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上爱的种子,将收获爱的芬芳
陈海燕
在一位同学的QQ空间里,看到这样一个内容:她的儿子在上学前班,一天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她发现儿子很高兴,而且还哼唱着一首歌。歌词是:“上帝是我避难所,它用翅膀保护我,虽然外面风雨大,但我一点都不怕。”她发到QQ空间之后,后面有很多跟帖。有赞的,
也有不少担心被洗脑的(只原因是孩子唱的歌词里有“上帝”?)。
当然这些评论都称不上严肃,有很多调侃的意味。但我看完之后,心里还是很复杂,尤其是关于洗脑之论。小孩子有什么脑要洗的,可洗的?能洗掉孩子脑中的什么呢?教人以爱,总比抽象的道德说教要好。我看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说不定爱的种子就这样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
我由此想起几天前的一场突袭而来的秋风秋雨,着实让不少下班在路上的人遭遇到了紧张、惊恐和冰桶之浇,也让他们体验到能躲风避雨的家是多么的温暖。而在我家窗台上的一窝斑鸠,演绎了一出爱的戏剧。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狂风卷着大雨逼近之时,窗台上鸟窝里的小雏鸟,身体瑟缩一团,叽叽的叫声,微弱而发颤。我怕雨水潲进屋里,要去关窗子。这时,大鸟突然飞跳进窝里,把小鸟严严实实地包裹在羽翼之下。瞬时,狂风大作,门窗晃动;骤雨倾盆,玻璃淋漓。大鸟紧护小鸟,纹丝不动。
鸟妈妈是小雏鸟的避难所,它用翅膀保护着小鸟。虽然外面风雨很大,但小鸟一点都没有受到惊吓。这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本能的爱、无私的爱,同样,对我也是一次爱的洗礼和教育。
万物皆有灵且美,万物有灵皆可师。小鸟如此,人不更应如此吗?
儒家有“仁爱”:仁者爱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道教有“大音希声,大爱无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之爱是虚怀若谷,包容的爱。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是一种众生平等的爱。基督教讲“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基督之爱,是一种博爱。不管是哪一家的思想和观点,不管其出发点如何,毫无疑问,它们都是要教导世人要有爱的精神和理念。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在其《告别信》中留下这样的遗言:“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上帝呀,如果我有一段生命,我不会放过哪怕是一天,而不对我所爱的人说我爱他们。我会使每个男人和女人都了解他们皆我所爱,我要怀着爱而生活。”马尔克斯就是“怀着爱而生活”的,他也希望人们都“怀着爱而生活”。
爱,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悲悯情怀。教人以爱,善莫大焉。心中有爱,才会奉献爱。正如韦唯在《爱的奉献》中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因此,我要说:“种下一粒爱的种子,将收获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