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如何上出精品课?于永正老师教你在课堂中怎样“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023/7/12 16:09:46  阅读:40 发布者: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

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圆明园的毁灭》(执教:于永正)课堂片断

师: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师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生读)

师:大家想象一下,它由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师: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生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10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生齐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生齐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10月6日,这是中国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生齐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

2

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以读为基本方法,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心灵的激荡。

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呢?

1.认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渗透和人格养成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

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和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3.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和人格养成的生动性

要把握学科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

数学教学中,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布置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学了计量单位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的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

在地理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领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山川秀丽,资源丰富。

4.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和人格养成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人格养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和人格养成的主阵地,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要真正使德育和人格养成落到实处,使德育和人格养成融于教材,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师如何上出精品课》,作者马乐爱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