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流水鸣溅溅,我家就在青山前。春来兰花红艳艳,不羡神来不羡仙。”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朴实幽静、山美水绿,生在歌中长在歌中的古老的壮族村落。
村后,是连绵的山,山不算高,也不是很峻峭,但,它释放着南方独特的飘逸,四季郁郁葱葱。山下是葱绿的花草,有名的没名的,遍地是,一年都有不同的花在开放,给村庄带来清新的香气。山上,生长着苍劲挺拔的枫树,春天青翠欲滴,秋天满山红遍,给山一个如火的激情!
村前是一条清清的河流。河不宽,也不汹涌,可温柔,恬静,像温情的少女带着羞涩缓缓流向远方。河的两岸,是风景如画的田野,这是养育着村庄的田野啊,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镶嵌在清丽的山水中,稻花,麦穗,这就是养育村庄的依靠!
村庄是南方常见的古老的村落模样。石板小巷,石板小院,石板筑就的房屋,古典但不失雅观,简朴却蕴含着庄重,冬暖夏凉,于人很适宜。再加上院子外的木门小狗,真是一幅“柴门闻犬吠”的风俗画啊!
这里虽然不是像桂林那样有闻名遐迩的山水,可也算是山清水秀,别有风味。清新秀逸的山水,更有那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无论走到那,都对村庄有着无限的依恋……
村庄承载着几千来男耕女织的农村原始生活,父辈们日出而去,日落而归。早上,不等东方发白,男人们就赶着牛,扛着梨,到田野里耕田耙地,女人们刚挑着担,背着筐,播种撒秧,日过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忍苦负重,钽,元怨无悔,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村庄的繁衍,得一代一代长此以往的坚持和付出!
尽管农村的生活艰苦和单调,可乡亲们并不悲催,他们有自己独有的宣泄方式。当做工累了倦了的时候,你哼哼一句,我哼哼两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哼哼格式,那就是用本地语言哼成的形式……山歌!山歌,不同于音乐上的歌唱,它是纯本地方言自然流唱出的口头语调,虽没有固定的曲调,但格式工整,韵律自然,听来意味十足,但却无法用语词来记录,想记下它,只能把当地语言加以外化代替,懂得其中的意思而已。
可以说,我是在山歌中长大的。懂事起,就听到人们的山歌声。有独自一人唱的,有两人唱的,更有多人或者很多的人一起唱的。
当一个人的时候,为了打破孤独寂寞的氛围,他(她)会悄悄低声唱着, “鸟来鸟去有风随,哥(妹)在这里独自悲。”;“林中有道无人踩,山里无路我却来。”……那声音宛转低沉,有种悲凉之感!
两个人一起,那多是调侃、对答之类。“白云过处有阴影,两人一起有歌声。”这是说相互唱歌来调节气氛;“开山种地辛苦多,来首山歌心就乐。”这是用唱歌来减轻劳动的辛苦;“哥你赶牛牛不动,妹我砍柴柴不空。”这是调侃对方劳动收效不大,但这是善意的乐侃而不是刻意的嘲笑,对方也能欣然就对;“不是哥哥力不到,而是牛想吃嫩草。”自我解脱中又把话意转向了对方。而对方也不甘就范:“嫩草能看不能吃,乱吃就会肚拉稀。”就这样,在嘻嘻哈哈的对唱中忘记了劳作的艰辛。
多人唱那就是分组来对唱了,也就是一问一答的方式,有分两组或者多组的,这组问那组答,如果有哪组答不是来,就引来对方的调笑。“不懂划船不出海,你带几多山歌来?”这是试探对方的实力,“山歌不用什么装,随口一开就能唱。”不言而喻,随时奉陪。“你是哪处小阿哥,为何到此来淌河?”这是问对方来这里的目的,“哥是深山小喽罗,来这只因美女多。”这样的回答既谦虚又巧妙地道出了对对方的仰慕。问答的内容和范围也很广,天南地北,农村城市,本土事情,国家政策等等,都能随口问你,而答者也从容应对,妙趣横生,嘻笑中也收获颇丰,让人大开眼界,乐不思归!
开始形成规模的群体山歌会,算来应该是办丧事时的山歌。当地有个风俗,如果有成年人过世,都要请道公来做法事,以示让去世的人灵魂平安进入天堂。做法事的时间因人因家而异,有的做三天三夜,有的做一天一夜。这可难为家里的人了,法事时间里,家里的人都要守在灵堂,有人来吊唁时还要跪着三叩九拜以答谢来祀拜的人。而白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山歌堂会。过去来参加歌堂会的是从其他地方自愿来的中老年人,并且来的不扯一拨。每听到哪个地方办这种白事,爱好歌堂会的人就自发组织,当夜幕降临,法事开堂不久,就有人在村外面唱了起来:“惊闻仙翁驾鹤去,四邻但觉悲凄凄。今夜前来吊几句,山歌未出泪如雨。”既能表达出对主人家失去亲人的同情又告知主人唱歌堂会的人来了。在主人家管事的人知道有唱歌的人到了,就马上布置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燃起火堆,挑选本村会唱这种堂会歌的妇女出来应对,“故人仙逝已西归,灵前哭晕几回回。多谢乡邻念旧情,堂前共拜更凄悲。”目的是把来的人引到火堆旁边(因为办这种法事一般都安排在冬季),一方面让来人能取暖,另一方面,来的人也要到灵堂拜一拜,以示对主人家尊重,同时,主人家也会安排宵夜给来人,不能让远方来的人空着肚子唱,还要准备些红糖、生姜熬成的酒,让他们时不时润喉,可别小看了这唱堂会的歌,它要求唱的人要捏着声调,发出既尖晰高尖的声音又带有一种悲悯的腔调,让人触声生悲,不觉让人眼泪要流,特别是到灵堂前唱二十四孝歌,更加凄切,“仙翁撒手去天堂,家儿老小实悲伤。生活无靠不忍看,谁见谁不觉惊慌?”再加上旁边声声凄婉的唢呐声,直叫灵堂前跪拜的家人禁不住放声大哭。来唱的人不论是一队还是几队,都一直唱到天亮才离开。这种没有人邀请,自发组织,没有酬劳,熬夜费神的事,也只有当时当地纯朴无私的人才能做得到!现在,随着上年纪的人去世,年轻一代中会唱这种歌的人少了,更不用说没有报酬自发来参加的了,如有办法事的人,就要出钱请人来唱了。
最富有吸引力也最动情的是唱情歌。这多是年轻人用歌传情、以歌表意的一种原始方式。情歌的格调优美动听,韵味无穷,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年轻人无论是在劳动当中,还是赶圩路上,凡见到年轻的男(女)都要用歌挑逗一番。“出门听到画眉叫,原来是有佳人笑。”,这是男子见到美丽女子时想搭讪的前奏。妹子听到了也好意回一声,“哥你莫乱笑,小心闪断腰。找到小木棍,看你逃不逃?”,男子不甘心,“看妹那模样,就像小绵羊。得到美人笑,挨打又何妨!”,在你来我往的调笑中不知不觉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人甚至一唱钟情,结为夫妻,成为佳话。
唱情歌的青年男女一般都选择在小河边,杨柳旁,草地中等幽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合着动人的歌声,透露出浪漫、唯美的色彩。“春来花开柳叶绿,小河淌水轻轻流。叫声阿妹快快来,唱起山歌乐悠悠。”,如有看中的女子,男子就不失时机地发起邀请,“哥去唱歌妹也跟,唱句山歌表妹心。一手丝线一手针,丢到海底也去寻。”女子如有意,也会欣然接受。于是,两人就用歌来交谈交心,直至燃起爱的火花,“阿妹情深哥更真,为你守望到天明。抛句山歌山回应,就等阿妹你回声。”,“哥是金鸡前头领,妹是凤凰接后音,歌儿句句声甜纯,凤凰金鸡同心人。”这已表明两人情投意合,愿意成为男女朋友了,这样,两人会越唱走得越近,从开始的高声唱到后来的低吟,缠绵之意,悱恻之情,从羞答答的歌声中流出,“哥是真心把妹交,两心相牵乐逍遥。不羡神来不羡仙,我们就做并蒂莲。”男子表明了心迹,“连就连,我俩同心永不变。山上石头有时烂,哥妹恩爱到百年。”遇到意中人,女子当然不能错过,所以坦然接受,这也是壮家女子果决、直爽的性格,一段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于是开始续写……
最热闹的当是逢年过节时的集体山歌唱会。广西南方的农村节日很多,除了常规的像春节啊中秋节啊这种传统节日之外,还有不少是当地的民俗节日,如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当地叫“鬼节”,三月初三,叫“歌节”,也叫“歌仙会”,还有各村自有的如庙会之类。凡是有节,必定有歌,“无歌不成节”,这是当地的说法。就拿“三月三”来说,这是广西壮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当地人有在三月三上坟扫墓的习俗,据说,这是他们为了祭奠壮民族的祖先“龙母”而定的节日。每年到这天,人们拿着当地特有的五色糯米饭到“龙母庙”去供奉,,除祭拜“龙母”外,还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烧香祭拜过程中,也用山歌表达自己的祈盼和心情,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唱和,还能考考对方的见识。传说远古时候创造山歌的人叫“刘三妹”,她勤劳善良,能歌会唱,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壮族儿女的优秀品质,所以,人们把她当作壮族山歌的始祖,称她为“刘三姐”,因此也把三月三叫做“歌节”或者“歌仙会”流传下来。后来,经过不断打造,“歌节”就成了壮族的一个文化品牌,现在,把“三月三”定名为“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已经名声在外了。
壮族人过节就像过年一样,一定宴请亲朋好友,不但有吃,更有歌会,不但是本村,附近的人都闻节而来。这里的人也充分体现了壮族人热情好客的秉性,来者是客,都周到招待,虽不是讲究大鱼大肉,粗茶淡饭也是情谊,当然,山歌是不能缺少的。客人未进门,先一句“今日又逢年,来会老友先。带张馋嘴来,老友嫌不嫌?”告诉主人,我来到你家过节了,主人自然很高兴了,“早上公鸡叫,就知客来到。没有好菜肴,主要凑热闹。”按当地人的习惯,哪家来的客人越多,越能说明主人有身份有脸面,所以,他们是不会嫌弃客人多的,反而是多多益善。宴席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也忘不了用歌助兴。 “听见门外话一声,出来看到是亲人。粗茶淡饭不成敬,还望乡亲别上心。”这是主人高兴有人来捧场又自谦招待不好;客人呢自然会大加赞赏主人的热情,“别说桌上没好菜,客气我就不会来。不说八菜和一汤,两杯我就乐开怀。”,“要乐就乐到天亮,不能中途就遛光。”主人提前作提醒,喝酒不能半途而废,“风已吹,鼓已擂,就到天亮谁怕谁?”客人摆了舍命陪君子的架势。好酒好菜加好歌,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当酒足饭饱之后,也已是晚上灯时分,那时的村庄更是热闹非凡。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到村外空地上,三五成群,七八一伙,斗起了歌。斗歌是当地一种集智慧和反应于一身的山歌斗唱方式,要求歌唱的人对山歌的积累不但丰富而且反应要快,这一组把歌抛出去后不必等那一组回歌,可以连连发声,直到让对方措手不及,无以应对,而后一句“喝酒老是嫌酒烈,回去练练唱歌些”给对方一个善意的嘲笑后转向去斗另一组了,斗赢越多就越说明那组的人实力强劲,会得到旁人赞许的眼光,赢的人也信心满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围观的听众每到精彩处,也情不自禁地高声欢呼,这时候,山歌声,乐笑声,呐喊声,还有孩儿的嘻戏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庄似乎都在动着,一个多么美妙的不夜天啊!
我是在山歌声中长大的。母亲也是个唱山歌的好手,小时候,当晚饭过后,家里面就来了一帮小姨大姑,她们围着母亲,一边纳布鞋,织绣球,一边轻轻唱着歌,“坐在灯前纳鞋底,不知侬心为谁依?”低沉,温情,时不时又笑声连连,不难看出,她们是在唱着情歌,因为,布鞋是留给自己或者家人穿的,绣球是壮家女子定情的产物,是给意中人准备的。虽然一直到现在,我不太会唱山歌,但她们唱的歌深深吸引了我,每每都能在她们的山歌声中甜甜睡去。长大后进了学堂,学会了写作文,于是,我就试着把那些山歌记下来。但,却没有现成的词汇可以直接记下,只好根据意思用谐音来辅助,如“父亲”叫“哒啵”,母亲叫“哒咩”,哥哥叫“哒背”,妹妹叫“哒侬”等等,就用这种方法写成了一篇文章交给了当时的语文老师,想不到竟然得到老师的赞赏。于是,我不断把母亲她们唱的山歌记下来,写成了山歌歌词寄给报刊,也收到了一些效果,有的报刊刊登了这些山歌,这也算是山歌对我的潜移默化吧,我热爱起了文学,不断尝试地写着,也终于把自己写离了村庄,这一离,就是几十年……在离别的里子里,萦绕在心中的还是古朴的村庄、慈祥的乡亲和那永不会老去的山歌。如今,那些姑们姨们已经唱着山歌出嫁了,会唱山歌的母亲也老了,村庄也在山歌中年年变样了,看——石板巷变成了水泥路,石板屋换成了钢筋楼。但有一样永远不变,那就是山歌依旧在!而山歌的内容已经没有过去用来打发时间消除疲劳的调子,取代的是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赞颂农村生活越来越好的欢乐情调,“农村生活年年好,全靠党的政策妙。全面经营促发展,小康社会已来到。”……
啊,这就是我那会唱歌的村庄!在那不老的歌声里,村庄在成长,在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