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印象深刻的端午习话(文化)

    类别:散文 作者:新用户(ID:229539)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3/6/26 14:55:07 网友阅读:176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印象深刻的端午习话(文化)

    光阴荏苒,岁月如痕,漫漫人生之路上,总有些往事或经历令人难忘,有所铭记,每逢那些特殊场合或时刻,就会情不自禁地呈现于脑海之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节日,更是令人遐想、感悟乃至执着追求并且产生了比较深厚的情结,如何释怀,唯有融入其中,有所感受、回忆并联想,思索,同时还有不寻常的怀想。如此这般,方能体现对传统习俗(文化)的尊重、理解和感怀。目前已进入夏季,在炽热的阳光中,传统的端午佳节已经悄然而过,这是与众不同,底蕴深厚,文化现象明显的传统节日,并且成为国内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别具一格的内涵、特征,而且富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人文特点鲜明,感受有所加深,思绪为此增多,感悟更是不同,仪式感较重,氛围亦普遍浓厚,传统和文化色彩鲜明,令人为之欣赏,亦为之侧目、感动,为之纪念、令人遐思,真情融入,而传统的端午就是良好的平台,不现寻常,耐人寻味,尤其是文化色彩和底蕴都是令人关注的,也有比较浓厚的氛围,习俗、和渊源,且不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是永恒的、一贯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传统节日,只能用心灵去感受,用行动去纪念,在活动中体现品位,在仪式中彰显文化,在感受中展示情怀,融入中体民族传统(习俗)文化,回味中了解其奥秘,了解其真谛,欣赏其风采,是一件令人情意的好事。

    回想当年,在我青少年时期,那时对于端午已有了较为一定的或比较清晰的记忆,除了吃粽子和鸭蛋,还有虎头鞋、白索子、绿豆糕等,尤其是前者,令人印象深刻,一直铭记于心。彼时,家长们往往早早准备,他们一般都是自己采摘粽箬 ,即民间所说的粽叶,待到一批产色彩相同,大小 相似的叶子采摘回来后,即将其放入一大盆中,放入适量的清水并用一些平整且干净的东西(如石块、木翕子或大木块等)压着,以便使其服帖。到使用时,将其清洗干净,并剪去根部的半圆形枯叶。如此这般,为了方便使用,保证卫生。待到包粽子时,当时他们一般只有三角粽、小脚粽两种,顾名思义,前者就是感触形的,只见包粽人先将两片较宽的粽叶并列且稍稍分开,同时用手卷成一个圆锥形,放入糯米(即民间人士所说的茶米)、压实,并再封口部位下面,再插入一张稍小的粽叶,然后予以封口,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白色线扎紧,这样一只粽子就制作成功了。彼时在熟练人的手中,只见粽叶翻滚,手指有序摆动,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动作之娴熟令人眼花缭乱。待粽子全部包完后,即可上锅煮制,一般是夜里进行,到次日天亮后即可食用。顿时,那清香宜人的味道和青翠欲滴的色泽和不一般的形状。已经呈现出诱人的风采,加之软糯香甜的糯米香,令人胃口大开,食欲渐增,尝后好几颇有意犹未尽之感。此情此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挥之不去。

    不仅如此,作为传统节日的重头戏,端午的文化味也是比较浓的,不仅是其形式和内涵,而且其名称也颇有文化之趣味,引人注目,既有历史,也有特色。一旦回味,令人感悟的同时,还会生出诸多的遐想。历史上,人们曾将端午称为端阳节,之所以叫端阳节,因为“端”字含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每到端午时节,民间人士异常活跃,他们对端午有着浓厚的情结,乐于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予以纪念,或包(吃)粽子,或赛龙舟,更多的则是挂菖蒲(蒿草)、艾叶,甚至喝雄黄酒。据相关资料记载,吃粽子和赛龙舟,据悉这些都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致解放后一度时期,国内有些地方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用民间人士的说法就是为避邪,事实是否如此,尚不得而知,可能传统习俗,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理作用。

    每年的端午之际,传统习俗呈现上升执着,同时纷纷亮相,或传统,或独特,或纪念,或感怀等,不一而足。当然到了端午,除了品粽子,赛龙舟外,还有其他相关的传统习俗,其中关于端午的由来或名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予以重视,在有所了解、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享受端午文化,体验端午情怀,丰富端午内涵,提升其品位,扩大其影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这是现代人士必须予以重视的。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的叫法是最多的,达二十多个,堪称名称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虽然别名众多,但均具含义或故事,下面将主要的端午别称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古城扬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师的民间习俗,造就了端午不同寻常的表现特征乃至市民的端午情怀,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对端午习俗的思念、敬重乃至怀想由来已久,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也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削弱,是执着的、自发的、特色鲜明的,同时对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因此,许多市民就此产生了浓浓的端午情结。尤其是包粽子的习俗,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影响广泛,意义深远。每到这个季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把采摘或购买的新鲜粽箬加工制作成一只只可爱的粽子,同时在其中加入香肠、肉丁等辅料,制作成特色粽子,不仅口味鲜美,而且香气浓郁,口感颇佳,老少皆宜,深受欢迎。此外端午节吃“十二红”,也是扬州人讲究的,他们在制作端午菜肴时,会充分考虑菜肴的色彩,一定要选红色或类似色的菜,如炒苋菜、烧黄鳝(长鱼)、咸鸭蛋、、红烧肉、香肠等。许多家庭纷纷购买或制作这些菜品,既作佐餐和传统食品之用,亦作“十二红”之一。此外,端午的另外习俗是防毒避疫,直到现在,部分人仍念念不忘过去端午时节流行的雄黄酒,他们普遍希望有所品味,有所感受,至于用雄黄酒按一定比例加入水中,用来洒庭院等,可预防疾病流传,这是民间一些人士的个人习惯而已。当然扬州人除了上述端午习俗外,还有其他较有趣的习俗(惯)值得描述。如比佩香囊,端午时节让小孩佩香囊,据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而实际是并非这样,只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也可用鸭蛋)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每年的端午前夕,会有许多讲究的人家,想方设法,找到一些艾叶或菖蒲,拿回来就直接插在大门或窗子上。因此此时,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艾叶或菖蒲的身影常常可见,其味道也在局部有所弥漫。从这个角度讲,艾叶和菖蒲都是市民喜爱的,更是应时应节的传统物品。还有些人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而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此外,不同地方的人在端午时节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品尝绿豆糕或粽子,有的赛龙舟、诗会,有的则讲究端午“十二红”等等,这些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均有駃意义,也有传统特点,同样是绿色天然食品和时尚礼品。同样在端午,曾经较长的时间内,许多地方的人家还有购买虎头图案的小挂件的习惯,他们用这些装饰品给小孩子或赠送他人,此举不仅是一种心态、习惯,而且也是传统和民间习俗,符合特点,颇有特色,时尚有趣,小孩子挂起来确实好玩、有趣。

    定稿日期:2023年06月26日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