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小学如何开展“共读活动”?——以《备课专业化》共读活动为例

2023/9/4 14:22:08  阅读:44 发布者:

说起读书活动,自己当年在中小学做教科研主任的时候也组织过,但感觉效果一般般。去年,偶然发现有学校在读《备课专业化》的时候搞“共读活动”,最早是由山东滨州、潍坊等地的几所学校开展共读这本书的活动,后来逐渐推广,也有区县打算跟进。看来,确实需要对共读活动进行思考,对过去自己搞的教师读书活动做个反思。在中小学开展教师的专业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升级版,“教师共读活动”又有什么价值?怎么开展?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以各地开展《备课专业化》共读活动的经验为基础,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小结,供大家参考。(读书,要有问题,只是读懂远远不够 | 读书活动札记、如何通过读《备课专业化》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读书)

01

“共读”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共读?所谓共,就是指一个备课组或教研组、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起读一本书,最基本的单元往往是一个教研组或者一个备课组。这个时候,共读者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研究型组织。大家以“共读一本书”为载体,一起研究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逐渐会形成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乃至信仰,这是建构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根基。共读至少表现为两种形态:活动、组织。活动形态,指的是一个过程性的事件,一个区域、学校教研组或者几个人开始共读一本专业书籍,从这个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这个历时性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共读活动。所谓共读的组织形态,是说共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组织,在共读的活动当中,大家有了共同的认识、形成了共同理念,共读活动就实现了某种组织的功能。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共读活动的深层价值。

谁来读?共读是教师的阅读,是中小学老师开展共读活动,读书的主体当然是教师。这个主体不能忽视的是业务管理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业务管理者的领读、指导、推动,普通教师的共读效果也会打折。

读什么书?即什么书需要共读?这里的“读”指的是专业阅读,不是日常意义上的休闲阅读。读的书要是专业的书,这些书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也可以是教学技能类的专业书籍。如研究备课,可以共读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备课专业化》,研究听评课可以共读《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研究课堂教学可以读崔允漷《有效教学》等。不建议共读那些经验总结的书,如《**工作漫谈》《我如何教**》之类的书籍——“漫谈”一词暴露了作者思维的“漫无边际”,缺少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我如何做……”一般是未经理论审视和提炼的个体经验,这些都还没有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公共知识,就不能拿来共读。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书里的东西是不是经过了若干年、多所学校的实验,缺乏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的书不能轻易推荐给教师共读。教师自己去读,是另外一回事。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要选择那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书籍。理论性太强,普通教师读起来有困难;只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却没有理论性的东西,就存在缺少理论审视的可能。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同样,可不可以说:“未经理论省察的经验类书籍不值得读”?

02

为什么要“共读”

可以从区域教研机构、学校、教师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说明共读的原因。

首先,对于基层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院这些地方教学研究机构来讲,开展共读活动有助于提升业务指导能力,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地方基层教研机构要指导学校和老师开展教学研究,“打铁先要自身硬”,自己首先要学习、充电,否则很难成为老师的老师,无法履行指导之责。教研员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不能缺少的一个基础性方式就是专业阅读。基层教研员由于种种客观主管因素,读专业书籍也存在不少困难,同样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分享交流这样的共读活动。

深究,作为专业组织的教研机构,全体共读一本专业书,远远比泛泛的读许多本书更能聚焦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的老师和我交流的时候,说自己读了几十本几百本书,但是他的研究能力依然不容乐观,因为这种读往往是“散光的”,没有聚焦在某一小领域、问题,缺乏深度。有些部门几年下来推荐了很多书给教研员、学校和老师,但这些书起到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小的,其中的原因既在于这些书好不好,更在于有没有集中的选一两本书开展共读,集中解决一些根本性、共性问题。例如,都知道备课经验主义泛滥、效果差,都知道集体备课开展难,这些现象严重伤害课堂质量的根基,那么,有没有集中研究呢?还有,读书的方式顺其自然,甚至是放任自流,远没有组织起来共读一本书的效果更好。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要促进学校发展,首先要依赖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要有知识技能的提升,知识结构优化的必然离不开专业阅读。

普通的阅读,泛泛的休闲阅读,或者说没有实效的阅读都是没有价值的。很多学校组织了教师读书活动,往往收效甚微。活动也搞了,氛围也有了,但效果未不理想。为什么?原因之一是选书不当,不听专业意见随便选一本书,比方说像某某“名师”写的什么书,某某名师的什么经验,很难起到专业引领的价值,因为再好的经验都需要经由理论论证,才能去伪存真,具备专业性;经由理论“提纯”,才可能脱离个体情境、超越经验而具有普遍性,才有可能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知识。原因之二就是读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大家一起读,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大家读的时间是一样的,缺乏专业的组织,都在各自读。

学校层面组织共读活动,一定要选择针对老师的问题和弱点,针对教学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我们目前教学当中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无非就是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而课堂质量的改进问题往往又必须源于它的日常教学设计、备课的问题;要提升前面课堂和备课的问题,又必须要提升它的课堂研究,同时关于听评课的专业研究也要读。如果在职教师共读的还是类似《给青年教师的N条建议》之类的书,既没有聚焦现实问题,也没有实质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起不到共读的效果。这些书还是适合自己读。

所以选择专业书籍组织共读,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二选择,好组织、成本低。老师不读书、不学习,缺乏理论滋养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老师有了一定的实践,找一个时间静下心来进行共读,实际上是一种专业反思;在反思当中,一个共读组织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相互质疑,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而学习需要交流分享探讨。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讲,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道理很简单。教师的学习尤其如此,需要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共同研讨。一个人可能很难读懂,一个团队就可以互帮互学,提高效能。教师阅读不能脱离工作情境,需要基于自己的经验情境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共读就非常必要。

从中小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日常工作往往比较繁忙,专业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质量也比较低。越是如此,越需要组织起来进行共读。教师共读可以通过沙龙、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校应给予必要的空间、时间、资金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发展,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责任。因此,教师共读不能只靠自觉性,要有一定的行政推动。

03

怎么开展“共读活动”

开展共读,需要有组织、有制度、有任务、有活动、有评估和激励。能做到这5有”,共读活动的质量就有保障。

首先,有组织。无论是一个区域或者一所学校,在开展共读活动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组织,主要目的有二: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如果是教研室组织整个区县的共读活动,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读书组织。学校层面更要成立一个读书组织,往往是需要校长或者业务校长来挂帅,教科研主任业务执行和实施。没有组织,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躯壳,灵魂和精神是没有办法去附着的。

第二,有制度。开展一学期或者一个月的共读活动,需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对前面组织目的的进一步落实,保障整个共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制度一般来说要定的比较简约实用。

第三,有任务。这个任务对于所有参与共读活动的成员来说要相对具体,某一个阶段读到什么程度、要完成什么任务。专业阅读,不能只靠教师的自觉性和兴趣,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有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读一本专业书。这样对于学校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人给了任务,就有了压力,也会产生动力。任务完成了,他的能力也就得到提升了。没有任务的员工永远得不到发展,没有战斗任务的士兵不可能成为战斗英雄;老师也是一样的,没有艰巨的任务,就没有卓越的教师。

第四,有活动。活动可以是不同层面的展示分享、交流活动。活动主体一定是教师,让教师在活动当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交流自己的感受,增强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当然这并不排除干部带头、教研员带头,业务管理者带头领读,效果更好。

第五,有评估和激励。有一位校长说的好,老师不是看你号召什么,而是看你评估什么。对于读书活动,这句话尤其适合。对于相当多的教师来说,你发100本书、号召一万次读书,可能都不如下一次考核任务更有效。有的人有专业自觉和发展动力,但有的人就需要唤醒、帮助和督促。还是那句话,老师是学校的老师,学校有责任、权力和义务督促他学习。当然,老师这个群体需要通过考核评估给压力,更需要给鼓励,通过给予不同形式的物质与精神的激励,给参与者肯定。

这样5个方面,共读活动形成一个闭环,有质量保证。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