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那双绣花鞋
阳山县江英镇小学 黄国斌
我是听故事长大的。尤其爱听关于现在75岁高龄父亲那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它是那么的动听;它是那么的豪迈;它让父亲踏平了生活的坎坷,迈越荆棘厚重的高山;踩碎了贫穷的枷锁,踏响了快乐幸福生活的的拍子;谱写了积极人生的主旋律;唱响了沁人心扉的曲子;描绘了他波澜壮阔七彩的人生。
解放前少年的父亲是苦命的。他出生于粤北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连着山,路在常年云雾缭绕的半山腰盘旋而过,山高、房矮、石板厚,是他对故乡最深的印象。在他三岁时,叔父降世,我的祖母不幸染上了一种叫天花的病,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医疗条件差,难以医治,在她生命弥留之际,她唤上当时七岁的伯父、三岁的父亲、刚满三个月还在祖父襁褓中的叔父到病榻前,硬生生的塞给他们三兄弟每人一双她亲手用布碎、竹壳纳成的绣花鞋,带着对生活的留恋,突然撒手人寰。生活的天平倾斜了,它让祖父一家四口,秤出了人对生命的难以掌控;秤出了贫穷对生活的毁灭性;秤出了人对美好生活憧憬难以实现的心酸与无奈。祖父每天不得不留下最小的两个幼儿,起早摸黑,带着七岁的伯父攀山越岭,挥刀砍棘,寻找可以换钱的中草药,如九里明,蒲公英,金樱子等,然后徒步到山外二十多里的青莲小镇变卖,买粮挑回来活命。他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硬是把命根留了下来。按现在我父亲的话说是:“苦不苦,你看长征二万五;累不累,你当时欲哭没眼泪。”
当毛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那时青年父亲的心是驿动的。苦不堪言的生活,贫困交加的人生,让父亲早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深刻领会了对生命的敬畏。他当时目标明确、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由家里的得力帮手,逐步成为村小组的记分员,然后被三千多人的村集体一致推荐到连州卫校学习。他背上行囊,带上他心爱的绣花鞋,背井离乡,走上了认为可以救人于水火的学医之路。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当时“三年饥荒运动”,让卫校的莘莘学子,食不果腹,他的同学或盗木薯蒸了吃;或窃别人菜园撒了农药的青菜来果腹;或剥山上的树皮来填肚子,加上当时缺盐小油,大部分同学离奇死亡:有口吐白沫而死的;有肚子腹胀不消而灭的;有吃了观音土消化不了而亡的。。。。。。父亲看在眼里,急着心上。毅然决然的打开锁,拿出他心爱的那双绣花鞋,穿上它,揣着他破灭的梦想,收起失落的心情,背上衣物,肩挑医学书籍,披星戴月爬上了二百多里的回家保命之路,他用瘦弱单薄的身躯越千山,涉溪水,趟大河,逃回了阔别一年多的故乡。也深情的把那双绣花鞋洗干净,晾干,把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锁进了箱底。
从此,父亲走上了自学成才的医学之路。
当十三届三中全会的春雷炸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中年的父亲是奋发有为的。他用自己自学成才的医学知识与技术,让多少个难产的孕妇得以母子平安,从续欢声笑语;让多少个疑难杂症的病人脱离魔爪,得以健康的活着,唱着生命的赞歌;让多少个因交不起药费而不敢来治疗的病人减免药费,重谱家庭的温馨,从露笑容。那时的我还小,但我从父亲忙碌的背影;疲惫不堪的脸上感受到了他的幸福,也读懂了他的梦。他常常教导我们兄妹,时不待我,生命有担当!并践行他的理念。他利用到镇上听会的机会,广收信息,甄别真假,结合我们乡村的实际,创造性的工作,率先引领我们村集体广种水稻,让乡亲们幸福的感受到了大米的那泽、那味、那香;他首先示范种植反季节蔬菜,让乡亲们逐步也跟着富裕起来,并在我们村办起了商店、油厂,率先购买了运输蔬菜的农用车,引领乡亲们走上幸福的大道上。
父亲也有迷茫的时候。记得在九十年代的初期,我们乡村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那时,父亲常常踏着故乡的黄土地,仰望山的外边,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常常与我村的家长召开会议,或讨论、或争议,他们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争论到深夜。但是他们也是团结的,他率先率领我村的人到清远等地买地、购房、开厂,带领他们领略与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新时代得以演绎。
父亲老了。他离开故土在他乡生活差不多有二十年了,他在异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会领上他的老伴与儿孙到酒楼喝早茶,逛公园,到商场购物,宅在家里听听广播,更多的是逗他的孙儿玩。今年的五一节,我举家到了外地去探望他老人家。他还是那么的硬朗,精神还是那么的矍铄,声音还是那么的洪亮,谈论问题还是那么的切入时辩,如怎样构建幸福生活、怎样追求才能助推中国梦。
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还穿着那双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