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西湖的柳与月

    类别:散文 作者:丁猫之家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5/10/13 11:41:10 网友阅读:544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西湖的柳与月

    汪翊

    在各种各样的树木中我最喜欢的是柳树,因为柳条的婀娜多姿,让人联想到少女飘逸的长发,及由此而来的顾盼含情。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吝啬对柳的赞赏之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沙”;“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代词人柳咏“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只有七个字,却有柳与月,其意境无穷。

    西湖离不开柳,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柳树的西湖,就像是剪了极短发的少女,即使身段再好,总会让人感觉缺少了灵动。传说中的西子姑娘就是一位长发飘飘的美人儿,想必东坡先生与我一样喜欢“长发飘飘”,才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的佳句吧。三月的西湖,正是柳树吐芽的时节,犹其是白堤与苏堤上,杨柳堆烟,潋滟的水波与随风摇曳的柳条相互呼应,枝条的嫩绿色与水波的淡蓝色,构成一幅明快的水彩画,行走其中,犹如行走在印象派画家的调色板上,心醉于这浓妆淡抹的湖光枝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其实,最让我心醉的除了堤上的千万缕垂杨外,还有那些从我身旁走过或在不远处的盈盈少女们,与我们相比,她们是明快而热烈的,身上那青春的活力使三月的西湖“动”了起来,你瞧,这三位牵着比我的猫咪还小的贵宾狗的女孩子,无忧无虑的脸庞上挂着灿烂而青葱的笑容,就连那只棕色的小狗在这洒满阳光的日子里也感受到了春的快乐,蹦蹦跳跳地跃行在柳的风情中;还有,白堤上倏忽而过的少男少女们,生风的轮子让他们活力四射;成双成对的情侣们在这春萌的日子里,毫无顾忌地挥发着她们集聚了一个冬天的情感。我想何其芳先生如果目睹这一情景,恐怕又会诗兴大发,他会失掉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但是,如果西湖只有柳,还是不够的,西湖十景中就有两处与“月”有关,“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几乎没有太多的对太阳的描写,相反,对“月”的赞美却随处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冰清玉洁就称赞有加,而一轮皓月不仅在黑暗的夜空给人带来了光明,而且给予人以无限的遐想;“明月松涧照,青泉石上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是以月写景抒情的佳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写春月与秋月的代表作;而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更是少不了“月亮”这个元素,前几天《南方都市报》曾报道法国人白尚仁拍的一组以北京某“月亮门”为题材的照片,以“月亮门”这个中国元素解读其后面的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耐人寻味。我曾先后三次来西湖的“平湖秋月”,但前两次都是在白天,坦率说白天的“平湖秋月”远没有夜晚引人入胜,况且白天游人如鲫,人如何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呢?我以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中西方园林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园林适合于眼观,而中国园林则更宜于心品。因此,游览“平湖秋月”与“三潭印月”最好是在夜晚,此时,万籁沉寂,而游人也没有了白天的浮躁,或漫步于堤上,透过堤边垂柳,将平湖秋月尽收眼底;或荡舟于湖面,纵览湖中清幽晶莹的月色,如是,游人通过移情内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次,我恰好是在夜晚游览平湖秋月,沿着白堤转过一座小桥,迎面是平湖秋月的月亮门,门内传出优美的古筝,“月亮”中一位古装女子正轻拨琴弦,随着手指的上下移动,曲乐时而舒缓,时而急进,“大弦嘈嘈如急下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月亮门上方有一方匾额,上书“入画寻诗”,暗夜中,择一个空位坐下,凭栏临风把盏,“如听仙乐耳暂明”……

    月亮门旁的墙上,晃动着法国梧桐树寂寞的疏影。

    其实,这样的夜晚同样寂寞的还有西湖美术馆前的蔡元培与林凤眠两位民国老人,一袭长袍的蔡元培与西装革履的林凤眠一坐一站,似在交谈,俩人表情凝重,他们不知从何年起就在那儿远远地望着这个早已不属于他们的时代,现如今,这些被称为民国范儿的人只能“满川风雨看潮生”么?

    2012年4月3日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