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拾海蜇

    类别:随笔 作者:新用户(ID:206841)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6/27 15:30:25 网友阅读:1050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拾海蛰

    方木

    那次拾海蛰纯属偶然,距离现在已44年了。一想到这件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记得是农历小汛的日子里,我们几个上高中的伙伴,借宿在海边的同学家,利用暑假去海边挖文蛤。

    那天我们早早地吃了早饭,带着干粮,骑上自行车,沿着挡潮堤下的茅草路,一直往东。过了草地,是退潮后的淤泥路,骑车很吃力。约莫个把钟头,一条港子挡住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港西是停车的地方,我们排好车,等着水小了过去。

    虽是夏天,早晨的气温还是凉的,而我们穿得都比较单薄,冷得直打哆嗦。穿得单薄,主要是减少挖文蛤时的累赘,因为在空旷的沙滩上,衣服放在车上是没有保障的。

    我们是新手,是不敢轻易过港子的。终于有人过去了,水不过齐腰深,我们纷纷脱去衣服,争先恐后地过去了。

    接着开始比速度了,因为到挖文蛤的地方还有十多华里,走在泥泞的沙滩上,确实需要体力和技巧。我们几个走着、说着、笑着,倒也不觉吃力,一会儿就已经挖到文蛤了。此时,太阳不烈,温度宜人,潮水已退,沙滩清明,贝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沙地里露出形状各异的气孔,我们手拿两齿叉,肩挑网篓,全神贯注地搜寻它们的踪迹。

    不一会儿,我发现周围的人不多了,向东望去,有些人甚至跑起来了,又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喊“拾海蛰了,拾海蛰了”。原来退潮时,有些海蛰搁浅了,回不了大海,留在沙滩上了。我们忙放下担子,加入到拾海蛰的行列。

    硕大的沙滩,一望无边,退潮时的海上遗留物、垃圾时有发现,哪是海蛰,哪是垃圾,只能碰运气了。远方有一黑点,我使出全部力气向它冲去,还好,第一次就有收获,我拾到了一只近20斤重的海蛰。我捧着它回到了我的担子旁。一位好心的老人告诉我:“孩子,不要这么傻,不用来回跑,发现海蛰,把它一翻,它就是你的了,赶海人是有规矩的,不动已有主人的海货的。我感激地朝他笑了笑,继续在沙滩上寻找着。这一次,我同时发现两个黑点,我目测好距离,决定先奔近一点的目标。要知道,有好几双眼睛盯着它,好几双脚奔向它,当我快要接近它时,才看清是一块烂木头。我二话没说,直奔第二个黑点,此时,已有三个人在我前面啊,学校长跑运动员出生的我,发挥了作用,我拿出百米冲刺的劲头,一个人,两个人,被我甩在了后头。看见了,看见了,有洗脚盆大小的海蛰就在50米处,我咬紧牙关,终于抢在第三个人前面跌坐在海蛰旁。

    这个潮,我共收获大小4只海蛰,足有70多斤。挑着这么重的担子,还要走这么远的路,对我刚满17岁的小伙子来讲,已经够重的了,其他伙伴也有收获,我们决定,不挖蛤蜊,回去腌海蛰。

    到了借宿的人家里,我们又忙着请教别人,按照渔民的指点,我们把竹子削成竹刀,买来盐和矾。渔民特别关照,黏液不要溅在身上,特别是下部,要不然,奇痒难忍。我们一一照办,分开海蛰头与海蛰皮,去掉中间的柔软的脖子。先刮去海蛰皮上的红皮,然后放盐,过一天再放矾,几天以后再看海蛰,几十斤的鲜货,大部分是水,剩下的不过几斤海蛰皮和海蛰头。望着那洁白如玉盘的皮子,倒也让人舒心悦目。那时的海蛰头不像现在值钱,我们当早晚小菜吃了,不过那咀嚼时脆脆作响的声音,至今难忘。

    那海蛰皮,我们都带回了家。左邻右舍分了一点,大多数是在我家平田整地,请人挑泥时作为菜肴给解决了。

    现在我时常吃到海蛰,总感觉不如我那时拾的海蛰鲜,不如那时的脆。

    通 联:苏州市吴中区澄湖西路111号清水湾花园3栋402室 施茂林

    手 机:13962037962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