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深厚的黄阁……
亲爱的读者,在大湾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之际,这里有一个镇虽不名闻遐迩,但也颇有历史和人文特点,是一座颇有鲜明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城镇,其地理位置优越,民风纯朴,经济比较发达,传统文化同样有所彰显,因此,许多对人对这里一致看好,还有人一直心驰神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情结,这就是位于珠江口的黄阁镇,一具岭南风格的古镇、名镇。
熟悉或喜欢地理的人士基本都知道,广州乃至珠江外是一片海洋,即大家熟悉的南海,在其中则有名闻于世的伶仃洋,一首古诗衬托出伶仃洋的内涵和壮观、美丽,令人遐想,更令人感悟,如:漠漠寒烟返照时,文山当日此题诗。艰难早识谁无死,凭吊惟应我独悲。欲写遗篇投逝水,难寻游迹荐江蓠。亦曾惶恐滩头宿,一种风涛两处吹。通过此诗,想必大家对伶仃洋有了初步或者直观的了解和感受,而位于伶仃洋口外,岭南民族特色鲜明,自然条件良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地区的黄阁镇,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因地制宜,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因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名镇之一,曾经于2019年10月进入全国千强镇,2020年7月被全国爱卫会授予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的荣誉称号。这里还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麒麟之乡。
黄阁旧名凤凰阁,又名黄旗角。因村后一小山岗凤凰阁而得名。宋代简称凰阁。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中原汉人麦氏五兄弟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而携家眷二百余人南迁到此定居,改凰阁为黄阁,隐寓相府台阁之意。据《麦氏族谱》载,宋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十六日,南雄府始兴县十四鄙牛田坊珠玑巷麦必荣、麦必秀、麦必达、麦必端、麦必雄五兄弟携家眷200余人南迁至珠江口,遇狂风大浪,登岸定居,住麦屋山。后散居至海南、广州、湛江、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等地,其子孙繁衍至今。据《小榄麦氏族谱》记载:“必达祖至黄阁,隶香(山)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从现有史料看,黄阁“石基”可能是番禺南部最早的围垦和石堤工程。原来南沙镇深湾村有麦必荣、麦必达墓,後来1994年建设虎门大桥,黄阁麦氏後人把两祖墓迁回黄阁大鹤山(犁头嘴)。镇境连片的沙田,多为南宋以后的700多年间人工围垦而成。
黄阁人除了有中国传统的节日外,还有他们地方的特色。
黄阁麒麟舞 以往,从年二十开始,黄阁人就开始为春节准备食品了,如煎堆、油角、年糕、糖环、炒米饼等,都是自家人齐齐制作,年轻一代已大多 不会制作了,尤其是糖环和炒米饼,只有五十岁以上的黄阁人才懂得如何制作。大多数人都到琳琅满目的年货商店里选购节日食品了,而比较多保存下来的是制作煎堆、油角。
大年新春,以舞狮、舞麒麟为主,人们认为这两种动物会驱邪、迎吉祥。每年的大年初一,黄阁的醒狮、麒麟都在该镇镇政府欢天喜地地起舞,继舞进各村各家各户,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了解一个地方,先从了解其文化开始,黄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800 多年前,南宋末时代中原人来到这里驻扎以后,就逐渐形成了集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黄阁人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向前迈进,利用自然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和制造业,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汽车制造、加工等现代产业在黄阁已颇具规模,三产协调度有所提高,镇区实力有所提升。他们利用紧邻广州城的优势,在优先规划交通,发达旅游事业事业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使得这里的经济和社会、民生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卫星镇。不仅如此,这里的居住环境也是可圈可点的,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一个个小区悄然成型,一帾帾楼房呈现眼前,给市民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彰显了城镇的品位和宜人宜居的现代环境,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欣赏或赞美黄阁,因此留出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带给人们遐思的同时,也使黄阁的美誉度、品位逐渐提高,如:生理只凭黄阁老,梯横画阁黄昏后,锦绣麻霞坐黄阁,料相宝香黄阁梦;……其他有《书怀》:黄阁有贤图国计,皂囊无党害边功,河皇饮马天难事,一点沙尘在目中。
如今,这里是传统与现代共存,自然与人文辉映,文明与生态共存,特色与产业协调,一个现代化的黄阁已经真切地呈现 在镇民和旅游者的面前,他们在了解、感受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有些震撼,有人为此而探寻黄阁的发展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从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产业沿革就基本可以了解大致,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的厚重感,产业基础好的因素相互叠加,这样的条件,想不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何况还有一线城市的依托,信息流、技术流在此汇聚,有这样的基础,黄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未来可期。
创作日期:2023年07月0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