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核心期刊应该把重心放在年轻作者身上,特别是青年博士群体!

    类别:其他 作者:水论文的魔法师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4/8/9 6:42:26 网友阅读:260次 网友推荐:4次  字号: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未来科研的领军人,但是青年学者在发表高质量国内学术期刊时,却屡屡受挫。一方面,核心期刊缺少高质量稿件,缺乏后备人才储备,但是为了所谓的核心评价指标,核心期刊又将作者头衔看的很重,部分期刊甚至直言不收在读博士的论文。这种做法,相当于是给自己拒掉了一大批高质量投稿,再者而言,博士生是未来的专家,未来期刊可能会约稿的对象,给其留下不好的投稿体验,也不利于期刊在未来人才“比拼”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博士毕业、找工作需要发1-2篇C刊,而C刊版面的数量和博士生数量有明显落差,导致青年学者发刊难、难发刊的情况。扶持青年学者成长,是很多期刊编辑的原话,但也仅仅是口号。我们曾经发过一篇推文,“开设有博士生专栏的C刊”,原意是打破信息差,让作者看到期刊的征稿用意,多投稿早录稿,少走弯路。

    有人道破“博士生专栏真相”——为了更好的在其他栏目拒绝掉博士来稿;为了明目张胆照顾关系稿。虽然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希望。而且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期刊主编真正意识到青年学者的力量,提出,核心期刊应该把重心放在年轻作者身上,特别是青年博士群体!

    专家学者孙江(节选):什么是好的学术期刊?我觉得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研究。学术期刊以发表优秀论文、推动学术前行为本旨。第二个是教育。研究没有限制,触及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乃至对立性,但从期刊的教育职能看,则以追求最大公约数为导向。第三个是传播或曰宣传。期刊发行后要送到读者那儿,如何把学术观点、教育宗旨传递给读者,是需要认真考量的。研究、教育、传播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研究追求特殊性,“标新立异”;教育倡导“求同存异”,追求同一性;传播特别是宣传,旨在把研究和教育成果社会化,因而“张大其事”。对三者的不同侧重规定了期刊的性格。

    再看当下,我们的学术期刊数量之多,刊发的论文之众,堪称世界第一。有多少好文章?平心而论,很少!作言造语,妄称文武的学术太多了。我们有愧于时代,有愧于纳税人。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学术期刊是编辑、作者和读者三者“共谋”的产物,作者是入口,编辑是中介,读者是出口,其中编辑最为关键,决定期刊成功与否。我对编辑充满敬意,衡量好编辑的准则有三条:首先要“眼光高”,知道论文的优劣。很多编辑可能不写论文,但他们绝对是高级的论文鉴赏者,像文物专家一样。第二要“身段低”,眼光代表的是品味,身段反映的是教养,好的编辑懂得尊重作者。第三点也非常重要,即“骨头硬”,在坚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要敢于推动追求个性化、特殊性的研究。有些论文可能不合时宜,但可以引导,要爱护有加。

    一本好的期刊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地域性优势,发扬编辑团队的特长,为此一本好期刊应该把重心放在年轻作者身上,特别是青年博士身上。回顾世界学术,成名学者在其成名之际大多成了过去时。我不是危言耸听,试看有多少学者的研究超过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每次开会,总有编辑围着我这个年龄的学者约稿,从“油腻男”处能约到什么好稿子?我孤陋寡闻,好像国外重要学术期刊的主力都是年轻作者。好的编辑要把重心放在对年轻作者的挖掘和培养上,如果你们发表了他们的论文,我可以担保一句话:永远活在他们心中。如果你们草率拒绝一个年轻作者,伤害一颗年轻的心,我也敢说会得到这么一句话:想象的报复——怨恨。

    《求索》杂志社社长、主编黄海:作者与学术刊物之间的矛盾与压力,当前似乎是一个较难解开的症结。从表面看来,是作者发稿需求对于刊物的供大于求,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则是学界优质稿源对于刊物的供不应求。为了争夺优质稿源,众多学术刊物纷纷加入约稿“大战”,学术期刊有其办刊规律和审稿流程,除了部分头部期刊之外,如果仅从审稿效率、数据表现等短期效果考虑,其他相当部分的刊物可能会更倾向于约名家、大家、教授和成熟作者的稿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办一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是要有情怀和担当的,要为优秀的学术成果提供展示平台,为优秀的学术人才提供创作舞台,进而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期刊力量。优秀的学术人才既有成熟的名家大家,也有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学者和相对青涩的青年学子。对于后者,学术刊物要更有耐心、更有定力,在主题选定、审稿、编稿、校稿等环节付出更多精力。名家大家都是从青年成长起来,都经历过不断成熟的阶段,现在的“青年学子”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名家大家”。因此,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就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支持刊物的自身成长,这是刊物对于形成自己未来的优秀作者群体的一种眼界、一种格局和一种情怀。应当说,这些年来,很多学术期刊是具有这种情怀的,在为支持更多的优秀青年学者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条件。特别是《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的做法尤其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近年来就通过“学术新人”大赛的形式,支持优秀青年学子。众所周知,很多硕博生一般较难独立刊发文章,而该刊在2021年第5期刊发了一篇本科生的论文,这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鼓励的。我们《求索》自2018年起,也开始开设“新时代新求索青年论坛”专栏,每期推出一个专题为没有高职称、高学历的广大青年学者和青年学子提供平台,“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只唯质量”,支持青年学者成长,至今已刊发24组60余篇青年论坛文章,这里面既有青年教授,也有青年教师,还有青年学子。

    学术期刊有其自身的压力,青年学子也有其压力,两者之间的压力如何转化为双方共同前进的动力,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努力。这是一个需要学界、期刊界、转载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等共同思考、共同探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