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煎饼

    类别:散文 作者:木易自有至乐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0/1/5 11:41:43 网友阅读:111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前些日子一位亲戚捎了些煎饼给我,这煎饼薄如纸,薄的放在眼前,通过上面的小细孔能看到外面的东西;脆如锅巴,又像油炸食品外焦里嫩地外焦,脆的吃起来咯吱咯吱的,一不小心不规则的小块的棱角会刺得你上牙翘痛好一阵子。要想卷着肉菜或是大葱吃,就要用小喷壶将煎饼打湿,要不你会卷一次裂开一次,并且饼渣一地。

    我记得大概是十几岁时吃过,那是一位本村的大娘回临沂老家回来,捎的自己母亲亲手做的煎饼,隔离这么多年也想不起那是吃的是什么滋味了,只是第一次吃到还有些新鲜感,也记不得是什么面做的,只是好奇人家怎么能把饼做到这样薄,而且还是当地的主食,一顿要吃多少才能饱呀,我心里纳闷了好一阵子。过去的煎饼主要是为了充饥,形状也都是圆形的,原料也大多是高粱面。而现在,煎饼已成为临沂的特色食品,过去一般都是高粱面做的,现在什么高粱面、玉米面、白面、小豆面或是混杂在一起的面都可以做,再撒上芝麻等坚果,有甜的、咸的和无味的,包装精美的或是散装的、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机械加工一条龙的一般很长、再经人工切割成很多形状等等花色品种繁多,过去的乡野饮食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大型超市商场或是小商店,如果你想吃一般都会买到,成为了现代人们茶余饭后的小点心了,吃一口煎饼咯吱咯吱的越嚼越香,再押上一口清香茶水,茶香与各种面及坚果的香气混合,那真是香得不得了,真是人间美味的享受!

    据考证,我国做煎饼的历史有5000多年,好家伙真是历史悠久。但也有的说具体产生时间不可考,反正是历史悠久啦。煎饼的好处是长久放置不变质,有水就能吃下去并能尽快的给人体补充能量。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现在的这么多高科技的好设备,所以打起仗来,煎饼就是很好的“压缩饼干”,携带方便不用起燥生火,不宜暴漏目标,所以受到了将士们的喜爱。说起打仗,据说煎饼还是诸葛亮发明的,因诸葛亮在临沂呆了一段时间,所以临沂也许是我国最早做煎饼的故乡了。

    传说诸葛亮行军打仗,有一天诸葛亮被曹军围困,疲于逃命的将士突围时把锅等做饭的工具都丢了。好几顿没有吃饭了,在战争缓和间隙,火头军开始起燥做饭,可是没有锅乍做饭,诸葛亮看到后灵机一动,让战士将铜锣置在临时用石头搭建的炉灶上,把面合成糊状,然后再把面糊倒进锣里,用木棍四处一摊,一会儿一张薄薄的煎饼就做成了,将士们用刚落好的煎饼卷着咸菜大葱吃,个个都吃的很饱,经过好长时间都不觉得饥饿,从那以后这种煎饼做法就在军中兴盛开来。传说只能是传说,不过兼并的起源的确就在临沂、泰安一代,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据说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鏊,那可是新石器时代呀!所以即便诸葛亮做煎饼的传说是真的,他也不见得是发明者,别忘了诸葛亮是在临沂出生的,可能从小就知道煎饼的存在。晋代《述征记》、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志》都对煎饼有记载。而且在这时候煎饼已经很成熟了,“摊”已经明确出现。

    民间故事中,煎饼起源于对女娲补天的纪念。为了感谢女娲补天壮举,人们仿照天的形状创造出鏊子和煎饼并用煎饼补天的习俗来纪念她。传说虽荒诞不经,但煎饼是此类民俗文化的承载着,却是事实。古代有“补天穿“旧俗。补天穿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晋代已经有了记载。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经过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就有用石头做的鏊子,煎饼鼎盛时期在明代。所以,煎饼具体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无从判定,但它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一直流传至今并繁衍出了很多品种。如天津的煎饼果子,而临沂泰安等地钟爱煎饼也就没有果子了。

    煎饼在我省临沂等地曾是被当作一日三餐的主食,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说法。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器具。现在的鏊子,平面呈圆形,中间略鼓四周较低,下有窄沿或是三个矮足,在鏊下生火加热,即可在上面烙制煎饼,把和好面糊倒入其中,用特制的类似刮板的东西刮匀,一张煎饼即可就好。

    如今的煎饼已经成为了临沂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临沂人最喜欢的面食之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脚步》中,山东煎饼本色登场,浓浓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无数观众竞折腰。吃着这个年纪太大、有历史厚重感的煎饼,有没有感觉味道不一样呢?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