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谈谈功夫的内容与形式

    类别:随笔 作者:小明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2/24 18:24:57 网友阅读:1010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中国功夫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技击功,二为养身功。这都涉及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遍观现在民间的练家,往往缺乏内容;或有,也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

          对技击功来讲,套路只不过是形式,它是为技击的内容而服务的,技击是套路的内容。这也包括太极拳。但看见许多人在公园里练的拳,只是摆个架势而已,特别是摆一个动作结尾时的造型而已。动作僵硬而乏连贯。这是缺乏内容的表现。但在这热兵器时代,技击功在民间必日趋式微。

          技击功大致又可分为内家拳与外家拳,这主要区分在两个字“重心”而已。外家拳以迎着对方的重心“顶牛”为主,如通臂拳中的“老和尚撞钟”可谓典型招式。但外家拳也并非硬“顶”,它迎着对方的重心多有打软档的招式,(如海底捞月,二龙抢珠,甚者点穴)。之中也不乏弧形化解,再迎其重心而击的招式。内家拳则避开对方之重心,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为主。即使是看似“顶牛”的绷劲,也是借对方重心改变时的借力打力。(对方有力来时,你使他走空,这时他要改变重心,你则趁其改变之势而绷)。人的上下重心也一样,对方重心在上时可缠下,重心在下时可击上。不要小看这失去重心。你平常在走路时,只要一块砖头高低的地方一脚走空,也会伤筋动骨。不要说在格斗中了。所以传统功夫都讲究下盘功夫要扎实,上盘要练铁板桥等腰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重心”的更广泛的概念便是“受力点”,所以技击中的擒拿,则是能改变对方“受力点”的一种招式,使你在不能太受力的部位而吃力,使其击打你的力变成其保持自身平衡的力,如其功底差,已不能改变受力点或不能破解(擒拿也可破解的),则必错骨分筋。好比他从楼梯上滚下去,某个关节却被卡住了一样。所以有句俗语:“摔只怕拿”。故摔跤比赛中是禁用擒拿的。

          太极拳是从内家拳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它深得内家拳的三昧。太极而无极。“自然门”可说是“无极”之拳。它打破门户之见,揉内家与外家精髓为一体,无招无式,浑身是拳;每个关节,节节是拳;甚者可反关节击打。故其弟子练的招式可个个不同。

          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都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内练一口气便是技击功和养身功共同的内容。对技击功而言,这不仅能养性情,使之能“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并能使练筋骨皮时不克伐性命。(单练筋骨皮而克伐性命者比比皆是,如国外的拳击手)。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其精髓是心意。所谓意到、气到、力到。外家有少林的心意拳,内家有太极、形意、八卦等。故武术家王芗斋说:“余据四十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在技击必将日趋式微的情况下,而功夫的更深一层内容——内练一口气在养身上还是有功利的。所以养身功现在遍地开花。但在这“开花”中我发觉却丢掉了内容。我看许多在公园打太极拳的人,眼光游移,动作乏内在的一气呵成,毫无气韵可言。道家讲精神内守、意守丹田;佛家讲安住于如来藏。佛家内功有心法相印,不太会出偏差。而我观现在的道家意守丹田却存在不少问题,这也归咎于三脚猫功夫的师傅们。道家所谓的丹田是在脐下三寸,多用顺腹式呼吸。这的确是一个放松精神、积蓄能量之所,但关键是现在许多师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意守此处丹田好比是踩到了一条蛇的尾巴,你只踩住尾巴,而不掐住它的七寸,必遭反噬。“七寸”是在能量积蓄起来后的“转”与“化”中。佛家有“转”的“心径”,也有“化”的功夫;而道家似乎只有一门“化”的功夫,即走大周天或小周天。师傅们只知其一倒不打紧,随满随泄(走熟路而泄);身体差的徒儿也不打紧,满起来要一段时间,在这期间看起来身体日见好转;苦了几个正宗小伙子,有对我讲:“我浑身难过,有说不出的难过”,我便点拨了他们一下。现在学道家功的人很多——炼内丹,魏伯阳的《参同契》称为丹经王,炼丹的过程一般是“筑基”、“采药”、“伏食”。(“筑基”就是积蓄能量,“药”就是爆发的能量,“服食(也可称伏炁、服食)”就是“转化”就是用药,用得不好就会变为毒药。所以佛教讲究修性。有佛经云:“嗔之一毒既消,八万四千烦恼亦灭。”佛印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香。” 这时或一路拜佛,或走路,或练肢体瑜伽都可“转化”。

    内容是相对而言,而关键是在“归根”。我们可看一下《翠虚篇》中所述:“后来依旧去参人,勘破多少野狐精,个个不是真一处,都是旁门不是真。”——去参看的一些人并未“归根”、“归源”,只不过是“野狐禅”而已。“有如迷者学採战,心心只向房中恋,谓之阴丹御女方,手按眉间吸气咽。”——如一些迷恋于房中採战术。“夺人精气补吾身,执着三峰信邪见。产门唤作生身处,九浅一深行几遍。”——九浅一深在房中採战三峰。“轩后彭祖老容成,黄谷寿光赵飞燕,他家别有通宵路,酒肆淫坊戏历练。”——轩辕也好彭祖也好老容成也好,仙人黄谷也好寿光也好,赵飞燕也好,他们倒有一条通宵路。这“通宵路”是什么呢,这就是“六脉已息气归根”。“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促将百脉尽归源,脉住气停丹始结。”打个比喻:无根的花能有结果吗?所以生死之别就在这里,归了根才可以有“历练”之妙用。所以:“莫言花里遇神仙,即把金篦换瓦片,树根已朽叶徒青,气海波翻死如箭。”“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採精血。”

    “其他有若诸旁门,尚自可给安乐缘,有如服气为中黄,有如守顶为混元。”——其他一些旁门倒有安乐的缘分。如有的人“服气”,有的人“守顶”。

    “有如运气为先天,有如咽液为灵泉。或者脾边认一穴,执定为之呼吸根。”——有的在练运气,有的在叩齿咽液,有的在守定一穴位。

    “或者口鼻为玄牝,纳清吐浊为返还。或者默朝高上帝,心目上视守泥丸。”——有的在意守口鼻的呼吸,或心守泥丸为上帝。

    “与彼存思气升降,以此谓之夹脊关。与彼闭息吞津唾,谓之玉液金液丹。”——在存思运气说是冲夹脊关和闭息咽口水说是玉液还丹。

    “与彼存神守脐下,与彼作念想眉间。又如运心思脊骨,又如合口柱舌端。”——用作念的形式在脐下、眉间、脊骨、舌端用功。

    “炼肩缩颈偃脊背,唤作直入玉京山。口为华池舌为龙,唤作神水流潺潺。”——仙道所谓的“玉京山”和“神水潺潺”不是这种行为。

    “此个旁门安乐法,拟作天仙岂不难?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气归脐谓胎息。”——这些安乐法要作天仙岂不难?你看他以数吸咽,聚气归脐说是胎息。

    “手持念珠数呼吸,水壶土圭测时刻。或依灵宝秘法行,直勒尾间咽津液。”——每天念佛么要计时,呼吸么要随数;或依外道秘法而行。

    “或参西山会真记,终日无言面对壁。时人虽是学坐禅,何曾月照寒潭碧。”——学个形式而坐禅。

    “时人虽是学抱元,何曾如玉之在石。或言大道本无为,枯木灰心孤默默。”——虽是学抱元守一,“枯木灰心”还会有魂魄?

    “或言已自显现成,试问幻身何处得。更有劳形採日月,谓之天魂与地魄。”——或说修仙是现成的显现,所以在劳形採日月。

    “更有终宵服七曜,谓之造化真血脉。更有肘后飞金晶,气自腾腾水滴滴。”——更有人通宵在吸七星的光芒,也有人在练搬运周天。

    “更有太一含真气,心自冥冥肾寂寂。有般循环运流珠,有般静定想朱橘。”——心肾不交而在搬运木液,用意念在想结内丹。

    “个般诡怪癫狂辈,坐中摇动颤多时。屈伸偃仰千万状,啼哭叫唤如儿嬉。”——虽然放空了,但没找到轴心。

    “盖缘方寸无主人,气虚气散神狂飞。一队妄想争唱哄,以此诳俗诱愚痴。”——有的是气乱窜,也有的是为骗人。

    “肝心脾肺肾肠胆,只是空屋旧藩篱;涕唾津精气血液,只可接助为阶梯。”——不要停留在“安乐缘”就可进入“结内丹”。但没有阶梯怎么上,所以说这些外道也能引人入道。

    现在最能被人接受的“阶梯”我看是“瑜伽”,在此不得不再讲一讲“瑜伽”。瑜伽(Yoga)的意思是“连接”、“结合”、“相应”,那么是“连接”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瑜伽经》讲的“八支”功法:1.持戒、2.精进、3.体位法、4.摄心、5专心、6.入定、7.调息、8.三摩地。——可见是肢体与心灵的“连接”。瑜伽是进入佛法的一个“技法”。所以说有“印度瑜伽”、中国“藏传瑜伽”、中国“禅宗瑜伽”、日本“禅宗瑜伽”等。

    与道家结合起来看,持戒、精进是“筑基”,体位是摄心的方法之一,专心、入定才能调息,然后进入“三摩地”。有瑜伽大师“艾因嘉”所著的《呼吸之光》中说“调息”:“在呼吸的形式中,吸气是获得原始能量的来源,屏气是为了让气停于胸,保存这股能量。吐气时,所有想法都随着呼出的那口气清空。然后,当肺部完全吐完气时,你将顺服于个人的‘自我’转化为‘本我’的能量。”虽然她这个说法是想象的逻辑推理,真正瑜伽的调息其实就是道家所谓“文火”、“武火”的“抽添火候”。是佛家所谓的“转化”。

    所以瑜伽可对照一下“道家”和“佛家”。如哈达瑜伽(Hatha),Ha是太阳的意思,Tha是月亮的意思。——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阴阳”。还有瑜伽“人体七轮”的说法也近乎道家。

    现在还有“一带一”而点拨的瑜伽,几近于禅宗。

    其实只要能与“三摩地”连接、“善巧相应”的法皆可名为“瑜伽”。如《瑜伽论记》中说:“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说一切佛乘的境界、修行、果报等所有法都可称名瑜伽。所以还有谓“金刚瑜伽”、“念佛瑜伽”。可谓有阿猫发明的“阿猫瑜伽”、阿狗发明的“阿狗瑜伽”。

    为什么瑜伽会在西方盛行?首先,因为“体位法”是瑜伽的第一步,可与宗教毫不相干。所以西方人讲瑜伽是“超越宗教”的。其次,西方瑜伽形成了一个机械化的系统,使西方人容易接受。再次,西方人体欲比较强,体欲越强越要难度大的体位才能克制。如果你“一念不生”马上就进入“三摩地”了,还要什么“体位”呢。所以艾氏瑜伽认为:如果只是追求姿势上的表现,而没有心智的参与,那么,这样的锻炼也不过沦为运动的一种,而非真正的体位法。还有你筑好基础能量积蓄起来了,瑜伽的“体位法”也能使你能量转化。所以昆达利尼瑜伽宣称:“能帮助修习者驾驭心智与情绪的能量。”——也即是佛经中说的“体加持”。而不再被想法(观念)牵着走。——“作如是加持。利益于众生。”还有人生的目的是温养与疏导太极,而瑜伽既能温养又能疏导。

    综上所述,可见,现在的功夫内容匮乏的多,更不要说归根。譬如跆拳道,以太极拳观之,其下盘空虚,重心不稳;你越能踢破夹板多,你越处于险中,之中越可借力打力。那它为何会流行呢?其一是能速成,其二是对付西洋拳则绰绰有余(时髦也)。再看现代的瑜伽养身功,也赶时髦的多,而有内容的少,这之中能一门心思伸筋拔骨而少杂念的人,可算是入住如来藏的初级功夫,即使是“初级”,他已能受用不浅;如果杂念丛生,则功效只有十之二三。形式是被内容带动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甚在走、立、坐、睡中都可有内容,佛家所谓“安住于如来藏而不出离”,而没有内容的形式是苍白的。可见,技击功没有了技击的内容而留有“内练一口气”的内容,它还是可以的;技击功如没了技击又没了“一口气”或养身功没了内容则一是不是。现在有许多“发明”的养生法,如“吼叫”养生、“拍手”养生,再如有人推荐“达摩易筋经《甩手功》能甩掉癌症和百病”等。这些都是形式而已,内容跳不出《楞严经》所述的二十五个法门。如憍陈那的修持法门——“妙音密圆”;香严童子的“妙香密圆”;贤首菩萨的修行法门“妙触宣明”;满慈子的法门“因狮子吼,成阿罗汉”。这些法门都要你“入三摩地”、“发明无漏”——这才是内容。道家张三峰曰:“佛印指出虚而觉,丹阳诀破无中有。捉住元初那点真,万古千秋身不朽。”《还原篇》道:“儒家明幻理,释氏打顽空。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

        我今天谈这些只不过是打开了一条思路,或许还有好多未打开,只抛砖引玉而已,望有志于此者多多探讨。

        再补充一点奇想。我经常在看中国的篮球队打球,我想如果篮球队员能练练太极就好;太极是圆的,篮球也是圆的,能否把运球和运太极结合起来?届时达到出神入化时,你就能随时随刻感觉到力点所在,也有了“沾衣十八跌”的功夫。如果有这样一支篮球队,必定所向披靡。 

        *补注:在国外的心理学研究中,认为人处于应急状态下能提高运动的性能。但我认为这一结论是不全面的。其一错在实验构思不全面,它只测了“闷头”式运动的变量,而未测要求脑子清明状态下的运动的变量。其二错在样本的选择有偏差。况且,有的东西不只是量的,还要考虑它质的一方面。(2008年11月15日发表于新浪博客。)

    对“功夫”的补充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关于保健的书,觉得有言过其实之嫌,它只不过撸了撸保健的皮毛而已。养身功如只有形式而无内容则效果只有十之二三。养身保健的关键是使机体平衡,那平衡的支点在哪里?这个支点即是佛家所说的安住于如来藏识,(如果只是养身安住于自性即可,但佛说自性也是空的),或道家所说的精神内守也可(之中可以打通气脉,气脉一通一个人就会看轻身外之物,就不太会遍计执着、依它起性)。佛教的密宗也是从气脉开始修的。在这些内容中身心是互动的,修心即是“修性”——修精神,修身即是“修命”——修肉体,有所谓“性命双修”的。佛家多讲修性,其实“命”也在其中了。所以张景岳说要生病的人“改易心志”(修性也),否则到一定地步药石也难起作用,更何况撸撸皮毛的东西了。至于说“世亲永赞”也言过其实,如果说这是做了好事而得到菩萨永远的称赞,那还可以,可是只怕误人子弟,只怕是扯虎皮而作大旗的商业炒作。至于“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是“气脉”中的事,(还有“向上一路,密不透风”一说),这不单是几个穴位的事。为什么不传?因为一传,你不是疯掉,就是去见如来佛了。再针灸是要据病征行“补、泄”和穴位配伍的。说某些穴位能治百病,这与某“神医”说的绿豆能治百病出于一辙。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