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观课议课 | 观课议课的行动研究案例

2024/1/19 9:46:14  阅读:4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成都陈大伟 ,作者陈大伟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在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

有老师询问用行动研究做观课议课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多。我做过,河南郑州中原区的毛广伟老师也做过,这里分享一下在20079期《四川教育》刊发的我在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用行动研究方法做观课议课的案例。

研究主题来自实践的困惑

(注:以下由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罗国敏老师提供)

《四川教育》编辑部把“有效研究课”的研究现场放到我们学校,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编辑部要求学校提供一节没有打磨、粉饰和作秀的原生态研究课,领导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准备一节课,对我可是个很大的挑战呀,万一上砸了怎么办呢?”我的不安被同来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副教授看出来了,他一再强调,今天的观课议课和平时的听课评课不一样:议课不采用“几个优点”“几条建议”的传统评课方式,而是从学生活动的状况讨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教师行为入手挖掘支持教师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从追求有效性和合理性的角度思考教学实践新的可能性。

听了他的话我稍许松了口气,与教研组的其他几位老师商量后,我决定用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课文——《太阳是大家的》(因为此时正临近期末,每个班的新课已经结束)。紧接着匆匆忙忙吃完午饭,便开始熟悉教材,构思教学设计,熟悉学生。

一、确定研究内容

薛卫民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选择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理解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附:《太阳是大家的》

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太阳就要从西山上落啦/她要去哪儿/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别的国家里/也有快乐的小朋友/也有小树和鲜花/我知道,此时/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

二、确定研究主题:“有效引领学生体会诗情”

研究主题的确定,源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前教学《假如》这首诗时,我在让学生体验“西西失去了双腿之后的不便和内心痛苦之情”时,积极踊跃发言的场面归于平静,个别学生的发言停留在浅层次上。“关爱之情”无法理解,就不能达成本课“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教学目标。的确,作为四肢健全的学生,当然无法理解“西西失去了双腿之后的不便和内心痛苦之情”,无法真正与西西的情感对接,产生思想共鸣,无法真正走进西西的内心世界。看来,理解诗情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同时,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情感空间的局限,很难走进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体会诗情?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困惑点,也是大家协商后确定的研究主题。为此,我就以“有效引领学生体会诗情”作为研究主题,以《太阳是大家的》作为研究的载体,旨在纳集体智慧之力攻克这一阅读教学的难点。

三、确定教学思路

为了达成“有效引领学生体会诗情”这一研究主题,落实“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这一情感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在导入上,我出示“太阳”的谜语,引出课题,并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力图用这种方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视觉、兴趣聚焦到课堂上来。

在体验诗歌意境、诗情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明白这节课的目标;紧接着让学生美读诗歌、仿写诗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写,进而深入理解本诗的诗情。

最后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升华情感、丰富思想,进而为学生后继诗歌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20171128日)评点:

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的第一个要义是需要明确研究的主题,主题可以来源于教学中的困难、可以来源于学习以后的创造、也可以来源于学校变革课题的任务分解。

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的第二个要义是有针对问题的变革方案,这种方案应该有突破性、超越性,这里的突破性和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既有行动的突破和超越。

2

教学智慧在“研究”中共生

注:以下内容由《四川教育》记者王建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整理

时间:2007620

主持人: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授课教师:罗国敏(绵竹市紫岩小学)

议课成员:陈春玲、刘正兴、席世容、苏娟、吴永平(绵竹市紫岩小学) 罗大文(绵竹市教培中心)

陈大伟:谢谢罗国敏老师为我们提供这样一堂研究课。之前,我们都明确了今天研究课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体会诗情”,并共同确定这一主题可从三方面来进行讨论:

1)文本当中蕴涵的感情因素有哪些?这节课老师想引导孩子体会的诗情是什么?这种诗情是通过哪些文字来表现的?

2)为了体会诗情,罗老师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有哪些有意识的教学行为?

3)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可以做出哪些调整?

刚才我们已经进行了现场观察,现在议课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我们先请上课的罗老师说一说设想,说完以后大家再展开讨论。

1

关于教材中蕴涵的诗情

陈大伟: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教材的文字当中蕴涵了哪些诗情?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是一个教材分析的问题。

罗国敏:我希望通过这一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同时还要引领孩子们去感受全世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我觉得体会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体现重点在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文字中。

席世容:太阳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希望,还有生命,还给地球带来了美丽。第一小节就写的是太阳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第二小节蕴涵生命和快乐。

苏娟:我觉得,感情还蕴藏在标点中,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标点来体会诗情,比如:“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中的省略号。

陈春玲:我觉得还应该引导、激发孩子们对太阳产生热爱的感情。

刘正兴:我觉得这首诗歌还蕴藏着感激的心情。如果把鲜花、小树当做人的话,它应该有热爱和感激的感情。

陈大伟:我说说自己的理解。这首诗歌一开始写“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其实这一小节当中蕴涵着体验美的情感,“白云”和“红霞”里就有十分鲜明的色彩美;第二小节是写太阳一天中做了多少好事,其实这是一种对太阳感激的情感,也有一种对太阳歌颂和赞美的情感;第三小节写太阳就要从西山落啦,这有一种舍不得的情感;第四小节有一种不能不舍的感情,因为太阳是大家的,别人也在期待,这里有分享的情感,同时,“我知道,此时,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还有站在他人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

罗大文:第四小节蕴涵着让孩子们学会共同分享的情感,也就是了解太阳是你的是我的更是大家的。

陈大伟:“是你的是我的更是大家的”说得很好。是不是把“更是大家的”说成“就是我们大家的”更好?

2

关于理解诗情的教学方法

陈大伟:罗老师,让学生体会诗情,你做了什么?也就是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

罗国敏: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式。诗歌的语言是很精炼、很优美的,要让孩子们感悟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形式的多样,如:抽生读、比赛读、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学片段一】

师:这是一首文字优美、语言精练的诗歌,这么美的文字咱们今天就用朗读去感受,所以这节课咱们就来美读诗歌。

师:(板书:美读诗歌)谁来给大家展示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刚读了一行)

师:别急,别急,老师想问问你,当你读到这里,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呀?

生:很美丽的晚霞。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彤彤的。

师:还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生再读)

生:我还看见了朵朵白云。

师:朵朵白云变成什么?

生:晚霞。

师:什么颜色的晚霞?

生:红彤彤的晚霞。

师:你再读读这话,让老师感受到有朵朵的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生再读)

师:你见过太阳落山吗?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

生:慢慢地、慢慢地落下去的。

师:所以读到这儿你速度就要慢一点,再读读。

(生再读这一句,在“朵朵”、“红彤彤”处放慢了速度。)

师:注意,这儿有一个词(板书:红彤彤),“彤”单独读是“tóng”,在这个词里应读“tōng”,跟老师一齐读。(师生齐读“红彤彤”)

同时,我还注重利用文本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如在第二小节,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太阳在一天当中还为谁做了哪些好事?

【教学片段二】

师:孩子们,太阳除了为人类做了这些好事,它还帮助过谁?做了哪些好事?你能不能当当小诗人,仿照着诗歌中的句子自己编两句。(生思考)

师:哪位小诗人来展示一下?

1:他把温暖洒下森林,让动物快乐成长。

2: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他把健康洒在小朋友身上。

3: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他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他把小草往高处拔,他陪着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耍,他看着他们一张张欢乐的小脸。

师:祝贺你们!(掌声)

而在第四小节,我又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太阳从西山落下以后可能到什么国家,想象这些国家小朋友对太阳的急切期盼,体会太阳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片段三】

师:孩子们,太阳会趁我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哪些国家?

1:美国。

2:德国。

……

师:孩子们,太阳会去别的国家干什么?我们一齐读读最后一小节。(师引读)

师:这里的小朋友在睡梦中都在等他,看来他们多么期望太阳可以早点到来呀!让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师:他们是在睡梦中等啊、盼啊,声音不要太大了,要不然会把他们吵醒了。(生再读)

师:孩子们,老师听出来了,看来太阳不仅属于白云,不仅属于鲜花、小树、小朋友,他还属于——

生:人类。

师:对,属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以,咱们的课题是——

生:太阳是大家的。

师:孩子们,你们再次让老师感受到了太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

(生再次齐读课题,突出“大家”。)

师:孩子们,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光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丽。让我们带着对他的这份感激,再来齐读这首小诗,好吗?

(生齐读,有的孩子边读边做动作。)

陈大伟:大家可以对罗老师的教学设想和处理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谈谈如果自己教学这篇文章,你还会什么样的选择。

苏娟:在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见她是把每一小节分行进行指导,我认为这样会把诗歌分解得太支离破碎了。

陈大伟:罗老师,你对她的意见怎么看?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处理?

罗国敏:这是直接接触具体文字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更到位些,但确实感觉有点破坏文本的整体感。请问苏老师,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来处理?

苏娟:假如我来教学第一小节,我首先会引导大家整体读,想一想这一节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太阳落山的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席世容:我觉得罗老师第一小节处理得比较好。首先是读,读了后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如果在理解之后顺势引导孩子们背诵、学会积累语言就更好了。

吴永平:罗老师,我观察到,你在引导孩子们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入了一定的动作,孩子们也跟着你边读边动起来了;后来你不再做动作了,孩子们也随之停了下来。请问,你是有意识这样安排吗?你觉得肢体语言对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

【教学片段四】

师:太阳除了属于白云,它还属于谁?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师:(打断)请你停一停,当你读到“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鲜花变成了金色的。

师:嗯,真美,是吧?再读读这个地方。(生读,师做“洒”的动作。)

师:学着他全班再一齐读这句。(生齐读)

师:花儿开得更美了,更艳了,谁再读读下一行。(抽生读)

(师用手势做舒展向上的动作)

师:这时候,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树在一截一截地长高。

师:这儿有一个词是“拔”,真的是把小树从土里拔起来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拔”指的是什么呀?

生:是小树慢慢往上长。

师:对,小树慢慢长高了,是吧?你再读读这行,让我们感受到小树在慢慢地长高。

(生再读,师生齐读这一行。)

师:谁再读下一行?(抽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到海边去戏过水吗?

生:戏过。我上一次去海边的时候,浪好大啊!我在那儿打水仗,水花很大。

师:很快乐,是吧?老师从你表情中感受到了。来,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快乐带给大家。

(生读,表情不是很到位。)

师:孩子们再自由练读练读。

(师巡视观察,发现了一位表情很丰富、朗读十分到位的女生。)

师: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孩子读得特别好,现在我们请她站上讲台给咱们示范示范,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她的表情。

……

罗国敏:在这里,我的手势语是有意识的。比如:当学生读到“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把小树往高处拔”时,我顺势把手慢慢抬高,让孩子们感受到小树真的在慢慢长高。我觉得课堂当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吴永平:那请问你后面怎么没有加入手势?

陈大伟:你刚才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用手势合适?什么时候不宜用肢体语言?我观察,罗老师的手势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情不自禁的。刚才罗老师不自觉地对文章表现出了感情,她把她的感情通过手势语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事实上,只有老师对文本产生了感情,孩子们才会随之产生感情。但什么时候有手势呢?在这一首诗里,师生只能在表达动作的动词中才可能做出动作,这种动作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动词。我看,后面的动作少了,是和可以表演的动词少了有关系的。

陈春玲:这是一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罗老师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读为本”,引领孩子们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形,遵循了诗歌教学的规律。请问在这节课中,你想通过读达到哪些目的?

罗国敏:我想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诗歌的感情。

主持人:请问陈老师,你平时教学也经常要安排学生读。就你而言,你想通过读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陈春玲:我会通过读让孩子们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陈大伟:是不是还有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呢?

陈春玲:的确是的。假如我来教,为了更清晰地体现读的层次,我会设计几个层面的读:一是粗读诗歌,整体感知;二是指导精读,积累感悟;三是感情朗读,升华文本。如第二小节的教学,我会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太阳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其次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体会感悟“洒”的温柔、“拔”的爱护、“陪”的疼爱、“看”的慈祥;接着在想象中读:当阳光温柔地洒在鲜花上时,鲜花怎样?当太阳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小树怎么想?当她静静地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时,小朋友又是怎样的心情;然后抓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说太阳还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最后带着对太阳的喜爱和感激之情朗读第二小节再试着背诵。

刘正兴:阅读教学的一般结构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我认为在处理重点段落上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学习第二小节,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从整体上知道这一节写的是太阳一天中做的好事,然后让学生再读,透过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阳光下的鲜花、小树、小朋友以及摹仿文章的句式说一说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渲染,让学生闭目想象,让学生走进这美好的意境当中,从而产生对太阳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一个由“言—象—意—言”的语言学习过程。

罗大文:我认为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重在感受诗歌的韵律,更重在通过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读。如果我来教学,我会在“吟”和“诵”这两方面做文章,还要注重老师的范读。

陈大伟:罗大文老师提到了范读的问题。我想问问罗国敏老师,你对范读是怎么看的,你认为范读有什么好处,这节课你为什么没有采用范读?

罗国敏:我之所以没有采用范读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了,如果孩子们没读好,我就会进行范读。如果我先采用范读,这样对文章情感的体悟就会在孩子们头脑里形成定势,就会阻碍他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罗大文:我个人还是非常主张老师要范读。第一,范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第二,范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

陈大伟:可能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老师的范读当中,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感情。罗国敏老师认为范读可以对学生感情体会形成定势,这种可能性是完全有的,这样范读也就成了双刃剑。

3

关于体验诗情的教学效果

陈大伟:现在讨论第三个问题。罗老师,请你判断一下,你所期望学生体会诗情的目的达到没有?

【教学片段五】

师:孩子们,外国的小朋友正在睡梦中等太阳,他们等太阳干什么?

1:等他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

2:等他把小朋友叫醒。

3:等他把光明洒向世界,把温暖洒向我们的身体。

师:那鲜花、小树等他干什么?

1:等他帮鲜花、小树长高。

2:鲜花、小树等他提供氧气长得更高,开得更鲜艳。

师:你们说外国的小朋友希望他早点来吗?

生:希望。

师:再来读读最后一小节,再来感受感受外国小朋友急切盼望的心情。(生齐读)

师:孩子们,看到外国的小朋友等得那么焦急,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1:我想说:外国的小朋友们,你们别急,太阳马上就会来到你们的国家的。

2:外国的小朋友,你们别着急,太阳已经来到了你们的国家,因为只有一个太阳,所以他会照耀所有国家的。

……

师:孩子们都在劝告这些国家的小朋友别着急,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1:等太阳来到你们的国家,你们的国家就会全部是金黄色的。

2:太阳来到你们的国家,就会帮你们驱赶黑暗,带来光明。

师:孩子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而是属于——

生:大家的。

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罗国敏:大家也可以看到,今天孩子们的表现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他们对诗歌的感情应该说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学完诗歌后对于理解“太阳是大家的”的寓意还比较模糊。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老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陈春玲:我注意到了这么一个细节。罗老师在带领学生学完第二小节诗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太阳还为谁做了什么好事?请你当当小诗人仿照诗歌编一编”(见教学片段二)。坐在我身边的廖柯宇转过头问我:“阿姨,你说呢?我不知道。”这个学生是我朋友的孩子,我比较了解他,他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但是这个问题却难住了他。我认为在处理时还可以减缓坡度。若老师先提示学生:“太阳把金光洒在湖面上,湖面会怎样?暖烘烘的太阳照在刚洗净的衣服上,衣服怎样啦?”再让学生当小诗人仿编诗歌,这样就容易多了。

罗国敏:我在用本班学生教学时,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也想象得很精彩,但我忽略了年龄差异,这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呀!看来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备课还要更充分地备学生。

陈大伟:你已经做得很不错,只是我们总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效果。除了关注学生,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在第二小节中的教学(见教学片段四),再看一看这一小节的文字:“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是一个总分结构句,你的处理是在学生读完以后,首先关注“当你读到‘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缺乏“一天中,太阳做了什么”的总的铺垫和引导。这一节就是说太阳“做好事”,可以说,“做了什么”是后面学生仿编诗歌的方向。没有这样的方向,就可能使学生无从想象,也就使学生觉得难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学生难以找到话题的原因之一。

罗国敏:你的意思是可以在这一节的教学结构上进行调整,并且要把“做好事”作为后面学生仿编诗歌的方向。

陈大伟:我是这个意思,以后你可以试一试。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如果没有,最后我们要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授课的罗国敏老师。观课议课强调直面问题、讨论问题,她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贡献了这样一节原生态的课。以这节课作为平台和载体,我们一起讨论了教材、教法和教学效果,认识了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收获来自罗老师的贡献,谢谢罗老师!

此时(20171130日)评点:

(一)行动研究是针对预先确定的主体的研究,根据主题分解出研究的方向,让大家有思考和对话的方向,这一点很有必要重要。主题分解很考水平,可以从教材、教法、教学效果等方向分解。

(二)在议课时,主持人比较关键,既要引发讨论,引出不同意见——“打群架”,又要控制冲突,避免伤了彼此的和气和感情,要注意引发思考、激发不同经验的反思和改造。

(三)在每一个小问题讨论结束,应该有一个小结,把教研的经历转化为教研的经验。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另一方面也因为版面,当时关注和记载这方面的内容不多。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

链接:一次研修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成都陈大伟”微信公众号(有所删改),作者系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