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上《松鼠》文本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2024/1/10 16:55:45  阅读:31 发布者:

文本解读

在大多数人眼里,松鼠似乎天生是可爱的小动物;我们阅读《松鼠》一文,感觉布封笔下的松鼠果然亦是极其可爱的。但是,文字中的松鼠可不可爱,并不与自然中的松鼠给人的感觉可不可爱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下面的两段文字。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它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它善于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读过两段文字,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一段文字中的松鼠怎么也看不出可爱来,第二段文字中的松鼠的确“很讨人喜欢”。同样是松鼠,同样是自然界中的松鼠,为什么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的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段文字中的松鼠属概念中的松鼠,那是一段知识性说明文;第二段文字中的松鼠属“观念”中的松鼠,是一段文艺性说明文。知识性说明文讲究描述的客观,避免文采和情感的介入;文艺性说明文也以客观描述为基础,但它讲究文采,可以追求个性化的叙述风格,在描述中展现叙述主体的好恶等倾向性情感。

布封是一名博物学家,同时是一名作家。他的《自然史》正是因其文笔优美而著称于世的。《松鼠》一文,以优美的文笔来描述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作者眼中漂亮、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的活生生的松鼠,而不是概念化的松鼠,所以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

文中情感色彩鲜明的词句比比皆是。第一自然段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用词造句毫不掩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落笔即写道:“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漂亮”与否,可能因人而异,在作者眼里,松鼠的样子就是那么美。到底怎样“漂亮”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玲珑、美丽”等等一系列饱含欣赏之情的褒义词连用,加上富有表现力的简短句式,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了“格外漂亮”的松鼠形象,仿佛这漂亮的松鼠随着文字走到了眼前。“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单独来看,这句话不过就是告诉我们松鼠的“饮食习惯”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以首句的“乖巧、驯良”作为情感基调的参照,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虽然............”的用意了,作者其实是在强调松鼠“不是肉食动物”,以证明、突出松鼠的“乖巧、驯良”。经作者以文字如此倾情演绎,谁还会怀疑松鼠“很讨人喜欢”呢?作者自己觉得松鼠“漂亮”,“很讨人喜欢”,便要通过他的文字让读者也产生共鸣,布封做到了,而且做得很自然。

一般而言,介绍动物的说明文,在行文结构上基本都是按照人们认识、了解事物的思维习惯来安排的。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先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再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最后简单介绍松鼠的繁殖特点。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虽然都是比较客观的描述,但语言的“文艺性”是十分鲜明的。短句的大量使用增强了表现力,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如“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在介绍内容的选择上,作者侧重于松鼠活动时的动态描写,呈现出的是充满活力的、活泼机敏的松鼠形象,使得松鼠更加可爱了。同时,因为在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时,作者不吝笔墨突出了松鼠的可爱样子,再读松鼠的生活习性,自然而然地,受“第一印象”的心理暗示,哪怕此时不在语言上下功夫,松鼠的一举一动也都可爱起来,都“很讨人喜欢”了。这种自然契合阅读心理的、大巧无痕的叙述结构,自然而然成为了文本特色之一。

作为一篇说明文,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仍然要注重表述的准确性、严谨性。这在文本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例如,“他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句中“好像”一词的运用正是追求准确,态度严谨的表现。因为不能确定,只是猜想,所以用了“好像”一词。再如,“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为什么要在句首加上“有人说”三个字呢?因为作者没有亲眼见过这种情况,就不能妄加肯定,只是听人这么说过,就老老实实地写道“有人说”。这样严谨的表述文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

总之,《松鼠》一文集中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丰富学生文体体验的好文本。优美的语言将小松鼠的可爱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甚至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例子”。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2. 通过对比,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2.通过对比,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

】同学们,这种动物叫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指名说。

3.简单评议:他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

4.简介作者,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松鼠的

导入,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1.按要求(PPT出示)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梳理有关松鼠的信息,再集体交流,了解松鼠的特点,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交流:从作者的介绍中,你知道了关于松鼠的哪些信息。

1)松鼠的样子。

它的样子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中发现的?

对比《中国大百科全书》节选,了解说明文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指导朗读。

2)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关于松鼠活动的信息有哪些?从哪些词语能看出?

从这些介绍中,你觉得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3)松鼠避险、储粮、寻粮。

遇到危险的时候,松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松鼠怎样储粮、寻粮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4)松鼠搭窝。

松鼠怎样搭窝的?抓住松鼠的动作和“先……再……然后”感受松鼠的聪明能干以及叙述的条理性。

5)松鼠的繁殖、换毛。

3.回顾作者是怎么介绍松鼠的,试着跟旁边的小伙伴介绍一下松鼠。

三、通过对比,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1.与《太阳》对比,感受《太阳》一课语言的平实、《松鼠》一课语言的活泼。

2.对比《中国大百科全书》节选,感受本课语言的生动、《大百科》语言的简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四.改写《白鹭》第2-5自然段。

1. 出示《白鹭》第2-5自然段,明确改写要求。

2. 学生改写。

3. 交流。

【设计意图:改写片段环节,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知识的加以运用,更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