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2023/9/1 17:46:26  阅读:40 发布者: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题目与内容的对应关系。

 2.、通过品味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探究“清”字的妙处。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品味环境、景物的描写,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品味“乐”景与“清”境透露出的作者的感情变化。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书下注释,查字典,大体读懂课文,能熟练朗读,尝试背诵全文。

2、思考题目与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石潭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表达作者情绪的词有几个?

4、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字概括全文特点,你找的是哪个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一)检查字词。

实词 :清、佁然、去、邃。

虚词 :以、其、为等。

(二)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视情况,可立刻解答,也可在讲析课文时解答。

二、朗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再反复朗读、体会。

(二)学生齐读课文。

 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可能是快乐、忧伤,学生根据个人理解作答。)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章

(一)解决文字层面的问题。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对重点词语做点拨。

 2、 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意义。

水尤清冽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斗折 翕忽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说明 :以上词语不是集中认读、解释,而是在诵读过程中伴随欣赏解析进行,使认读、解释词语成为欣赏、解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欣赏解析,概括每段段意。

 1. 学生齐读、朗读第一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行文的曲折处首先表现为 :未见潭,先闻水声 ;因水声“如鸣珮环”而“心乐之”,于是闻声觅水,伐竹见潭,而对潭的总体印象是“水尤清冽”,这是全文的“前眼”。“全石以为底”道出了“石”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卷石底以出”,坻、屿、嵁、岩都落实了题目中的一个“石”字。小石潭的“石”,不是“泥沙”,这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而那些“青树翠蔓”能够存水、滤水,也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下见小潭”“全石以为底”揭示出文题中的“小”“石”“潭”三个字,也集中点出潭的最大特点“水尤清冽”,“清冽”二字最为传神。

明确 :本段段意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2. 学生朗读、教师范读第二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潭中的鱼历历可数,可见潭水之清 ;阳光照彻,鱼影下投,也是说潭水之清 ;鱼之或动或静,或来或往,也是说潭水之清。由此作者推想“鱼之乐”,颇似庄周的“濠梁之鱼”。

 明确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表面上是写鱼,实则写潭水之清,照应一个“潭”字,而潭的特点是一个“清”字,所以说都是在围绕“前眼”;这里的“鱼之乐”又照应了第一段闻水声时的“心乐之(即心之乐)”。本段通过写小石潭中的鱼历历可数等内容,侧面描写潭水之清。

3. 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作者由东向西而行,在潭上向西南而望,缘流溯源,眼光也由近及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汇入小石潭的水流。水往低处流,注入小石潭的水当然都是从高处来的。因为山高树遮,水的走向、走势很复杂,所以不能穷尽水源。

明确 :本段写作者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其写作手法也是在照应“前眼”,侧面描写潭水之清。

 小结 :以上三段,从发现小石潭到对清澈潭水的描写,再到望中探源而不得,都是围绕小石潭本身着墨。

4.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第四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文章接下来描写小石潭周边的环境。一番行走观赏,不亦乐乎。向着西南方向探寻源头不得,坐下来环视四周,这才发现,“四面竹树环合”,除了作者等一行人,再无别人,此时不由得想起了宦海浮沉。或许因为环境的寂寥使作者联想起贬谪永州的寂寥,越发感到这里充满了凄楚忧伤。于是概括为“以其境过清”,点出了“后眼”。这样凄清的环境“不可久居”,所以记下了行程便离开了。这句“乃记之而去”又坐实了一个“记”字。

明确 :本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写作手法是点出“后眼”,落实“记”字。

小结 :通过上述学习,“小石潭记”四个字都得到落实,而重点写的“潭”“水尤清冽”作为“前眼”得到充分落实 ;作为“其境过清”的由环境而映衬心情的“后眼”也顺势点出,且点到为止,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5. 教师范读第五段,交代写作意图。

明确 :本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说明 :以上步骤结合课文诵读和欣赏进行,归纳要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并要配合动态生成的板书。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思维上的停滞,属正常的情况,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三)加深认识文题与内容的关系。

 1、古人写文章往往很重视内容与题目的照应,或者说,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脉络提示。《小石潭记》便是如此,前面已分析了,行文有“前后眼”,这是本文十分独特的地方。先说“小”。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写的“永州八记”中,多篇题目中都有“小”,例如 :第三篇《钴钅鉧 潭西小丘记》,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第八篇《小石城山记》。永州不大,其景亦小。通行版本中在“小石潭”前有“至小丘西”四字,道出了与第三篇《钴潭西小丘记》的连续性。

(说明 :这些知识既可以加深体认《小石潭记》的“小”,又能帮助了解“永州八记”相关知识,为课后拓展阅读提供可能。)

 2、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文题照应。

 朗读指导 :教师在突出课文题目的字眼处叫停,并借助板书帮助学生体会。

示例 :背诵到“下见小潭”时叫停,对应课文结构板书,相应位置板书“小潭”二字,在“小”与“潭”之间空出一格 ;背诵到“全石以为底”叫停,在“小”“潭”之间板书“石”字;背诵到“乃记之而去”叫停,板书“记”字,至此《小石潭记》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说明 :反复强调文题与内容的关系,目的有二 :一是加深对课文结构的认识,这是阅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二是为了回应文本,即把阅读所得用于自己的写作,为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提供策略。)

 四、布置作业 以下作业选一个完成

 1、写一个场面或一个故事。尝试将《小石潭记》的“文题统摄内容,内容紧扣文题”的特点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自选《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文章阅读,加深对柳宗元所写的“记”的认识。

作者|张玉新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202101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