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家说 | 郭华:如何理解 “ 深度学习 ”(上)——深度学习的性质、任务、目的与特征

2024/1/19 9:06:17  阅读:41 发布者: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但非此即彼、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模式转换,如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从教师讲授变为上课只能讲5分钟等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学的进 步。历经20年的课程改革,我们越发认识到,无论课程体系设计得多么周到、多么完美,都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变成现实的教育力量;无论教育理想和理念多么美好,也都必须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才有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都必须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发生,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

我们这样界定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这个界定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深度学习的性质,同时涵括了深度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第二句讲深度学习的任务与目的,分号之前是任务,分号之后是目的。为进一步说明深度学习的意涵,我们将分别从性质、内容、过程、任务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释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性质:教师领导下的教学

深度学习始终站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立场上来谈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既然是学生的学习,就不是一般的学习者或自学者的自学,而是教师带领下的学生的学习,教师的 引导和帮助是先决条件。之所以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提“深度学习”,是要充分表达“教与学永远统一”“教是为学服务”的意识,真正落实“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杜威曾以买卖来比喻“教”与“学”的依存关系,他说:

“可以把教学和出售商品两相对比。没有买主,谁也不能卖出商品。如果一位商人说,即使没有人买走任何商品,他也能卖出大宗货物,这是天大的笑柄。然而,或许有一些教师,他们不问学生得了什么东西,而竟 自认为他们做了良好的日常教学工作。其实,教与学二者的值正好是相等的,同样,卖与买二者的值也是相等的。”

如果一个活动能够被叫作“教”,那一定是因为有“学”,即教师引发了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依赖于“教”的“学”只是“自学”,只有“教”引导下的“学”才是教学中的“学”。没有教师,依然可以有学习,却只是“自学”;只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才是“教学”。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第一关键人。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而恰恰更要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学”的真实的领导和帮助。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深度学习,指的正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

 

由教师引发的学生学习,都可称之为教学。教师甚至可以不在场,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以及课后的家庭作业,教师并不在场,但学生的学习也并非自学,而是教学。正如颜渊对孔子的教导所发出的感慨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欲罢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追随教师去追求学问和人格的更高境界。深度学习所追求的教师作用,正是这样从知识到人格的全方位的引导。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因此,深度学习的性质是教学,而非自学。

二、深度学习的任务与目的:培养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

理解深度学习,当然不排除它是浅层学习(表面学习)的反义词、对立面。因为死记硬背、机械性的浅层学习,不可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我们所讲的深度学习,并不只是对表面学习、浅层学习的反动,也并不认为只要培养了高阶思维就是深度学习了,甚至我们认为记忆本身也有意义,也是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与一般的心理学主张不同,它并不停留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而是要促进学生作为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的成长和发展,培养能够走向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正是深度学习的目的。

 

事实上,这是所有教学的目的。但我们想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例来说明,因为这句话特别能够表达教育的意义。虽然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传递下去是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使人类文明“更进一步”的后继者。

“更进一步”的前提是先要达到“百尺竿头”,教学所做的正是这件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前提”当作了“目的”,忘记了“百尺竿头”的“初心”是“更进一步”。在某种意义上,“百尺竿头”是容易达到的,过去用死记硬背,人工智能时代用“芯片植入”,都可以让学生掌握和占有已有的成果。但是,这样的手段却难以让学生养成“更进一步”的能力、毅力、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的这些能力和品质从哪里来呢?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主观自生,而恰恰是在他努力攀登“百尺竿头”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正是深度学习的任务。

 

三、深度学习的特征:例举深度学习的任务如何实现

深度学习的任务如何实现?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的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即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通过这五个特征,我们力图说明深度学习的任务如何能够实现。

 

“价值与评价”为例 :

这里的“价值与评价”,不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他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所作的价值评价。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价值评价?当学生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价值评价时,就不再将知识只作为客观的、外在的、与自己无关的存在物来对待了,而是将知识及知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与人类发展联系了起来。当他能够把知识做如此的联系时,他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动手、动脑,而且会动心、动情,全身心投入去学习。

例如,如果仅把“食物的保鲜与防腐”作为客观知识来学习,那么,学生通常只要掌握“食物会腐烂,为使食物保鲜,就要加防腐剂”就可以,更进一步甚至可以掌握防腐剂的构成以及生产技术。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追问两个问题,就可能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进行评价:是不是所有食品都可以加防腐剂?是不是防腐剂加越多越好?

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再把知识作为冷冰冰、干巴巴的客观对象去占有,而是让学生把知识学习与社会情境、人类生活结合起来思考。当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时,他就知道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是有价值立场的。这样的教学,就是培养具体的、历史的、鲜活的、有温度的个人,而不是无感情、无心肝的抽象的个体。因此,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提出批判,即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价值评判。这种价值评判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的自觉模仿。

“只要是知识就是好的,只要是知识就值得学习”的观点,应该重新审视,尤其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更值得审视这种观点。当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繁多杂陈,网络上的信息不一定是真的,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是好的。所以,当形形色色的信息扑面而来时,学生就需要判断这样的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所以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总之深度学习始终是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去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们常要求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很多人认为“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只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具有科学精神、科学勇气去探究未知世界的奥秘。这样理解当然也没错,学生确实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勇气。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更是指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作为社会的一员承担科学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科学家,他要为造福人类而探索,但不能为了研究和探索去损害人类的正义、伦理和尊严。在教学中,带着社会责任感,像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那样去思考某学科可能带来的福祉和危害,正是深度教学所强调的。

 

朴素地说,这是教学的教育性,即培养能够创造美好未来、创造良好生活的人,即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正是深度学习的任务与目的。

 

总之,正确理解深度学习,要从深度学习的性质、内容、过程以及任务与目的方面去理解,要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意义上去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深度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历史上一切优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凝练、提升,是良好教学的理想形态。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郑州未来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有删改),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