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我称孔圣人,你曰东家丘——中英文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及其原因

    类别:其他 作者:花开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2/10 11:07:46 网友阅读:135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笔者在翻译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域的称谓,中英文冠以的用语有明显差别。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产生了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的角度不同,如各自从时间、地点、主要参与者等不同角度描述,造成了历史事件用语的差异。本文摭拾几处中英文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同表述,以说明之。

    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中文史料把这场以中国大陆为主要战场的战争称为中国抗日战争。而我查阅所有的英文历史档案却把这一历史阶段定义为第二次中日战争[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July 7, 1937 – September 2, 1945)],国际通称的第一次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对这两种用语加以比较,我发现相对于平和、中性的英文名称——“中日战争”而言,中文的“抗日战争”中“抗日”一词,则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强调了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族侵略而进行的奋勇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毫不妥协,积极抗战的民族精神,带有同仇敌忾的浓郁民族色彩。

    同样,1931年9月18日中日之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精心策划的阴谋,借口对驻守沈阳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并占领整个沈阳城,进而占领中国东三省,我们对该历史事件耳熟能详,中文史料称之为“九一八事变”,但该事件的英文名称却是“Mukden incident”(沈阳事变)或“Manchurian incident” (满洲事变)。中文名称强调的是发生该历史事件的时间,而英文名称重点强调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奉天(Mukden,沈阳的旧称)或事变结果后整个满洲(Manchuria,东北的旧称)被日本占领的结果。

    再如,历史上发生于1941年1月4日至14日,也就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与共产党辖下的新四军之间在安徽南部的一次武装冲突,中国大陆的中文史料定义为“皖南事变”,突出发生事件的地点,英文历史资料则称为“The New Fourth Army Incident”(新四军事件),该事件名称的表述方式强调了军队番号,表示出在当时已列入第三战区的共产党新四军与国民党政权统冶的军队之间的摩擦。

    此外,还有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中英文差异。不同党派定义同一历史事件时,由于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而造成了差异。

    比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革命委员会”,由贺龙和叶挺指挥下的军队兵变,在南昌城发起了一次武装暴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中国大陆的中文史料称为“八一起义”或“南昌起义”,而英文史料对此次武装行动,却称为“The Riot at Nanchang” (“南昌暴乱”或“南昌兵变”),对该事件的后果描述为:共产党的起义军遭到国民党的第三和第六军的镇压,最后失败。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到湖南夺取该省政权。1927年9月9日,毛指挥在平江和浏阳的农民暴动,向长沙进攻,中文史料称之为“秋收起义”,而英文史料称此次武装起义为“The Riot in Hunan”(湖南暴乱),对该事件的后果描述为:该次共产党所领导的行动未获成功,结果是许多房舍被焚为平地。十里乃至百里荒无一人,房屋和家畜全毁,中国农民伤亡严重。

    中英文文化语言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对历史人名翻译的不同,各自有约定俗成的称谓。如,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的英文称谓为“Dr. Sun Yat-sen”(孙逸仙医生),这是英文的固定称谓。孙中山原名孙文,17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到香港加入基督教,使用“孙日新”的中文名。由于“日新”的粤语发音接近官话的“逸仙”,所以他的英文翻译就成了“ Yat-sen”,由于孙中山曾任医生,英文称呼中就加上“Dr.”因此,所有的英文资料称孙中山均为“Dr. Sun Yat-sen”。沿按孙中山的中文名称,硬翻成Sun Zhongshan的话,恐怕没有一个西方人知道指的是谁。

    再如,蒋介石的英文名称为“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的粤语发音。在英文的抗战史料中一般称其为”Generalissimo”, 或简称“Gissimo”,意为大元帅、委员长。而宋美龄的英语称谓均是尊称“Madame Chiang Kai-shek” (蒋介石夫人)或“Madame Chiang”(蒋夫人)。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人出嫁后,就改为夫姓,宋美龄也毫不例外,嫁给蒋介石后就成为“蒋介石夫人”。因此,在西方,称宋美龄就不是宋美龄,她的代号全是“Madame Chiang Kai-shek”,我在外文资料中看不到“Soong Mayling”(宋美龄)的称法。

    中英文描述地域的名词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是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语系的主流国家对同一地域的不同称谓。(这就如同被你称为“父亲”的那个人,到了邻居那里一定不会再被称为“父亲”,而是可能就被称为“二哥”或“二叔”了。)在翻译史料工作中,我经常遇到“China Proper”这一英文词汇。这个词一般被译为“中国本土”或者“中国本部”。英文中把“Inner China”和“Outer China”相对。Outer China主要指新疆(Xinjiang;英文中偶尔称East Turkestan,即东突厥斯坦/东土耳其斯坦)、西藏(Tibet,即古代吐蕃的发音)、满洲(Manchuria,即中国东北)和内蒙古(Inner Mongolia)的总和。而China proper(Inner China)(即中国本土),大致是对应中国明朝的十五行省(15-provinc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是历史上汉族占主要地位(Han Chinese are the majority ethnic group)的中国领土。这个词来自西方人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对中国清朝(the Qing Dynasty)的描述,清朝外交官员也曾经使用这个词。事实上现代汉语并没有对应的准确词汇,使用上仅把它当作历史上中国文化中心的地区来翻译或表述。

    此外,“ Cathay”,“Jonng gwaw”“ Chung-Hua”与“China”一样,都是对中华的称谓,而”Maygwaw”则指美国。这些词在许多英文历史资料中常见。

    中文与英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语法思路。“不同”的立场、历史、文化、地域思路明显存在于历史资料中,此处所举,挂一漏万,并不能面面俱到,但求让大家明白,中英文表达同一历史对象时,常常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描述方式,因此,研究历史的工作者在查阅和翻译中英文历史资料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用正确的词汇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查找到所需信息,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