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并贯彻“我们的小康”……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特殊时刻,在万众一心奔小康的道路上,大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关“小康“的话题也逐渐成了热门话题,不仅颇有特点,符合时代,不同寻常,而且引人注目,那么这些话题如何引导实际行动,从而产生动力,指导我们前进方向,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这是因为小康事关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乃至共同富裕,事关文明、文化、精神健康和人生目标,唯有正确认识,加深理解,用正确的心态,扎实的措施,科学的方法,精准施策,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精神与物质,追求与理念,生态、健康与经济的关系,如此小康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有特点,更富内涵和现实意义,从而呈现不同一般的时代特点。
“感受我们的小康”单从字面上分析,不难理解,就是我和大家的小康,或者说全民小康,而不是少数地区或少数人小康。基于以上认识,人们有必要进一步理解并感受“我们的小康”的深刻含义并对此有更高的思想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并牢固树立“我们的小康”的理念,准确把握其内涵,从而有的放矢,在“我们”两字上做足文章并因此而有新的认识、新的追求、新的作为,同时体现义务、责任和担当、作为,如此才能更好地将‘我们的小康”这一精神完全吃透,弄懂弄通。曾几何时,有关媒体曾强调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不仅是媒体的声音,也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殷切希望,而共同小康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反映和体现。因此,我们的小康就是共同致富,大家一起奔向小康。俗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小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两个地区富裕起来了,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小康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小康”。只有做到步伐协调,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对照标准,所有地区都达标了,小康的意愿已然成为现实,那才是“我们的小康”真正含义,也是真实写照。
如今虽然已实现全面脱贫,但对照小康或现代化标准,许多地方仍有差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悬殊,不仅是东、西部之间,平原地区和山区、边区之间,而且相邻省份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存在的,如何正确看待、对待,把握特点,在全面均衡,全局一盘棋上下功夫,才是关键。当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要回避,不要有畏难情绪,而是善于根据特点,区别对待,先是把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乃至好产业、好项目等加以分析,找出其中的奥秘所在,然后结合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结合实际,有所作为方面下功夫,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种则种,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更不能妄自菲薄,而是树立信心,提拔士气,发扬弱鸟先飞的精神,用认真而平和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针对地区或产业方面的瓶颈问题,想方设法实现突破,灵活运用有限的资金。俗话说:要得富,先修路,而交通事关群众出行和产品输出等多方面,因此,西部地区或目前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干群,首先选择突破口,突破一点,不及其余,认准目标,那此方面或产业薄弱,就在那些地方下功夫,根据地区产业特点,有的放矢,在精加工、生态化和绿色、环保产业上做文章,同时对外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项目,邀请投资商开发、投资,通过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实力优势和进步优势,通过先期的驱动和创新,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扩大利用,使全局一盘棋真正落实在实处,取得预期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目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要牢固树立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目标,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源交换,技术交流,人才流动等方面始终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尤其是前者要诚心帮助后者,不仅是理念、政策和措施,还有思路、特色、优势、经验方面,要发扬昔日龙江颂精神,在团结进步,民族振兴,区域协调,真情帮助方面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相互交流、合作向纵深方向。与此同时,要深刻理解“我们的小康”的现实乃至长远意义,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特点,在产业转移、技术输出、结对帮扶、融合发展等方面多做文章,在主动对接、真心帮助、关键时刻有担当、有作为等方面有所作为和运作,用炽热的情怀,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追求融入“我们的小康”中,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和蜻蜓点水,坚持用真心、真情感动他人,在行动上体现关心,通过合作、交流,切身感受到对方的一片赤诚情怀,彼此敞开心扉,不断深化合作的广度、深度,通过努力,使合作不断向深度、广度迈进,不断取得突破,从而用汗水浇灌共同进步之花,为‘我们的小康”注入新的活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定稿日期:2021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