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瞎话
小时候,没有电灯电视,睡前爱听没有上过学、没念过书的父母亲讲故事、扒瞎话,其中的父女俩赶集卖苇子,一路的扒瞎话,让我至今觉得好笑:
在利津县最北部渤海南岸,临近入海口的河滩里,生长着一大片野生芦苇草,河堤上居住着一户人家,把这片芦苇视为己有,长年累月守护着。春季防止有人当芦草割去喂牲口,夏季防止牛羊放牧,秋冬季收割后卖钱,平时都是沾化县的四扣,利津县的罗家一带盖房子打芦苇薄的人找上门来购买,售价很低,收入微薄。由于临近渤海,土地盐碱,不适宜种植农作物,所以靠采食胡绿豆,小野豆,黄蓿菜等野生草种籽生活。
一天,男人推起独轮车,装上两捆芦苇,让女儿在前面拉着车去赶陈家庄大集,其目的一是为了知道市场行情,便于今后再有人上门购买芦苇时不会要漏了价,二是让女儿开眼界、见世面。路上女儿指着两旁的高粱棵说:“爹,这里的苇子杆咋这么粗呀”,男人说:“别说话,让人听见笑话,这是人家种植的高粱,不是苇子草”。来到陈庄大集外的草市里,卖掉芦苇,存放好车子,就领着女儿逛集市,女儿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惊喜的喊 叫:“爹,这里咋这么热闹这么多人啊,咱这是到北京了吗?”男人回答:“别瞎说,这哪里是北京,北京在咱利津县城里啦”。爷俩个拥挤着艰难的往前走,女儿说:“爹,我饿了。”于是男人就向赶集的人打听哪里能买到饭,被告知,前面就是大众饭店,走进大众饭店,一人买了一碗肉菜汤,两个大馒头,吃完饭,拿起饭碗往外走,走到门口被拦住,要求留下饭碗,男人争辩说:“这是俺花钱买的。”坚持要拿走,人家没有阻拦,他不知道的是饭店为了防止丢碗,收饭费时把八角钱买的碗收了一元钱的押金,饭后还碗退钱。走出饭店感到奇怪,刚才那么拥挤的人群现在咋不拥挤了?原因是赶集的人见两人衣服破旧手里拿着空碗以为是乞讨要钱的,都躲闪开了。从集市北头来到集南头,看见从汽车站开出一辆大汽车,女儿惊奇的喊:“爹,那是个啥呀,咋爬的那么快哟?”,男人回答:“它如果站起来跑更快”。
这些“瞎话”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照实荒唐可笑,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真的发生过,俗话说的好:“见多识广,少见多怪”。据我所知,在我的祖辈和父辈心目中,利津县城是最神圣、最繁华、最想往的大都市,我家距离利津城仅有三十公里,而和我爷爷奶奶同时代的乡亲们都没有人见过汽车,都没有人到过利津县城,和我父母亲同时代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坐过汽车,到过利津县城的人也寥寥无几。现如今,我们村大多数人家都有了自己的汽车,已经有多人住进了利津县城里新建的大楼里。昔日荒凉的利津洼,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东营市河口区住地,渤海滩涂已成为自然保护区。
昔日的利津人挺有意思,利津县城的人在县内有优越感,自认为比陈庄镇一带的北乡人高明有见识,而陈庄镇一带的人则嘲笑汀罗镇以北的人“洼孙气”。现如今都成了“瞎话”。
作者:冉汝俊,山东省利津县人,1944年生,退休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