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诗词文化
筑梦家国情怀
——美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
暨宝安区宋雪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万名教师晒好课”系列活动二十六)
为不断深化诗教课堂改革创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围绕“减负提质”的总目标,贯彻宝安区小学语文“发展语言思维的文化集成教学”的学科主张,深入探究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激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植诗词文化,筑梦家国情怀,宝安区宋雪名师办公室举行以美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
课例展示
一字入诗情,拳拳爱国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建安小学 方思淇
方思淇老师围绕“望”字,引导学生在了解陆游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平的基础上,从谁在望、望什么、怎样望三个角度解读和感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陆游强烈的家国情怀。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想象和反复的诵读,感受诗词抒发情感的方式,积累语言,内化情感,深化理解。
评 课
一字入诗读历史,反复诵读悟爱国
孝德学校 丘伊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古诗通过对祖国山河的描绘,表达诗人对沦陷区大好山河的热爱,全诗字字珠玑,把诗人对恢复山河的执念写得淋漓尽致。
下面我来针对方思淇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一字入诗,品读有方法
随着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让孩子感受中国文人精神品质。因此,教好古诗,上好古诗教学课就是一线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举措。方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伊始,巧妙地以“望”字甲骨文入题,进而课件展示含有“望”字的诗词,明确古诗中“友人之望”、“农夫之望”、“游子之望”、“将士之望”等几种不同的望。此时质疑本诗中“望”的深意,自然而巧妙引入主题。后续的教学中,方老师紧扣“望”提出“谁在望?为何而望?”、“为何会南望又一年?”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读诗时紧扣诗中的关键字词去体会全诗大意,了解诗人的情感。课堂最后环节通过当堂练习,检查反馈学生抓关键字词赏析诗歌方法掌握情况,落地而有效。这样的语文课堂授予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更是给学生在经典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点名了方向。
二、解读历史,深悟爱国情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短小精辟的一首诗歌后面隐藏着深远的历史背景。为了让学生走进爱国诗人陆游,理解诗人一生收付失地的执念,方老师讲述金兵南下攻打北宋的历史,在课堂上拓展相关古诗词,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中了解历史,为理解诗人爱国情搭好梯子。课堂上学生在读“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中了解靖康之乱,感受国土丧失的耻辱;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体会中原沦陷的遗民受尽磨难,而南宋的朝廷却是一片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天壤之别;通过解读历史,孩子们更能理解为何遗民会盼望了一年又一年,但最终却依然盼不来。此时,方老师对陆游的生平进行简介,让学生进一步走进陆游,感受到那“拳拳爱国心”。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人心
诗歌教学应该重视诗性,摒弃过往单一剖析品读解读诗意,尊重诗歌音律特点,在仿佛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走进爱国诗人内心。课堂中方老师创设情境:如果你身处南宋,你会做什么?让学生体会陆游心境,当孩子们由衷说出:入朝为官、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时,方老师适时总结:你们和陆游一样,都有一颗爱国、报国之心。但他一生经历三次大变,内心有许多无奈。因此,方老师用“他曾任军职”、“他曾入朝为官”、“他年事已高”等引读语言带着孩子们诵读陆游不同年龄阶段的诗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走进陆游内心,在一次次循环往复诵读中看到陆游一生真爱、有国恨、有恢复山河的执念,有不屈不挠的勇气。一节课后,陆游形象深入学生内心:他不为个人忧伤,忧的是国家、是民族、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爱国诗人。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对于方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有一点改善建议: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表达,尊重学生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巧妙地在课堂上既有方法指导有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回答呢?我认为教师的追问和总结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本节课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对于拓展诗歌的赏析是对本节课方法的运用,孩子们大多都能运用抓诗歌中关键的字去拼读诗歌,但从孩子们的表达看,个别学生是不够完善的,方老师可以适时追问,通过评价语去帮助孩子完善回答,给予学生一个语言表达范式,让品读诗歌中传承文化,也体会语言表达之美。
评 课
由一诗到一人,由入情到入心
宝安区宋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宝城小学党支部书记
宋雪
我们通过刚才呈现出来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一首诗接着一首诗,给予学生的这种传递,让孩子通过诗来感受一首一个人。所以我想点评的主题就叫做:由一诗到一人,由入情到入心。
那么在诗词教学当中,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当中的引领下以及我们的新教材当中,诗词教学是占比非常重的,而对于学生来说,诗词教学,到底应该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应该将学生引领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是不是仅仅就停留在我们每个人都把课文上的所有的诗句,不管是课文当中呈现的还是古诗词三首当中的还是日积月累当中,只要呈现出来的诗句我们会读会背会默会诗意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对于他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他一定不仅仅限于词。如果我们能够在小学阶段,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美好,让他们去对于古诗词形成一种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探讨,愿意去探寻,愿意去了解这个诗本背后的一些故事,一些历史背景以及这个诗人的身体,那么这样我觉得才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通过低中高年级的这样一个铺垫,能够让孩子们达成的那将是受益终生的,也真正落实到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这一课当中,我们看到方思淇老师以“望”字为诗眼,有情感线,有历史的故事线,也有人物线。一个“望”字,通过它的情感线我们看到了由希望、期望再到失望、绝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整个故事,整首诗句背后的历史线。而孩子们通过自己课前的积累以及平时的积累,也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品读这首诗。
其实陆游的诗不太容易读懂,不要说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就是我们大人去谈陆游的诗,我们也只能说不太容易。那怎么样让孩子去看去学呢?那么方思淇老师在这节课当中很巧妙地抓住了这样一个“望”字,通过陆游的诗也渐渐地走进陆游。
以诗为引,有拓展有思考,这一首诗仅仅是陆游的一篇谈不上非常有名的代表作。我们谈到陆游,我们耳熟能详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那一首他临终之前写的《示儿》。也就是我们方思淇老师在后面呈现到的:“王师北定中明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让一个临终的老人还在牵挂呢?那么通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一首诗作为一个引子,逐渐读懂陆游的爱国心。
在这节课当中我们提到了15首诗词,其中涉及到陆游的诗就有8首诗,那么你看从1到8 这样的一个拓展对于一节课来说,它的体量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把目光都局限在对于每一首诗的这种意思的探究当中去,而是通过整节课的这种情感性故事性又让孩子通过他的朗读、感悟、思考来理解所呈现诗句的大概意思,也引发了他们对于陆游这个人的、这些诗的思考。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他们对于这些诗的学习兴趣。最后陆游的这个人物也慢慢的立起来,立在了我们的诗句当中,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以生为本。教师适当引领,适当点拨来评人物。以生为本,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谈陆游都觉得难,学生学陆游不难吗?一定难。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们的诗教课堂不能局限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这个古诗教学。
为什么我们喜欢听康正老师来讲古诗词?就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局限在一首诗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将一个诗句,将一首诗它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个诗人都立在我们眼前,那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就抓住这样的学情,然后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就做到了以生为本。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所要担任的,更多的是前期自己的积累。你看这节课当中这么多诗,如果我们老师不积累的话,当学生的回答、提问提出来之后,老师自己都没有办法回答的话,就无法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老师课前要有大量的积累,有积累了我们才有可能去点拨和引领。
当然,这节课当中也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从这节课当中,我们可以引发一些思考。第一个思考就是古诗教学到底要怎么办?我们在做诗词教学的时候,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也根据诗词的特点来进行不一样方法的尝试。这节课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
诗词教学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诗句或者说这首诗本来的意思当中去,可以通过同类型或者对于诗人的挖掘来进行学习和拓展,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也让我们的诗人的形象更加的丰富饱满。
比方说我们如果学习王昌龄,可以从作为边塞诗人的特点入手。这节课的陆游,也可以从爱国诗人入手。那如何去谈这个爱国诗人,这节课通过陆游的诗呈现出来。那同样的,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如果我们学到王参王昌龄的出塞,我们可不可以把王昌龄的关于边塞的一些诗句拿出来让孩子们看到,哇!不愧为边塞诗人。那学完了王昌龄,学完了《出塞》,我们能不能再拓展下去,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再去感受王昌龄七绝圣手又怎么来体现?王昌龄谈完了,我们自己拓展边塞诗人有哪些?把他们的诗句拿出来作为同样类型进行对比学习。
学习任务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学生去拓展学习的一个媒介,他不仅仅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的补充,也可以作为我们一个很好的课外拓展的一个媒介。
我们在课堂当中到底如何去抓住学生,让课堂更精彩,那就谈到我们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语言。教师语言不仅仅是评价语言,一节好课一定是在课堂当中师生之间所碰撞的火花产生的。而这个火花能否呈现出来,很多时候要看我们的老师能否抓住那星星之火。
当开始有一点火花的时候,我们把它抓住,那么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可能就会更多了。
比如说在这节课当中,当方老师问到:“三万里河东入海,这个河是什么河?”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得非常的流畅而且语言完整,看得出他对那段历史是有所了解的。他讲到了那是黄河的时候,方老师也抓住了,但是不够。当这个孩子回答如此精彩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他的语言的肯定:是哇!原来你对这段历史这么了解,看来你很喜欢历史。
这个语言的暗示一方面是给孩子及时中肯的评价,另一方面是给其他孩子的一个暗示,那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也可以拓展一些历史,我们去看一看历史的故事背景。既然这个孩子的表达以及他的声音都这么好,如果是我,我还会让这个孩子现场就来读,请你来读出这种感觉,这种遗憾这种你的失去。也就是说,当有一个孩子有好的表现时,我们怎么样往下再进一步,再进一步。这是一种很好的碰撞,而我们就可以抓紧去追问一下。
这就是教师的语言在课堂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在课堂当中,第一个作用就是来组织教学,还可以适时调控课堂、评价学生的回答、提出学习要求,还有示范引领等等。那好的教师语言也要经过前期的设计。其实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当中,方思淇老师也做了很多教师语言的这种提前的预设,而且这节课和最初的教学设计相比,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设计。这个过程我相信方老师自己应该也是有所成长和收获的。
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的,但是作为一个教龄即将满三年的青年老师来说,在这样一节课堂的呈现当中,我觉得是值得称赞和表扬的。同时也期待通过这样的一个媒介和平台有更多的年轻老师敢于走上讲台,走上平台,我们共同来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最后讲一下我们的新课标。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在看这个新课标的时候,除了看学段要求之外,还留意到了我们新课标的最后就有古诗文背诵的推荐篇目,还有关于课外课内外读物的一些建议,大家都可以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推荐给学生来阅读。学习好新课标,用好新课标,依据新课标来展开教学,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未来的需求为引领。
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这句话出自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送给大家,也作为我今天评课的结尾,感谢大家的聆听。
讲 座
探寻诗词本位 涵养家国情怀
建安小学 彭飚
方思淇老师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抓住诗眼“望”字,讲到作者陆游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可以说这堂课是家国情怀诗词教学的优秀范例。接下来,我将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组数据。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文共 129 篇,其中古诗词有112 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节选)3 篇,其中蕴涵家国情怀的作品有60篇,包括古诗词43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节选)3 篇,占比为46.51%,将近一半。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共选有 85 篇,七年级 22 篇,八年级有 28篇,九年级有 35篇,其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诗词是33首,占比为38.8%,将近四成。
小学阶段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文占比将近50%,初中占比将近40%,这样的比重超过了其他类型,我们不得不对这类古诗文的重要性进行一番思考。
一、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儒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已影响中国数千年,它们倡导公忠为国、以身许国,强调个人要以公克私、秉公去私。《大学》一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孟子》一书中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家国情怀成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对家国的守护也成为他们毕生努力的追求。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坚韧、无形的绳索,将亿万炎黄子孙凝聚起来。家国情怀是我们的根,深入了我们的骨髓。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也可以在孩子心中嵌入家国情怀这个精神内核。
(二)家国情怀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那么我们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是党的可用之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的可用之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把党和国放在心中,也就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在小学阶段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家国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提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把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作为首要内容,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体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在氛围中烘托家国情怀
我查阅了大量古诗文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献资料,现有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概括来说主要有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群文阅读,关键词解读法等,但大家基本首推的方法都是情景教学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是有难度、而且比较枯燥,若想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文化传承背景,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古诗教学氛围,以此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借助音频、视频、
等教学素材向学生展现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年代、社会背景等,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基调,为后续家国情怀的培养打好基础。
第二,拓展古诗词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辅助材料,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建立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为理解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做好铺垫。正如方思淇老师在课堂中所展示的,通过补充课外相关诗词,让学生了解了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历史事实,这样学生理解“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就更加深刻。方老师还创设了白发苍苍的陆游,深夜走出简陋茅屋的篱笆门外昂首远望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悟到了老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再此不一一赘述。
正是因为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诗词与学生所处的年代相去较远,新时代的学生很难深刻地领悟家国情怀,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则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加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阅读,在思考中理解家国情怀
部编教材家国情怀主题的古诗词的编排较为集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挥集聚效应,更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以及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都是家国情怀主题古诗词,我们如果围绕三首诗词开展比较阅读,通过联结与比较,借助师生交流与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就可以引发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比如在教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时,可以在逐一开展阅读教学之后,对三首诗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分别谈谈每首诗中的家国情怀,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可能有学生会认为,家和国总是如影相随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作为一个百姓,听闻朝廷军队收复失地,欣喜若狂,怀着大好的心情启程返回家乡,这就是有国才有家。可能也有学生说,国家安定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则表现出被金统治的宋朝百姓渴望朝廷能早日收复山河的期盼。也许还有学生说,正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很深的家国情怀,所以百姓、将士都会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斗争,《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的认识不断升华,从而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
(三)朗读吟诵,在音韵中流淌家国情怀
古诗词的美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意境上,还体现在韵律上,尤其是近体诗。《尚书·尧典》中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在反复诵读中通过把握诗歌韵律、节奏,不失为一种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对感受到古诗文的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诵读包含朗读和吟诵。朗读即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与诗词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领会其中的深情真意。同样是边塞诗、军旅诗,五年级下册王昌龄的《从军行》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又都包含着同样深厚的家国情怀,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化诵读来体会诗中的深情。《从军行》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关艰苦、凄凉、 孤寂、压抑的自然环境;后两句表现的是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壮志,因而整首诗的情感是慷慨激昂的,学生在阅读时通过重音的使用来增强语气,读出气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同样是写景,其表现手法与《从军行》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 然而后两句则以“泪”与“望”来点题,表现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愁哀伤,因此情感是低沉的、悲伤的,学生在读的时候语速是缓慢的、情绪是低沉的、感情是悲伤的。学生通过情感的正确把握和有效融入,可以将诗歌中所蕴含的浓烈家国情怀读出味来。
而吟诵和朗读略有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去吟唱古诗词。叶嘉莹先生认为,吟诵是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获得个性审美体验的最佳途径。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凭借吟诵的声音和韵律达到更为深入、微妙、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规律没有必要深度了解,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稍作介绍,如在读平声字的时候声音拉长,读仄声字的时候声音急快短促,告知学生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本停顿方法。还可以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找出读法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运用平仄规律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在心中扎根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该立足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讲 座
小学古诗情境化教学策略
西乡实验学校 黄丽娣 王凌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当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一、概念
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发其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语文知识。构“境”以促“情”,生“情”以悟道,两者相辅相成。
二、现实依据和意义
首先,古诗情境化教学顺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是2022版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次,古诗情境化教学能够帮助构建语文学习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助益学生成长。
从现实意义上看,古诗情境化教学满足时代需求和语文教学需求,学生在过程中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培养对中华优秀诗词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
三、实施策略
1.初见景象,凝聚焦点
通过景象的联想组合和实践创作,学生抓住古诗词中的核心景物,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构筑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落于实处,“读之有物”。
2.景象组合,画面流动
将景物置于同一场景氛围下,组合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这虚拟空间,发散想象,用身体的五感去仔细体验,由心入境。
3.情境生思,察情悟意
当学生走进那诗中情境,就可引导其感受环境氛围,体会和描述此时心情和感受,品味作者想说的道理。
4.由境见场,感受异同
将类似意象的场景一幅幅展现出来,学生流连其中,对比体验,更有利于感受古诗的丰富性和共通性。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