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育德,好老师的必备能力(下):育德的几种常见方法

2024/1/19 9:24:47  阅读:41 发布者:

具备了好的育德资源、好的育德时机,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方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巧妙地利用资源,让育德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融合,让育德与教育的改革相适应。

方法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育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融育德于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在情境创设上渗透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将育德渗透其中,借助于情境创设,引学生入“境”,使之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从而产生亲历感,进而入境悟情、受到教育。

某美术教师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

这是一个导入环节,借助

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在背景介绍中贯穿

某物理教师在讲“天然放射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波兰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呕心沥血,用四年的时间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为了进行科学实验,他们克服了没有合适的实验场地和设备,没有足够的资金的困难,最后在一间废弃不用的木棚,自己花钱购买器具,在糟糕的环境下,克服一切困难,获得了不到几分克的镭,以此告诉学生:做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如以上案例所示,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将育德渗透其中,让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在问题设计中实施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提出正确的问题以制造育德时机。所谓正确的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以学生确实有的观点和经验为问题出发点并通过诘问使学生接触到自己的盲区,问题重点不在于提问时表现出自己掌握着真理,而是通过逻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获得思想提升。二是要注意问题(question)对问题(problem)的适切性,即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是“知识型”的问题。

4.在作业练习中渗透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除了在教学的40分钟渗透,还要借助作业、练习来渗透。这也是育德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以达到练有所用的效果。

方法2:在相关活动中渗透育德

学生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有学科教学组织的相关探究、讨论活动,也有班集体中相关的活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活动,教师巧妙地借助活动,渗透对学生的育德教育,也是育德的科学性的体现。

1.探究活动中渗透

某数学教师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然后通过用量角器亲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数,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把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在此过程中,这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内错角相等怎样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等。

这个转化过程的引导和讨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与此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形成了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实验活动中渗透

某科学教师在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设计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还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活动中,有的学生独立实验,有的学生分工合作,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探究品质。

这一案例提示我们,借助教学中的相应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等活动,可以将育德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品质。

3.课外活动中渗透

课外活动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三种形式。其中,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良好的育德途径。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品德。

某教师配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读书活动。每个周末,这位老师都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读。在阅读前,老师会和学生做好沟通。到达图书馆之前,老师还要求学生:“大家到了×××图书馆后,不要大声说话,避免影响他人阅读,不要破坏公共设备,大家都记住了没有?”通过对规则的强调,帮助学生了解“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设施”等新时代良好品德的含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让育德贯穿其中。比如读书活动中,可以结合书籍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可以结合活动后的讨论强化认识……总之,无论是哪种课外活动,只要巧动心思,就可以将育德巧妙地渗透其中,达到培养学生品德的效果。

方法3: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育德

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也可以成为育德的重要资源。教师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可以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突发事件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会引发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在突发事件中担当的角色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待问题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领。所以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处理也将成为课堂教学中育德的重要资源。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巧妙地在处理事件的同时渗透育德教育呢?

1.爱心示教法

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提问一位学生后让其坐下时,没想到这位学生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全班同学偷偷笑了起来。很明显,是他旁边的同学恶作剧,悄悄移走了他的椅子。面对这一偶发事件,这位老师马上走上前,将那名学生扶起,关心地问:“摔着了吗?”同时,还掏出手绢为他擦身上的灰尘。随后,这位老师看了一眼旁边的那个学生,没采取任何举动,继续上课。下课后,她将那个移凳子的学生叫到了办公室,说:“你想对我说什么吗?”那个学生沉默了好一会儿,老师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那个学生终于开口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说要像老师一样关心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移凳子的那个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只是不敢承认。这位教师没有兴师动众在课堂上处理,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或苦口婆心地劝慰,而是以身作则,运用爱心化解,并稍加点拨,留下许多空白,让这个学生去想,促其自我反省,最终促使这个学生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像老师那样关心同学。相信经过这件事,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2.温言示教法

一位老师在一次上课时,看着如同自由市场一样的课堂,非常生气,他呼吸后,不是用黑板刷猛拍讲桌后声嘶力竭地吼“别吵了,安静”而是拍了拍手,做了个体育比赛中暂停的动作,然后放低语调,用商量的口气说:“同学们,上课做作业能不能说话?”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老师接着说:“同学们都明晓事理,那么我不希望再听到课堂上有蟋蟀在叫,好吗?”接下来,课堂一直保持安静,直到下课。

学生都害怕被批评,厌倦语气生硬的说教,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多少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倘若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能用朋友式的平等,辅之以和蔼的态度,对其低声开导和说服,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之神经松弛、情绪稳定;另一方面可以使之暴露问题,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

在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育德教育,不但可以确保教学继续顺利进行,也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而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好老师的十二大能力》(现代出版社),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