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分类训练:责任担当类

2023/8/16 9:07:05  阅读:38 发布者: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

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人们印象中 ,升旗手总能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将巨型国旗完美地展开。但也许人们不知道,为了让国旗以最完美的姿态升起,升旗手要手托10斤重的哑铃,每天练习展旗动作300次以上。升旗手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所展现出的奋斗姿态和奋斗韧劲令人动容。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十多年前,革命志士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中坚定地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先辈的梦想已成现实,中华盛世如其所愿。据近期一项对新时代青年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乡村振兴、太空出差、和谐共生、青年就业、精神内耗、新赛道、烟火气、国潮热、卡脖子。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为复兴中学“青春有为,强国有我”主题活动写一篇演讲稿,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说中国文字的典籍。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202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形容词中选择一个,以“说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为“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一百六十万公里公路、约十六万公里铁路、三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材料三:2022年,中国共产党的20大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振奋,也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复兴路,苦难铸辉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气象万千、前景光明。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以“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争做‘自找苦吃’的好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6.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材料二:

1949年离开西柏坡进驻北京之际,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想要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需要以“进京赶考”的心态保持头脑清醒。

材料三: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习近平“二十大报告”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都是答卷人。“赶考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同样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有在滚滚波涛中绽放的可能。生逢其时,寻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小梨妹”张敏毅然回到有“中国酥梨之乡”之称的家乡,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带领乡亲深耕梨产业,帮助梨农脱贫致富;青年教师杜建伟,从享誉国际赛场到扎根三尺讲台,由高塔转型为人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接引校企合作,助力人才培养;“纺织女工”王晓菲潜心纺织一线,在“大国工匠”时代召唤下,经过长期研究、试验,创造出的“紧密纺绕皮辊斜接头操作法”,以匠心编织中国纺织名片……

中国“奋斗号”青春专列即将入站,生逢其时,你将去哪里,做什么。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94910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9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499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时寄语青年:“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材料二李白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孙中山先生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父辈”到“我辈”,青年一代该以何种姿态走在新征程上?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回答“‘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之间’你会如何选择”这一问题时,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表示:“请一定要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阐释其大意,还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二段用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的事例引出“永远保持奋斗姿态和韧劲”的内涵。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永远保持奋斗韧劲,自强不息,永不言弃,一往无前,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 青少年应自强不息。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安逸时,思危机,于无声处当自强。二、跌倒时,念自强,任尔东西南北风。三、进取时,握自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立意:

1.永远保持奋斗的姿态。

2.不懈奋斗才能书写成功。

3.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例文:

五洲激荡风雷起,新赛道上书新章

诚如方志敏前辈所言:“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归往昔,如他一般的革命志士,用生命换来珍贵的火种,用热血浇灌萌发,建立了崭新的中国。而今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用中国故事书写着盛世的辉煌。不同以往的是,今日之中国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赛道上,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大展身手。我们既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机遇,亦面临“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诸多挑战。

不过您请放心,变化的时代,不变的中国人,变化的中国故事,不变的中国精神。站在这块历经风云变幻的土地上,我们正在以全新的中国故事,积聚前行的力量。您或知,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为了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甘做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直到93岁,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您或知新时代愚公毛相林立志带领村民修路走出“天坑村”,历时7年, 腰系吊绳,用钢钎、大锤在绝壁上凿出8000米长的“天路”;您或知2021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感觉良好”响彻星空。中国航天不断探索星辰大海,这是最浪漫的中国故事。没错,中国故事仍然是这么鲜活生动,记录着我们中国在新赛道上前每一个崭新的步伐。

当然,前行的步伐有偶有疑虑和踌躇,偶有失望和叹息。没有一往无前的赛道,更没有一蹴而成的事业。正是在和挑战较量的过程中,中国形象才愈加鲜明,中国底色才更显浓郁,中国故事彰显的是“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从容不迫 ,亦是“千磨万击还艰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炽烈忠诚,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如一。我们不惧怕决困难和负面情绪,而是直面风浪,奋勇而行。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我们不逃避问题,而是解决问题。黄金时代孕育于每一个今年的勇毅前行,每一个今天的脚踏实地。

那些同您一样的革命烈士为我们埋下了珍贵的火种,用热血浇灌萌发,一代又一代中国建设者,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在今天,它开出了花朵,结出了硕果。我们的现在,正是您心中所想所盼,我们所享的这盛世繁华,正如您心中所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请前辈放心,我们时代青年必将不负盛世,不负未来!我们愿以身效先辈,赓续革命精神,接力奋斗的火炬,续写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让中国在新时代新赛道上大步向前!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面提到革命志士方志敏对未来新中国的展望: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后面给考生提供十个关键词。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青春有为,强国有我”主题主题的演讲稿。

十个关键词涉及以下领域,一是呈现中国世界形象,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等;二是科技发展,如太空出差、新赛道、卡脖子等;三是自然环境,如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是时代成就,如新赛道、乡村振兴、太空出差等;四是传承与创新化,如国潮热;五是社会民生,如烟火气、乡村振兴等。

关键词的选择并构建关联是写作的关键,构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有两个向度,一是用一个观点统领两三个关键词,即两三个关键词能够共同阐释一个观点,二是两三个关键词之间构成因果或条件关系。如选择“太空出差”“新赛道”“卡脖子”三个关键词,可谈“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三个关键词之间可以构建两层关联,一是“太空出差”“新赛道”之间可以构建一种阐释关系,即以“太空出差”阐释中国科技在“新赛道”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太空出差”“新赛道”与“卡脖子”之间构成对照关系,以“卡脖子”来谈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表达自己继承先烈遗志,攻克科技发展难题的信心决心。或者由“中国式现代化”“太空出差”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中国故事”(或“乡村振兴”) 论及和而不同的智慧中国、发展中国;由“烟火气”“国潮热”说说国泰民丰的中国;还可以进行“主题式”的组合,如将“新赛道”与“卡脖子”相联系,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体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等。

行文思路上,围绕核心问题“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清晰地呈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写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特点。可写“开放的中国、创新发展的中国、包容的中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担当有为的中国、盛世的中国” 等等。写作时可以辩证论述,向先烈描述中国形象,以正面为主体,也可谈现实问题,如“卡脖子”,就是指中国科技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的短板;“国潮热”也存在一些乱象,“乡村振兴”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展示中国形象也不回避问题,关键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关键是能否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勇敢面对问题、担当时代重任、奋力前行的精神。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五洲激荡风雷起,新赛道上书新章。

2.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华盛世如您所愿。

3.中国故事新形象,命运与共创未来。

4.续新时代中华故事,助盛世华夏复兴梦圆。

3.例文:

说美

《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这说明,美与感性同在。

从克尔纳克神庙的大理石柱到希腊的黄金时代,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到莫泊桑的羊脂球,从美国的自由女神到澳洲的悉尼歌剧院,从中国的古典建筑到巴黎的卢浮宫……这一切无不闪动着美的光辉。

  美的东西实质相似,但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东西,不同的人思考角度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江浙之美可为美,或润,或涩,或甜。同中国古典建筑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水乡,或气派或玲珑,或典雅或端庄。这些美,美得让人无法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美在于和谐,不管人的主观意识如何,美的底蕴,美的精神是一脉传承的。

  古希腊的神庙是美的,因为它书写着古希腊的历史;智慧女神是美的,因为她是智慧的化身;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美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不屈的爱情;羊脂球是美的,因为她代表人类未曾泯灭的善良本性;自由女神是美的,因为她是和平自由的象征;伟大的建筑群是美的,因为他们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永恒代表。天堂树之美,美在它千百年来身后那段永恒的神话;君子兰的美,美在它的浩然正气和它不可逾越的洞察;傲骨梅的美,美在它凌寒留香而又谦恭不骄的精神。这些美,无不寄托了人类的精神和志趣。

  感受美,从一片片散落在荒烟蔓草间的秦砖汉瓦上;感受美,从一缕缕散落在枝头缝隙的阳光碎片里;感受美,从一片忧伤的秋叶中,可以觉察整个清秋;感受美,从贝多芬的激昂的命运交响乐中,听到激越、昂扬之声;从杰克·伦敦靠一把轮椅走世界的创举中;从那生长在沙漠中的“活着三百年不死,死后三百年不倒,倒后三百年不朽”的胡杨;从历史的隆隆足音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每一个平凡人身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美,“泉涓涓而始流”是美。高贵优雅的赫本美得摄人心魄,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也有一种内在的美。健康青春是美,活力向上是美。每个人心中都有“美”的标准,美是最现实的东西,美不是等号,因为美没有尽头……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有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也有人说,“美”是生活,我们唯一的美学法典,就是生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感受美,感知世界一切事物的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充分肯定《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与语言表达应用遥相呼应。接下来强调汉字的内涵与功能,汉字是文化系统,包括我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说明经典需要传承,文化血脉需要赓续。

接着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二版总结出来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收束。说明很多汉字的意义古今是一脉相承的。暗含着文化通过汉字以血脉赓续。最常用的形容词里蕴含着文化的认同,赓续,传承。比如“大”,天地人都是大,天地虽大,不如人格俊伟。所以,伟大成了一个词;比如“全”,一个很大的东西覆盖了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也就是地的象征,能把地覆盖的就只有天了,天地就是全;比如“重要”,“重”为千里土,土地宽广,要为“西女”,有女子,有土地,当然重要;“美”,羊大为美,看来这个字有着浓厚的农牧意识,在此基础上的羹,也是会意字,羊羔汤肯定味美;“高”,《说文解字》崇也。象台观高之形,是一个象形字;“多”,本是会意字,从具象的多,到抽象的多,到人的评价;“老”,本为年纪大的人,后世用以尊称……

任务一解读:文体是发言稿,写作情境是“新时代青年论坛”,主题是“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要抓住“赓续”“中国智慧”“捧典”这几个关键词,写作身份是新时代青年;任务二解读:文体是半命题议论文,“说”就是议论,浅析。可以通过析字、组词、联系名言等方式寻找写作角度。论题是要求在“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中选择一个,注意也要体现经典文化传承。根据考生在综合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住捧读经典,赓续文化这一主题,由表及里说清楚选择对象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或者中国文化。要求化虚为实,化不确定为确定。

立意:

任务一:

1.字里乾坤大,中国智慧深。

2.传承经典文化,赓续中国智慧。。

3.捧读中华经典,赓续文化血脉。

4.经典历久弥新,文化经久不衰。

5.捧读经典获智慧,传承创新铸伟业。

6.扬经典之帆,达创新之岸。

任务二:

以说“大”为例,大有大家,大道,大作,大师,伟大,宏大,庞大,远大,高大,大义,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义凛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材小用,大而无当,庞然大物,大言不惭等。

4.例文:

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

一百年来,从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到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再到当下的中国全面崛起,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气象万千、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青年朋友们应该肩负神圣使命,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

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需要青年铭记初心,坚定信念。

百年复兴路,苦难铸辉煌。一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华夏儿女走过了千山万水,至今还在跋山涉水。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必须牢记让中国振兴、让民族富强的初心,坚定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纵然前进道路上仍有不少风雨,只要我们初心如炬,信念如磐,就不会得“软骨病”,也不会成为“墙头草”,进而可以大步向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需要青年不惧困难,直面挑战。

所有的惊天伟业,都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如果说这是一场新长征,前方必然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有待攻克,还有很多雪山、草地有待翻越。既然选择了出发,就不要畏惧雨雪冰霜,也不要担心山高路远,毕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不惧困难,直面挑战,越是艰难越向前,就可以走过平芜春山,走向星辰大海。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必将在吾辈攻坚克难后徐徐展开,惊艳众人!

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需要青年勇于突破,锐意创新。

如今,中国日益强大,现代化正在变为现实。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已经取得成就沾沾自喜。毕竟,缺“芯”危机并未缓解,少“核”情况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核心科技如果受制于人,一个国家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而要掌握核心科技,防止被人“卡脖子”,就必须积极探索,勇于突破,积极占领科技高地。对此,吾辈青年应该勇于攀登,锐意创新,为科技现代化而奋斗。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快马加鞭,一日千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年如旭日,如河流,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和未来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百年长歌未央,九万里风鹏正举”,青年铭记初心、坚定信念,不惧困难、直面挑战,勇于突破、锐意创新,在新时代里,以青春之力再创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道题三则材料核心词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20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解读材料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一主要写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现在再看,不得把佩服孙中山先生的高瞻远瞩。材料二关键词语为“四个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材料三关键词语是“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盛会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振奋,也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有何不同?党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概括为五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契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顺应人心、合乎大势的现代化,是人间正道。而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以邻为壑、恣意毁坏别国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肆意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两相比较,泾渭分明,高下立判。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2)分解写作任务从写作要求来看,这是明显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一:背景任务——近百年来、如今的新时代。

任务二:内容任务——“新时代”青年和中国式现代化  必须明确回答此问题,写作内容有自己对材料的感受和思考,新时代青年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和责任。选准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

任务三:根据“感受和思考”,自拟标题,最好写成论说文。注意“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要求,所以最好紧扣家国情怀,谈谈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写作时应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可与西方的“现代化”进行对比;然后溯源,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历史渊源,找到不同阶段我们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规划,举例论证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一代代中国人做出了哪些不懈的努力。最后要联系自身,联系主题写作,:新征程上,我们青年学生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立意:

1.以青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奔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展现新时代青春新作为。

3.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能量,碰撞出灿烂火花。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告诉我们要“奋斗”,做“强者”,做“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但我们也要明白,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坎坷、挫折,开拓创新的过程更不会一帆风顺,失败、困惑等等会如影随形,经常在我们身边徘徊。那么,我们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 “吃苦”的本质不是在身体上,而是在精神上。吃苦是长期聚焦于一件事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即使自己身处泥潭,也不忘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技能,一步步的走出困境;是即使自己身处高位,也要勤奋上进,稳固现有的生活,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的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为了做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具备“吃苦”的能力?材料第二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首先,“吃苦”的意义在于最后会有所“收获”,其次,只有那些,胸怀“国之大者”,立志高远,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才能够“吃苦”,因为心中的宏伟目标时时激励着他,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使命感会激发他的热情和勇气。考生也可在此段启发之下阐述自己对于如何能“吃苦”的看法。

材料写作情境是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争做‘自找苦吃’的好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写一篇征文。要围绕主题写作,不可偏离题意。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结构来写,如阐述“吃苦”的含义,思考“吃苦”对于青年的意义,如何提升自己“吃苦”的能力。可以联系历史和当下,分析青年吃苦对于个人成长、国家民族发展的巨大价值。尤其是当下,时代风云波诡云谲,机遇和风险并存,更是对当代青年“吃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通过“吃苦”奋斗,建功立业,担当责任使命,需要考生在文章中给予解答。

立意:

1.事业有路勤为径,自找苦吃攀顶峰。

2.奋斗与吃苦并存,成长与发展比肩。

3.做吃苦青年,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6.例文:

赶考路上,谱写锦绣华章

人,在什么时候最紧张,要上好发条绷紧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赶考路上。人,在什么时候最充实,要把握点滴光阴,不断丰盈自己,锤炼出一副钢铁似肌骨,准备好面对历练与挑战,接受考验与检阅?答案仍是在赶考路上。学子赶考酬壮志,国家赶考谋复兴,时代风云变幻,历史大浪淘沙,而“赶考精神”仍是铸就辉煌的不二法门。

赶考精神是什么?它是一种目标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因为清醒知道面前静待的考验,所以马不停蹄,惜时如金,勉力奋搏,超越自己;因为志于“拿下”这场考验,所以壮志满怀,雄心勃勃,拥有强大内驱力,昂扬的斗志与信心。

赶考精神,助个体取得非凡成就。古时科举,万千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寒门子弟将赶考精神进行到底,终于突破门第局限,一展骄人绝艳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之高考亦然,青年人心怀“赶考精神”,勤学精思,伏案饱读圣贤书,举目纵览天下事,只待鲤鱼龙门跃,伸手摘星,实现梦想,不负青春好时年。不仅在学习上,更在于科研领域,是什么让一代代核工业人扎根大漠,埋名隐姓,甚至割断与亲友、爱人的联系?是赶考精神,在军事装备的角力中,他们心怀让一穷二白的中国从此挺直脊梁的“赶考精神”,排除万难,潜心研究,终于以一朵朵爆响于青穹的蘑菇云交上了他们的满分答卷。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赶考路上奋不顾身的奋斗者,成为了共和国永远的功臣。

赶考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迎来繁昌之局面,一个民族走上复兴之通途的有力助推。刚刚过去的七十周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昭示大国利刃,仍如新发于硎。这是过往七十年赶考的辉煌成就,足慰先烈之灵。亦让世人一睹东方雄狮的无限伟力。然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接续奋斗,才能创造奇迹,这条赶考之途,征程尚远。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三大攻坚战捷报频传,反腐雷霆万钧,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持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新局面,今日之中国仍奔跑在赶考路上,贯彻着赶考精神,唯有如此,方能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抗争到底,让古老文明之新声永远嘹亮。让中华民族永不再受近代之屈辱,而岿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如今的我们重任在肩。面对无限的机遇,站在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我们更应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发展之先锋,时代进步之砥柱。心怀“赶考精神”,我们必将抛去“佛系”“丧”文化的借口空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赶考路上,谱写锦绣华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型的话题作文题。

材料一是辛弃疾送别廓之去参加秋试时所写,祝愿他能有通过“赶考”求取功名。这是为自己而“赶考”。

材料二写的是1949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关于“赶考”的对话。虽然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胜利者的姿态“进京”。但,“打江山”这场考试结束了,“守江山”的考试才刚开始。因此,毛主席才会指出,我们不能居功自傲、志得意满,而应以新的谦虚的、奋进的“赶考”姿态“进京”。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二十大报告”的讲话。这两次会议,其实都代表着我们在过去某些阶段的成就。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是,时代永远在发展,今天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是为国家、为人民而“赶考”,而且永不结束。

四则材料都是围绕“赶考”来写,那么“赶考”是什么意思呢?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赶考”就是以奋进、拼搏的精神应对考验。“考验”是时代所出,而时代是不停改变的,所以“赶考”永远在路上。“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限制了写作者的身份,所写内容及观点应该体现青年人积极向上、勇敢担当的精神。而整个试题引导语,则限制了作文的话题及内容,要求以“赶考”或“赶考精神”的内涵为核心,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进行写作。考生写作时,可从“赶考”是什么,“赶考”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新时代青年如何磨炼自己的赶考精神等角度进行阐述。

立意:

1.“赶考”是人生永远的姿态。

2.新时代,新“赶考”。

3.“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7.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例举了三位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张敏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助力家乡建设;杜建伟接引校企合作,助力人才培养;王晓菲响应时代召唤,潜心纺织一线。他们都抓住时代机遇,勇担时代重任,寻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材料启发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要做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才有可能“在滚滚波涛中绽放”。

材料设置的写作情境是“中国‘奋斗号’青春专列即将入站,生逢其时,你将去哪里,做什么”,写作时应当回答以上问题,作为生逢其时的时代青年,要搭乘上“奋斗号”列车,做时代的奋斗者,志存高远,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同时,把握时代机遇,选好适合自己的道路,脚踏实地,勤练本领,在可为的时代奋发有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青春逢盛世,奋斗向未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生逢其时,意味着我们的理想要远大。我们要把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二、生逢其时,意味着我们要寻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代的每一次迅猛发展中,往往都孕育着新机,我们应了解自我,寻找到时代机遇中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在滚滚波涛中绽放。三、生逢其时,意味着我们的脚步要踏实。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的底色,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答卷。

立意:

1.生逢伟大时代,当奋发有为。

2.生逢其时,不负时代不负己。

3.勇立潮头,答好人生答卷。

8.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并突出了各自的历史意义。这些标志性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凝聚着人们对社会与国家的美好寄望。这实际上暗示考生要从这些事件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体到国家,注意与时代的联系,体现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题目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就明确要求考生要假定自己是上述已发生或未发生事件的见证人、“当事人”,要“切合身份”。如选择前两则任务,就要假定自己重回历史,确立历史身份完成写作,而不是以今天青少年的视角去讲述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此外就是要注意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如书信体、演讲稿、观后感等,这些文体特征既要体现在题目上,也要体现在行文过程中,不可忽略。

行文构思上,选择任务一,当扣住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历史背景,写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交代时间、背景,交代写这封信的主旨。参加庆祝游行后的感受、决心,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等。

选择任务二,当扣住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这一背景,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交代时间、背景,交代了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的内容。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等。

选择任务三,当扣住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这一背景,交代时间、背景,交代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的主要内容。庆祝实现伟大复兴,感激前辈的奋斗,表示我们会继往开来,继续努力奋斗。

立意:

1.国土沦丧,责任在肩,吾辈当自强。

2.国之新生,吾之大幸,迎接新时代。

3.科技兴国,拥抱世界,汇时代潮流。

4.百年征程,接力奋斗,奔向辉煌。

5.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英雄莫忘。

9.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借习近平对青年的寄语指出青年一代应摒弃骄娇二气,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挥洒青春热血,为民族复兴做出坚实的贡献。材料二中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诗洋溢着诗人积极奔放的生活热情和慷慨激越的进取精神;孙中山“此身尚存,此心不死”的名言体现出了孙中山对改革发展的坚定之心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两则材料都写出了青年人该有的姿态,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以昂扬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奋斗,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北师大研究生黄文秀在毕业后,拒绝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全体乡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挺膺担当,肩负使命。也可以引用苏轼“犯其至难而图其致远”的名言,论证青年应不惧苦辛,勇于探索,不懈奋斗。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新华社》“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言论,及鲁迅“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精致利己主义者”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以青年之姿,行复兴之路。

2.敢吃苦,肯奋斗,勇担当。

3.揽九天明月,担时代之责。

4.执青春之笔,绘复兴蓝图。

10.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呈现了人生道路的两种选择,选择“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强调我们应该在社会期望值的引导下,遵循社会角色赋予的责任和贡献期待,将社会期待转化为行动能力,顺应社会期待而成长,社会期待对于人的价值塑造、社会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社会期待有时也必然孕育了与自我观念的矛盾。如果社会整体价值并不高尚,一味固守于期待,会对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另一方面体现在,过分专注于社会期待,会让人丧失自己内心的定力。而一旦迎合外界的期待成了习惯,一味屈内心之志,反而会活得茫然而无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拥有独立的思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了解自己的客观情况,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想要的人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涌出。正如材料中日本学者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所言,“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写作时可以选择赞成的一种人生选择展开论述,也可以综合两者,展开思辨思考,比如:顺应社会期待同时努力地发展自我,活出自我生命的精彩。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社会和个体相互成就和促进。社会期待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个体,同时我们也应当怀有自己生命的热度。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性,我们在服务他人中成全了自我。二、清醒于世,依自己又可以重新定义自我的角色。我们万不可止于外界的角色期待,从社会期待上升到自我期待,依自我内心的动力活出生命的期待。三、被社会期待,又改变着社会期待。当社会角色影响与自我动力相结合,可享个人与社会共进步。

立意:

1.社会角色期待和自我定位的统一。

2.保持我自的独立性,修正调整社会期待。

3.不能被社会期待修建成为夭梅,病梅。

4.社会期待和个体精彩相互成就和促进。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