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一古文
语文思政育新人
宝安区小学语文
“万名教师晒好课”
文汇学校教研展示活动(二十七)
六月盛夏好时光,教研交流促成长。2023年6月14日上午,深圳市余云德教科研专家工作室、宝安区王金杰教科研专家工作室、深圳市樊万清名班主任工作室在文汇学校联合开展《一字一句一古文,语文思政育新人》教研活动。
通过探索“一字一句一古文 ”小学高年段语文思政课的建构及实施,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从汉字入手,通过典籍故事搭建古文学习“支架”以启智;积累金句,指导实践,从金句和故事中明事理、悟道理,滋养心灵以润心;从培养新时代学生素养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精简国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培根;从“文化智慧”“思维智慧”“艺术智慧”三个维度,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精髓以铸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精彩的教研
讲座赋能成长
本次教研活动由文汇学校的朱道成老师和庄菲菲老师主持,福田区南华小学党总支书记余云德,宝安区语文唐宝成教研员、宝安区第二学区王金杰教研员、宝安区文汇学校党委李东红书记、宝安区文汇学校渠秀春副校长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上午8:30,活动准时开始,此次活动也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现场直播。王金杰教研员首先为大家做了以“当语文遇见思政”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王金杰教研员从“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活动”“重视情感体验”“延伸语文学习路径”等角度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自己对于“双减之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问题的看法,为大家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指出了一条明道。
课例展示
龙腾学校的姜玮老师和文汇学校的樊万清老师分别围绕“德”与“善”,现场展示了两节优秀的思政课例,带领学生“追根溯源”,探寻古人一直追求与心生向往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精神。
德——厚德载物
龙腾小学姜玮老师以“德——厚德载物”为课程主题,对《大学》《孝经》《道德经》中与“德”有关的节选语段进行教学。在课上,姜玮老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文回顾、字源探究、调查探究等形式,在梳理一字一句一古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名字中“德”、古代名人字号中的“德”、现代大学校训里的“德”,让“德”文化悄然而至,尽在学生眼前。姜老师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德”字寄托的人们对美好品行、生活的追求,通过“明德”“至德”“厚德”三个层次,从知道、理解、践行三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善——上善若水
文汇学校樊万清老师《善——上善若水》一课,通过探究“善”字字源激发学生兴趣点,带领学生从“善”字演变观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善”就是用眼睛发现别人的美好;随后通过《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的学习,到《屈原发米》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认识“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替别人着想。”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善?随后以“善” 的最高境界是“上善若水”引入文言文《道德经》(第八章)的学习。通过学习文言文,理解其意思,学习水的“七德”,结合文汇学校“上善若水”的学校精神,带领学生理解“善”的文化内核,受到情感品质的熏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明确如何与人为善,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的最后,樊老师带领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名句,创作书签后,将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引领学生共唱《中华善字歌》,将学生带入诗词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知善、行善、扬善的使命更加清晰,润物无声。
评课、议课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到了评课议课环节,来自文汇学校的李素珍、吴秀娟、肖柳华、朱道成、庄菲菲几位老师和来自海城小学的田慢慢老师从“内容选择”“学生表现”“跨学科融合”“课程建构”几个板块出发,对姜玮和樊万清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点评。
海城小学田慢慢老师:认为两节课的育人导向明晰具体、传递的思想内涵丰富厚重。能看出两位老师精心做了准备,从大量国学典籍,精选、提炼最具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观念 关键词,从“善”出发,与“德”同行。以汉字为切入点,回归本源;以汉字的内涵为核心,延伸至金句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补充原典,引入古文,拓充知识,丰富内蕴,导向寄寓汉字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并能自觉传承与弘扬“德”与“善”文化。
文汇学校肖柳华老师:两位老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时做得很好:一是注重方向,课程内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顺应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趋势,符合课程开发目标取向和价值定位,以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作为课程内容取舍的基本依据;二是注重协同,将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与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促使课程内容能够彰显课程价值观;两堂课均充分整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注重实际,两位老师紧贴学生的生活视角,结合工作实际,用心的精选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构建课程内容。四是注重多样性,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导行,来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文汇学校吴秀娟老师:今天上课的两位语文老师,为了真正将德和善的美德厚植于学生之心、之行,深入挖掘语文课堂内外的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位老师教学时,在培养语文能力、强化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厚德载物、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正如今天的开场讲座中,王金杰老师讲到:“在生活中,让思政的根深扎于语文的沃土中,丰盈学生的思想与智慧。”
文汇学校李素珍老师:两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开拓文化视野。这两节课做到了语文与思品的深度融合。语文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在教授学生相应的字理字源、名言名句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学会学科知识,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完善品德修养。
文以载史,史以文传 ,文史不分家,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樊老师课前让学生了解带有“善”字的字源、演变、名言,课中引用历史典故,旁征博引;姜老师让学生了解“德”字的姓名、古代名人的字和号、楼栋名、校训,开展关于“德”字的辩论赛,学生在查证中不仅了解了德字的精神内涵和具体化表现,已经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音乐是用声音表达情感体验,渲染氛围,可以在课堂中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的文字体验。樊老师在课的结尾处引领全班共唱《中华善字歌》,伴随着优美的节奏、旋律,将学生带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将全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知善、行善、扬善的使命更加清晰,润物无声。
语文与美术课的融合。绘画对学生最大的好处是丰富想角力和创造力。樊老师在课上第三个环节“养善德”中,让学生画善之树,写善的名言,或自创善的名言。在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一句句善的名言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内化加深了学生对“善”的文化内核的理解和升华。
专家讲座
福田区南华小学余云德书记为大家做了一字一句一古文教研专题讲座。余书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通过一字一句一古文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从探究字源开始,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积累相应的经典语句。余书记以自己执教的“和”一课为例,伴随着优美的古典音乐,讲解了如何通过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展示了通过一字一句一古文的相应课程的学习,领略语文思政课的魅力。强调“德”是目标,“善”是途径和方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中,领悟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和”文化。
活动最后,宝安区语文教研员唐宝成老师为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从王金杰教研员的理论指引到两位执教教师的从语文教材出发,走向了一个字,又从一个字如何集字成句,再到如何集句亦成章,再到余书记理论加实践的指导......唐宝成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此次既饱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又紧扣当下素养导向目标的教研活动。
六位评课、议课的老师现场论道:从课程建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课、议课,让大家对课有了更加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聆听余书记的专题讲座。理论高度到实践的长度,知行合一,从平远到深远再到高远,让我们知道了文化自信该如何培养,跨学科该怎么跨。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如何成为我们的核心思维和核心行为。
希望老师们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当下,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关注当代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生命,打开文化的视野,以素养立意,紧扣三大文化,展开六个层级的任务群的教学,群策群力,走向群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逐步形成课程。最终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
最后,唐老师以文汇学校的“文”和“汇”为引子,表达了希望老师们下一次依然能以“文”会友,以文“汇”育的美好期待。
活动明确方向
深耕勤反思,高研促提升。此次语文思政课教研活动是当下语文教师的新思考、新探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将在专家和教研员的指导下,且行且思,如琢如磨,努力建构一套体系完备的启智、培根、铸魂的“一字一句一古文”小学语文思政课程,带领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