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诗歌 >> 文章正文
  • 大堂前“金砖”墁地传奇

    类别:诗歌 作者:丁井人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5/6/2 20:18:23 网友阅读:730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合偶村,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时代变迁,古村落的遗迹已几乎毁尽,好在村落文化还有人在传承。她禁示后人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辨是非。

    相传唐代河南一吴姓官吏因犯事被贬,贬至今江苏、镇江南三十公里外一山坡脚下,带家眷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吴氏传至明清时期已人丁兴旺,家业富足,逐渐形成了吴甲。后于相邻的丁甲、王甲合并为悍牛村{清朝末年更名为合偶村}。当时悍牛村在当地属大村,而吴甲在悍牛村家业兴旺、地位显赫。

    明清时期吴甲除农耕、养耕牛、贩牛,还开设磨坊、油坊、布坊、染坊、当铺等,从事经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悍牛村吴甲兄弟五房最富有,兄弟吴房中老大最富足。吴老大在悍牛村建了一座气势雄伟,堪比皇室宫殿的大堂前,供兄弟五房家族拜祖、红白喜事、接待宾客等用。不说这吴甲大堂前梁柱粗壮;大门坚不可摧;院墙壁垒森严;隔扇门雕花刻鳯等等。但说三间大堂前地面全部用皇室地砖铺就,便可窥见吴老大有多富足。

    说到吴甲大堂前的皇室地砖,得来颇具传奇。因吴老大家开设布坊、染坊,染色棉布销往各地,最远销至苏杭。在生意交往中吴老大结识了苏州一官窑老板,两人结为至交。吴甲大堂前落成后,吴老大宴请苏州官窑老板作客庆贺。酒宴中酒过三巡,官窑老板夸赞吴老大家的大堂前建筑气势雄伟,堪比皇室宫殿。但他一看地面却是泥地,自觉美中不足。在酒席中他夸口要送一窑地砖给吴老大,以补不足。隔日,官窑老板酒醒后,记起昨天酒席上夸下的海口,后悔莫及。因官窑烧制的砖专供京城皇室,不得销往民居。否则将招杀身之祸。但海口开出,不能失信至交。深思后觉得可用朋友的民窑为吴老大定制一窑地砖。只是地砖的规格尺寸也不能用皇室的,就讨教吴老大地砖的尺寸规格。而吴老大只当是昨日酒后说笑,并未当真。想不到隔日窑老板还放在心上,感动不已。再三推辞不成,便随手那了把布尺(裁缝尺),说“那就一尺见方,寸半厚吧”。官窑老板一想有别于皇室地砖规格,满口答应:“可以,可以”。吴老大心想不能白要至交的好处,承诺回敬半年布房、染坊的染色布匹给官窑老板,以示答谢。

    半年后吴老大不见官窑老板提及送地砖一事,心里有些纳闷。但还是把半年来的染色布匹运至苏州,送于官窑老板。官窑老板收到布匹非常感动。只是地砖还在窑里,还需数月才能出窑。只好打招呼说:“抱歉!抱歉!忙于事务,耽搁了。”吴老大哪里知道制地砖之工序复杂,时日旷久,造价昂贵。后来吴老大得知隐情惭愧不已。

    用地砖铺地,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就开始用砖铺设道路。到了明代修建紫禁城时,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壮丽的宫殿建筑群,每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哪怕是踩在脚底下的路。都是需要装点修饰的对象。

    虽说紫禁城铺地的不是金砖,但也不是一般的砖,而是一种看上去光滑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涩的方砖。

    明代在营造紫禁城时,铺地所用的方形细砖都是苏州等五府烧造的。因为苏州等地位于大运河旁,土质细腻,含胶体物质多,可塑性大,澄浆容易,制成的砖质地密实,而且,制成之后,可就近利用运河水运至北京。这种砖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根据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此砖要经过二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按正确的顺序才能铸成。首先是选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作为原料,经“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叫做练泥。泥练好后,填满木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固之”,然后将砖坯阴干,入窑烧制。

    据明代时,在苏州主持制砖的工部郎中张向之所写的《造砖图说》中,可以看到此砖入窑烧制的情况: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再闷窑,注水冷却数日方可出窑。还没结束,出窑后还要在特制的桐油中浸泡百日,这样才能制作完成一批金砖。此砖在铺设的过程中,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进行磨砍加工,以使墁好后表面严丝合缝,即所谓的“魔砖对缝”。然后抄平铺泥、弹线、试铺,最后按试铺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算完成。铺设工程极为细致、费工。仅仅是为皇宫铺地的砖,就如此讲究,倒也不难想到为神恶魔称之为“金砖”了。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此砖端正完整,颗粒细腻,质地密实,颜色纯青,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也有人认为,由于此砖只运到北京“京仓”,供皇室专用,所以叫“京砖”。之后逐步演变为“金砖”。

    一年后,苏州官窑老板将制好的地砖精选三千,用船由古运河运至丹阳,再有吴老大派马车队将“金砖”运回悍牛。苏州窑老板还派技高工匠为吴老大的吴甲大堂前精心铺置数月,才算完工。了却了心愿。

    吴甲大堂前地面铺好地砖后,真是画龙点睛,更显气势雄伟、富丽堂皇。苏州窑老板戏言道:”皇宫也就如此“。

    建于明代,气势雄伟,堪比皇室宫殿的吴甲大堂前,历经数百年,依然气势恢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来土地改革时期,把吴甲大堂前粗壮的梁、柱破成细木,用残余的砖、瓦等材料再填一些新材建了一座简易的大会堂。而大堂前地面铺置的”金砖“(皇室地砖),在作木工、竹工坊期间,已”支离破碎“,甚至”粉生碎骨“。吴甲大堂前拆毁后,还将这些皇室地砖敲碎,打入大会堂地坪。而新建的简易大堂会只经十余年的风雨便损毁倒塌,残骸不知去向。这座建于明代,气势恢宏堪比皇室宫殿的古建筑,辉煌了数百年,最终被现代文明人彻底毁灭。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