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考衔接 古文阅读 武王非圣人

2023/9/4 10:29:20  阅读:86 发布者:

教考衔接是指考的要以教的为依托,考的要和教的有关系,教考具有一致性。在高考试题中,信息类文本阅读和古文阅读是两道可以冲满分的试题,值得高三学生花点时间用心琢磨。精选好题,值得下手。反复锤炼读懂文章提炼信息的本领,反复巩固语言积累与提升语言建构水平,反复琢磨命题意图及拟写答案的规范要求,是提高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 故不敢, 然数致意焉, 曰:“大哉,慈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君也。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 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 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而以兵取之, 可乎?苟文若, 圣人之徒也, 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 神器自至, 将不得已而受之, 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鬼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 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

文本二:

《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 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 明言伊相汤伐桀, 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 武王胜商杀纣, 各蔽以一语, 所谓六艺折衷, 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

A.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B.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C.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D.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 致意, 指表达自己的用意, 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B. 神器,指帝位,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义相同。

C.死,指为此而死,与《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用法相同。

面行将指即将、将要,其中的“行”与“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A. 苏轼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纣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讨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称许尧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态度不同。

B. 苏轼认为优秀的史官写史书会根据历史如实记录, 文王会被记录为凭借德行让诸侯归心而行天子职事,武王会被记录为以臣弑君而称王。

C. 苏轼通过例举荀文若辅佐曹操一事, 赞许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样以仁义得天下的理想信念, 批评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谋反称王的行为。

D. 苏轼认为弃疾自缢之举符合孝道,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会为父报仇,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忽也!”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14. 文本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3)

         

()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20)

10.(3)C

11.(3)D

12. (3) D

13.(8)

(1)(4)“那么还去侍奉楚王吗?”他回答:“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译对大意给3分,“然则”译对给1分。

例如 ) (生分) 伯夷、叔齐不吃周粟,可是孔子称赞了他们, 这等于狠狠地责备了周武王。

译对大意给3)“甚”译对给 1分。

14.(3)

(第一问)因为那一段话中苏轼对商汤、武王的评价各有褒贬,十分中肯。(第二问)体现了洪迈辩证折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观。

答对第一问给2分, 答对第二问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过去,孔子其实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 只是后来顾及到自己也是殷朝子孙而且又是周代的臣民,所以才不敢直言, 但是多次表达出了这个意思, 他说:“伟大啊!尧、舜的德行崇高伟大啊!”他不满于汤、武时代也就极其明显了。可是到了孟轲便开始悖乱颠覆这一说法, 他说:“我只听说武王杀死了那个暴君纣王, 从没有听说过他弑杀了自己的君主。”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各路诸侯无需召唤就自行前来拜谒进贡, 因此才得以承受天命而称王天下来行使天子的职事,所以周朝的称王与不称王, 跟商纣的存亡没有关系。假使周文王还在, 一定不会去讨伐商纣。以发动战争来夺取王位,可以这样做吗?荀文若, 是圣人之类的智者, 他认为除了曹操没人能平定天下, 所以站出来辅佐曹操。他所为曹操谋划的计策,都是成就王业的大事,荀或难道教授曹操造反了吗?用仁义之道来拯救天下, 天下平定了以后, 王位自然就到来了,届时不得不接受它,不到来就不去索取, 这才是周文王的道义,荀彧的仁心。到后来曹操蓄意谋求天子九锡大礼之时,荀彧以死抗拒。杀了做父亲的, 再封他的儿子为诸侯,这个儿子不是人也就算了, 假使他的儿子真的还是人, 那么必然会为此而死。楚国人准备杀死令尹子南, 当时子南的儿子弃疾是一个为楚王驾车的御士,楚王哭泣着告诉了他这件事。子南被杀死以后,他

的家臣问弃疾说:“你会出走吗?”弃疾回答:“我参与了杀我父亲,我还能走到哪里去呢?”家臣又问:“那么还去侍奉楚王吗?”他回答:“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于是就上吊而死了。而武王亲自高举黄钺诛讨商纣王,假使纣王之子武庚接受了封侯而不叛乱, 难道他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会兴兵叛乱,这是不必等待智者说出来就明白的道理。武王的封侯之举,大概也是有所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诛杀了他们的君王, 夺取了他们的国家, 诸侯当中必然会有不服的,所以才封赏武庚, 以此来安慰他们, 这难道不是周武王的本意吗? 因此说:周武王并不是圣人啊。

文本二:

《东坡志林》里讲:“武王不能算是圣人,过去孔子也是责备商汤和武王的。伯夷、叔齐不吃周粟,可是孔子称赞了他们,这等于狠狠地责备了周武王。直到孟子的书里,才把这种看法混乱颠倒过来。假如当时有比较好的史官,周兵大战殷纣王于牧野的事情, 一定会记成周武王弑君。商汤、武王都是仁德的人,也必然会依据法规接受弑君犯上的恶名。”这一段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议论。但是我考察了孔子给《书经》写的序言,明确地说过,伊尹做成汤的丞相起兵征伐夏桀,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武王征伐殷商, 武王获胜而杀纣王, 各给他们一句有好有坏的评语,这就是六艺里讲的折中方法, 这样便不需要什么良史重新去评写历史了。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