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不享清福回家乡 又当老师又当“娘”

    类别:其他 作者:阿诚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5/22 1:29:41 网友阅读:1147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铛、铛、铛……”5月9日上午,随着几下清脆的钟声,宿松县隘口乡西源村紫荆小学一间课室里,刚刚还嬉笑顽皮的8名小学生一个个端坐整齐,摊开课本,准备聚精会神的听老师开始讲解新的一课。

      敲响铃声的,是该校教师胡剑峰。这个锈迹斑斑的打铃钟,已随这所山村学校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秋。

    作为原西源乡早年最著名的几个确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之一,胡剑峰在这里任教已有八个月。在这之前任教的贺军老师同样也是一位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美丽山村教师,她把一生最美的时光留给了这个小学,最后却因患白血病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学生和讲台。为难之际,是他挺身而出,接受了这个在别人看来工资低,活儿累的工作。

       今年64岁的胡剑峰是土生土长的西源人,声音不大,却有一颗执着的心。凡是熟悉胡剑锋的乡亲们都说:“胡剑峰老师是西源山村的一个传奇。”

    那时,近三千人的西源村适龄学生却几乎随父母搬迁一空,由于缺乏生源和合格教师,初中被裁撤了,村小也岌岌可危。烟冲小学干脆停办,紫荆小学也风雨飘摇,生死未知。留在紫荆小学就读的学生基本家庭都比较困难,有点条件的孩子都去了破凉或县城。贺老师走后,这些孩子们眼巴巴的盼望着上学,家长们也绞尽脑汁的在脑中筛选着每一位可能来此任教的老师。西源村委会也为此到处物色合适人选。文化程度高、责任心重的胡剑峰成了村民们重点游说的对象。“好多家长都不止一次来我家劝说,希望我到学校教书。”胡剑峰认真的说。

    其实胡剑峰老师早年就一直是位好老师。那时为了不让风声村的十几个山里娃没学上,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从胡岭搬进了风声。因为学校离家远,只得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周一清晨天还没亮,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摸着山路,翻山越岭赶去上课。在风声的两年民办教学中,他从没有请过假,从没有耽误过上课。

    不过当年和胡建峰一起入行的代课教师,他们在转正前纷纷离开,待遇低是最主要的原因。“基本干了一两年就待不住了。乡村的生活太枯燥,比不上外面的世界热闹。有的人辞职出去打工,有的转行做生意。”胡剑锋说。

      后来,乡村教师的待遇虽然逐渐提高,可紫荆小学老师的流动还是很慢。“这么多年来,已不知找多少人了,就是不愿意来。”胡剑峰说,这跟紫荆小学所处的位置有关。

    紫荆小学是西源村最偏远的一所小学,背山面水,是由原紫荆老村部改建而成,距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进村的道路好长一段坑洼不平,十分难走。遇到山洪暴发。道路不通是常有的事。再加上学校规模小、生活条件差,公办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都不愿意到该校任教。

    儿女们一开始也非常的不理解。其实如果论家境,胡剑峰家在整个西源并不算差。他的两个孩子都很争气,都考上了名牌大学不说,毕业后也纷纷找到了好工作。并且都已成家立业。按照乡村的一般习俗,老夫妻俩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该好好享享清福了。两孩子都非常孝顺父母,想操劳了一生的父母好好休息休息,儿子在交通便利的破凉火车站附近给他买了房,可他宁愿守着那三间破旧的老瓦房。女儿在合肥给他找了一份十分清闲的高薪工作,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跑了回来。说是舍不得老家那几位老哥老姐们。老伴拗不过他,跟着他又回到了家乡,年纪大了又干起了农活。

    然而,胡建峰对当老师却并没有多大信心。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他自认水平还不够,怕误人子弟,于是再三推脱。“以前农村教师多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很少有高中毕业的。”但面对胡建峰这样一个稀缺人才,村委会和家长们怎能放过。最终,他点了头。“我是紫荆人,如果连我也走了,搞不好这学校就要被撤了,那以后村里的孩子上学就很不方便了。”

    2016年9月,年已花甲的他再次走上了小学的讲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虽说是换了教师,待遇仍然很低,一年只有7000元,胡剑峰对工作却从不马虎。由于整个学校只有一名老师,所以他身兼多职:8个学生,3个年级,语文数学一样不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老师少,他的课几乎每天都排满了,晚上还要挑灯备课、改作业。学校和学生慢慢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教学量很大,几乎没有一节空课。”胡建峰说。

    为了这8个山里娃不失学,他一天往返七八里山岭。为了不让孩子们中午回家没人管,他在学校开设食堂。一生最不愿意生火做饭的他,却高兴地为孩子们做起了午餐,为了让孩子们午餐既丰盛可口又有营养,宁可赔钱,他也坚持天天采购新鲜食材。既做老师,又做厨师。在孩子们眼中,他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爷爷老师”,也是仁慈可亲、可以撒娇的“妈妈”。

    只有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了六十余年的人才明白胡剑峰对这片大山的眷恋!只有对脚下这片热土依依难舍的人才明白胡剑峰对教育的执着!望着这昔日热闹的山村逐渐变成了空巢,荒芜的田地逐渐连成了片,无人照料的房屋不断倒塌,长满野草,老人无限伤感。“或许,孩子才是改变乡村未来的希望!”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