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浅谈学习

    类别:随笔 作者:新用户(ID:201937)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3/11 22:50:54 网友阅读:944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好的坏的都有。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你就在变好,反之,你就在变坏。学习,这个伴着人一生的活动究竟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就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特别强调要有旧知识的积累。初学者学习的时候往往很慢很艰难,而知识渊博的人,学起东西来通常很有效率,我想这就和知识的积累有关吧。因此,当我们觉得学习很困难,很没有效率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积累太少,没有老知识做基础呢?学校里,我们往往会看到,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效率通常很高,学习也很轻松,我想跟他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而有些学生,学起新知识,却没感觉,很茫然。就像有学生,连最起码的阅读的能力,和阅读技巧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谈什么学习呢?别人读一句话,很快能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而他读一句话,那一句话只是一些被强行凑在一起的字词而已。你说说建立在这种能力上的学习,能是有效的学习吗,或者说能有学习吗?我想,如果这位学生不从最基础的做起,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不尽快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求学之路,就是一条绝人之路。再看一些知识面很广的学生,学起新知识来,尤其是自己知识库中,已有相关储备的新知识来,那就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啦。可见,强大的知识储备是多么的重要。

    在老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迅速的习得新知识,这个转换的过程,也是通过训练可以加强的。通俗的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像爬树,爬的多了,你也就可以像猴子一样快了。我觉得,这种转换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具备一种能力,他一辈子都可以帮你。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于思。思考能够很快让要学的新知识,跟老知识产生联系,并能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找到规律。规律找到了,新知识随即就掌握了。“一点就通”和“朽木不可雕”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此吧。因此,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多思考,多联想,多观察,你就能更快的运用旧知识,转化新知识,就这种转换能力会让你的学习so easy。

    学到新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有成就感的。这种快乐和成就感,会让你对学习新知识有更大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废寝忘食,会有手不释卷。这就像,你吃到了苹果的甘甜,就想要更多的苹果一样。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好像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了。在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抱怨,作业多,压力大,学习无趣。问题在哪儿呢?1,学校教育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过分强调了零碎的新知识掌握。好像是新知识掌握了,就万事大吉啦。完全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也没有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学习当然就没有快乐可言。我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仔细设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知识。让学生体验到过程的快乐,体验到掌握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动力自然就有,热情自然就会高涨起来。哪怕是再新再难的知识,只要我们用心去找,总能找到学生心中共有的知识,加以引导,很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掌握一种新知识后的愉悦,就像吃完苹果,留在嘴里的香甜一样,久久回味。2,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掌握新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就让学生学习很没效率,天天只是枯燥的记忆,和习题练习。有时候天天做题,却依然不会做题。凡事掌握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吧。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看到学生努力的过程。这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注意到了过程,才能有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如果只是简单的按成绩评价,很多孩子身上闪光的东西就会被淹没。3,由于升学的压力比山大,让学校教育太注重所谓的知识,分数,而忽略了太多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些也是以后会伴随学生一生的东西。这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过于单调的学校生活,让学生无暇思考人生,无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暇考虑各种习惯,无暇锻炼各种能力。你说,我们这样培养学生,是不是有点“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呢?急功近利,让我们蒙蔽双眼,已分不清孰重孰轻?如果再无改变,我觉得真的是,教育已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了。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慢慢引导学生或树立,或掌握这些东西。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那样终会误人子弟,也误了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不知道以上的思考是不是胡思乱想。不管怎样,多抬头看看前方的路,总不至于迷失的太远。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