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人民心目中永恒的情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华夏文明的漫长征程中,总有一些往事或东西令人难忘,一旦想起便有所回味,有所感慨,其中的些许故事、感怀随之像电影一般,时不时浮现眼前,给人带来诸多回顾或记忆的同时,还由此引发出或多或少的思绪、怀想,而长城即是这样一类的。在绝大部分国人的印象或想象中,长城是那么雄伟、壮观,就像是一座丰碑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在我上学期间,即在书本上了解或学习过有关长城的知识,当时对长城的印象虽然有些模糊或是朦胧,但从那时起,长城一直给我留下了难忘印象,后来在工作之余或闲聊之中,我曾有机会多次听他人介绍,北京旅游如何如何,其中就特别提到了八达岭长城,线路如何安排,景色是如何优美,由此可见,在他们心目中,包括八达岭在内的许多长城风景已经深入人心,铭记于脑,长城情结悄然呈现,一旦遇到合适的场所或时机,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或联想到有关的记忆、印象或认识、感受,此时长城在他们心目中不仅是文物或古迹,更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靓丽风景线和特殊情怀。八达岭一带是长城独特的印记,是有别于其他的或是某种代表,这一带的长城不仅有知名度、特点,而且有不一般的形象,这里的长城,以条石为基,碎石黄土为芯,青砖包砌城墙。成墙两边外有垛口,内有女墙,人们能够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实为中外历史奇迹,建筑在长城上或长城内外间隔一定距离的单独台子名烽火台,是用来传递军情的信号站,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传递信号。八达岭是旧燕京八景之一,名为“居庸叠翠”。
另外在人们的印象或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的某个央视春节文艺晚会,当时有首经典歌曲流行于世,曾经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引起了社会和民间人士的广泛共鸣,许多人为之传唱,更多人有所感受,这就是《我的中国心》,其中两句歌词是这样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钧,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上述歌词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心系国运,突出华夏文明和著名建筑,扬民族之气概,抒爱国之情怀的氛围有所烘托,这是何等的民族情怀和精神力量,也是何等的令人钦佩。我曾经在许多图片或影像资料中,多次看到了长城的英姿和气度不凡,据了解,长城是古代为抵御外来入侵,筑牢防线,有效阻敌的特殊工事或建筑整,历时许多年才建设而成,崇山峻岭中的长城,像一条巨龙不断向远方延伸,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时而挺立,时而险峻,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次第展开,令人赏心悦目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著名的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这句诗中不难理解,长城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非凡的气度,整句诗的意思是指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魄,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独有偶,数年前的某个春天,我在网上了解到一则信息,是某省互联网协会举办的一项征文活动时,而与其联合举办的网站,就是长城网,一个大气的名字,一个特殊的名字,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从此后,我对这个网站名有了深刻印象,同时参与了当时的活动并顺利获得了二等奖,此事一度传为佳话。
据悉,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通过上述文字分析,相信大家与我一样,已经对长城有了初步印象并逐渐了解,也在心目中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长城,两个看起来平凡的字样,但内涵不同寻常,详细了解,您就会感到,这两字不同寻常,平凡中彰显尊贵,高雅中显现气度,欣赏中展示魅力,如此这般,长城已经突出地呈现在读者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雄伟,最后,用几句歌词结束本文,“……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创作日期:2022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