个理由,“新的世界需要新的史学”,这是因为人类的未来不是地狱也不是乌托邦,20世纪末期的技术革命为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这部伟大的作品,便定在了一个通过研究过去种种的规律,来为人类的未来指明道路的基调上。

    与几乎所有的史学相似,这部史书没有采用花里胡哨的写作手法,而是基于对数据、事件的精准把握写成的。不过,这部历史书,并没有站在西方的角度,论述西方的某种先进的文明是如何带领全世界走向现代的。相反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写作历史时,首先是以欧亚大陆上的其它势力为中心的——伊斯兰帝国,中国,蒙古帝国等等,这些国家占据了大半个全球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正是因为西方太弱了,古典文明最容易受到彻底的毁灭,才使得所谓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得以扎根。而这一切,也终于使得一直处于包夹和难以自保状态的西方文明得以迅速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肯定了中国在中古时代的突出贡献,认为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甚至认为它超过了十八和十九世纪的那些发明。这种坦然的态度,令那些认为中国古代一无是处的国内异见者们汗颜。后者一直对中国发明不屑一顾。不过,斯塔夫里阿诺斯也同样指出了中国为何难以像西方那样完成最初的扩张——明朝的闭关政策,商人缺乏地位,郑和下西洋后返回留下了巨大的势力真空,使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的海洋扩张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

    历史很少夹杂个人情感,但又必须具有情感,斯塔夫里阿诺斯,并不保持着民族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他首先表达的是对于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社会的期许,他对那些南征北战的英雄、传播教义的佛陀和穆罕默德,都采取了客观公正的描述,甚至做到了敬佩。毕竟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伟人总存在着偏狭的局限性,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设身处地,赞扬了处于这些时代中的伟人,同时总结了他们得以取得人民拥护的原因。

    既然是通史,这部书必然要超出普通的历史著作,就以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来看。尽管有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许多史学著作,但是这些著作大多数是为了帝王服务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前世兴衰,由何考之?因此`,史学的目的,是让君王学会如何弄权,民心只是一种利用的工具,而通史所处的时代是现代,这就注定了,我们从中必然要看到社会和人民的自主性。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是史学助力的成果,也推动了史学研究。

    这部史书出版多部新版,书中阐明道理在许多国家的现代政治运动和社会生活中被反复利用,引起轩然大波。这绝非偶然,因为这部史书并不站在政治势力之上,而是处于政治势力之间,利用者的目的自然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出色的史学是活跃的,有生命力的。

    当然,是不是说这部史书就没有谬误了呢?显然不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并没有摆脱局限,依然带着西方中心主义,在引用著作中,只有极少数是来自中国的作者。这并不奇怪,虽然全球化带来了碰撞的全球观点,但是人们最愿意信任与采用的仍然是最先占据话语权的。

    因此,通史之通,并非通达天下,这样一本书本身不也是如此吗——它是伟大的著作,在国内外读书网站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但它不是一部完美的著作,它给了你批评反对它的权利,正如历史供别人借鉴一样。真正的通,就是一种了然,我们带着这样的态度去读这本史书的时候,也会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良苦用心所感染,从而明白读这本史书的真正意义——看清这个繁杂的时代,归结一切本质,收容一切意义。不就够了吗?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