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赵志伟︱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

2023/8/16 16:26:36  阅读:30 发布者: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谈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学生观。主要从中国传统和国外两方面汲取资源,以最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一线教师的专业进修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角色,调和能力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也是实施新课标的主要力量。吕叔湘先生说过:“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这个判断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因此,要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就不能不从教师自身抓起。

一、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所谓“正确的教学观”,就是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学习和教学的观念有一个符合客观的判断,对传统的学习和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之得失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基本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这看起来似乎不是问题,其实不然。近三十年来一线语文教师经常被各种各样的新教学理念搞得很混乱,无所适从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判断。

新课标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除了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教育过程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这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教学观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做到这五个“者”,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务虚,在行动上务实。务虚,就是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所谓“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不等于抛弃一切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经验,恰恰相反,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时候,应该从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改革绝不是另起炉灶,只是引进一些新概念、新名词,甚至只是给一些教学实验贴上标签,贩卖“万灵药”。[1]改革应该是一个“扬弃”过程,不应不断提出一些新概念、新名词,把人搞得眼花缭乱,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法国哲学家梅特里曾经说过:“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者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2

例如,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体现在“教”学生“学”,还是体现在“如何教”上?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实际上这二十几年来,尤其近年来是有偏差的,许多做法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

笔者观察到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情况:第一,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中学的许多名师和一部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学教师,这几年热心参与语文新课改,他们对整本书阅读、如何上好语文课等,不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而且还上了许多示范课,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这些做法大多数落实在教师“如何教”上,而且是那种对于文学作品条分缕析深文周纳式的分析。比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学生是不是有时间、有能力像专家那样理解作品,考虑问题?这样的教法是不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母语学习是不是应该这样学?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好好回答这些问题,一线教师就会陷入困境。第二,近年来,每年有许多不同级别的教育机构(或其他机构)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上课比赛,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观摩课”“磨课”“代表课”“做课”等名词应运而生。得奖的都是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课是在很多专家指导下经过多次“精心打磨”而成的,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究竟能不能普遍推广,是有疑问的。不是说这些课不好,而是这些课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理由有二:一方面,教师上课不是演员演戏,把教室当舞台,教师成为主角,则学生自然成为配角,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课内外主动学习,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师上好一堂观摩课。教育中有三个要素: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学习者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这不但因为人比过程或情境更为重要,而且主要因为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3]貌似热闹的课堂,只有教师在那里表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教学”。

笔者认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关。什么是正确的教学观?简言之,以学生为本,“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实际上,无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还是近现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落实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上,从孔子、孟子到思孟学派的《学记》,直到宋以后的蒙学教学理论,大多数教育家更关注的是学生之学,而不是教师之教。

二、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学习出发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主动学习、被动学习等。它们可以分成对应的三组,这三组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作用。

1. 三组不同的学习方式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实际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它用。”[4]例如,语文教师讲解李白的一首诗或韩愈的一篇文,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理解教师所讲的一切,然后把它们与过去学过的唐代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学习的优点是效率高、省时间,学生只要能够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把它们记住就可以了。中国传统蒙学采用的基本上就是接受学习方式。但是,它的缺点是往往较少关注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导致机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换言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5]。在美国提出“发现学习”的是布鲁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学习”风靡世界,也传到了中国。需要注意的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实验主要是在数理学科进行的,对于语言学习成效究竟怎样,没有相关的实验报告。根据其原理,国内学者也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到语文学科,笔者就写过相关论文。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发现学习”除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阶段以外,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关于宋词的书籍,了解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点,或者去读有关唐五代词发展情况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苏词等。发现学习是学习中的“再发现”,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定理”“公式”等。

2)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凡是对不理解的学习材料进行强行记忆的学习方式就是“机械学习”。例如,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背诵《弟子规》《千字文》等,他们虽然背诵了,但是并没有理解文句的意思;再如,学生能够记住乘法口诀表,形成机械的联想,但是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许多人背诵外文单词、电话号码、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往往采用这种方法。按中国传统的说法,这就是“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它是在运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例如,学一首唐诗或宋词,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记忆。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一种“意义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应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6]因此,“意义学习”也称为“意义接受学习”,它既不同于机械学习,也不同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对自己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7

它要求将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同业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加以整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桐城派”姚鼐的一篇古文,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先回忆初中时学过的《登泰山记》,复习相关的知识,然后延伸到方苞、刘大櫆的作品,这样就可以扩大学习范围,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义学习在掌握材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以及速度等方面均优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虽有别于理解学习,但无论在哪一种学习中都有重要作用。”[8]任何学习不可能缺少机械记忆的参与。因此,动辄批评语文学习中的背诵记忆是“死记硬背”,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原理。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调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即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关于“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研究,现代心理学也有不少实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被动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者自己不一定有学习的心向,只是出于某种原因学习,例如为了高考、中考被迫做大量的练习题;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为了使父母高兴去学书法或者学钢琴等,一句话——“要我学”。因此,被动学习的动机水平低。相反,主动学习就是“我要学”,这种学习动机水平比较高,可能是兴趣使然,也可能是为了实现一个长远的目标。就语文学习来说,仅仅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做的事,就是被动学习。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去读《红楼梦》,学生本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去读,这就是被动学习。再如,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把教师整理的二百个文言“实词”“虚词”的例句一一抄下来、背出来,这就是被动学习。相反,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红楼梦》,去查阅相关资料,就是主动学习;如果学生能够把以前做过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练习题整理一遍,挑出那些理解有误的词和句子,重新编成“错题集”进行复习,那么这也是主动学习,而且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 四种不同的学习环境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早在20世纪80年代,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三主四式”教学模式,一时影响很大。但是,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许多教师其实不甚了了,尤其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影响,所有学习都以试题形式为训练风向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除了前面说到的几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还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教学环境”,因为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学习理论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现代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改变学习机会。”[9

所谓“改变学习机会”,就是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环境设计”,给学生提供帮助。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然后制订学习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国家研究院学习科学开发委员会约翰·布兰思福特等人的研究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学习环境”:

1)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者中心环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心向”,而且从小时候开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知识”,但是他们却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激活所学知识。“学习者中心环境”所要做的就是试图帮助学生把他们先前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兴趣爱好、动机水平等。例如,高一语文教师接收一个新班级,如果要营造学习者中心环境,就要做许多工作,而不是仅仅来一次“模拟考试”那么简单。尤其现在的中考成绩普遍都非常高,往往缺乏测评效度。换言之,营造学习者中心环境,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习方式。单向传导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宜的。例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有“诸子百家”内容单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个学习内容与学生过去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了解各个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概念是不是理解、有没有兴趣,而不是简单地串讲课文,宣讲哲学史。

2)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环境”主要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教科书代表国家意志,学好教科书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教学应该聚焦于帮助学生使用当前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教科书。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掌握课程内容是最重要的事,强调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营造这种学习环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教科书,而不是让学生获得许多互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面临的挑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而不是促使学生获得彼此不相联系的事实和技能。”[10]以语文为例,教师需要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因此所有关于读写的知识都要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安排,问题是语文学习并不只是掌握知识,它的难点在于培养技能;仅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并不够,教师可以把知识教给学生,却无法把读写的技能“交给”学生。

3)评价支持学习

这是根据物理“反馈”原理来看教学环境设计。“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11]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通常老师需要至少一周以后才能讲评,而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一般很难做到。关于阅读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一直要到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时,才能获得反馈。在教育评价上,这属于“终结性评价”。而“评价支持学习”,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希望通过利用“形成性评价”给学生以及时反馈,依靠这种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在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提高思维和理解的质量。实际上,我们常常能从一些观摩课、公开课的名师那里获得启发,他们总是给予一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及时反馈”,只不过这些反馈只有少部分学生获得。

4)共同体中心环境

这是第四种环境设计,是指学生、教师、家庭乃至社区、学校共同分享同样的学习标准,使学生的学习有价值更高的目标。有了共同标准,可以“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12]。因为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比起在其他环境度过的时间相对要少,所以提出“共同体中心环境”。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过程中存在三种“变量”:能力倾向变量、支持变量、过程变量,它们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13]而所谓的“支持变量”实际就是指学校、社区、家庭背景、影视资源等,它对于语文学习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学科。因为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广告、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家庭藏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研究这些“变量”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所谓“共同体中心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对于这个因素加以重视。学习语文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把学生关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学习“国学”、培养“绅士”“淑女”的做法是殊为可笑的。

三、树立正确教学观的意义

重新梳理一下上述三组不同的学习方式是想说明,近年来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有人觉得过去叶圣陶、朱自清等老辈语文教育家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了,他们急于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或著书立说,或在重要刊物上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好像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万灵药”,然而结果却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越来越混乱。有些提法和做法究竟是否符合教育心理学原则,是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是大有可疑的。介绍上述四种不同的学习环境设计,是为了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与自己的行动规划,而不是盲目听从“专家”的指令。因为不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专家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提法,教师如果跟在专家后面,则如“夸父逐日”般忙乱,也总是跟不上趟,所以一线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加拿大学者维奥拉托在1989年发表的《给未来的一些处方》中这样说:“教育与心理学中的万灵药贩子抓住某个新概念或发现,就好似发现了最终真理。开放学校、教学机器、幻灯片、投影机、儿童中心教室、发现学习、规范性教学以及新近出现的微机,都是我们熟悉的万灵药的例子。在这些叫卖万灵药的人中,大多还是有些货色的,他们把一般的教育系统与具体的教师协会当作是随时可开发的巨大而又丰富的源泉。”[14]近三十多年来,教育界的这种“万灵药”层出不穷,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越来越差,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考作文或者网络流行的文章来看,不仅学生文理不通十分常见,教师文理不通的也有不少。体制内的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许多人都在指责语文教育,这反倒让一些校外的办学机构有机可乘,被禁以后,各类打着“国学”旗号的辅导班依然活跃,语文教育一片乱象。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中小学没有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根本原因,而这又缘于教师教学思想或方法的混乱。其实,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文革”时期,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一代人已经在语文教育和教学方面建立了一套可以学习应用的理论与经验体系。我们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语言教学、阅读教育等各方面的理论。因此,有必要将一些传统教学上的基本概念梳理一下,提倡语文教师返璞归真教语文。正像维奥拉托所说的:“应把万灵药贩子从教育中清除出去。一个明达的、富有批判性与怀疑性的教育机构,要清除有损教育的形形色色的贩子。因此,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要尽量少受时尚、风气和广告宣传的影响。”[15]只有廓清了各种模糊认识,我们才能正视问题,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14][15]瞿葆奎. 国际教育展望[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4324328.

2]梅特里. 人是机器[M. 顾寿观,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3]林格伦. 课堂教育心理学[M. 章志光,等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9.

4][5][7]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221222.

6]林崇德. 心理学大辞典(下卷)[Z.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5.

8]杨清. 简明心理学辞典[Z.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101.

9][10][11][12]约翰·D. 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 程可拉,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66.

13]加涅,布里格斯,韦杰. 教学设计原理[M. 皮连生,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5.

(赵志伟: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11(上半月)]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